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鹽城歷史

鹽城歷史

郾城在周之前是懷壹的土地;周屬青州,春秋屬吳,後屬越國。戰國時屬楚。秦屬東海郡;西漢初,射陽侯與劉分封封地,漢武帝元壽四年建郡,為郾城設郡之始。三國時屬魏,郡縣制廢;西晉恢復郡縣制;東晉藝兮第七年更名為郾城,是現在名字的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朝初,仍為郡,屬江都郡。隋末魏徹依鹽為王,分新安、安樂兩郡,唐初復鹽城郡。宋朝屬楚州;元朝屬淮安道;明朝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壹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監察區。1946年,鹽城改名為葉挺城,但仍恢復原名。其他縣的設置:清雍正九年設立阜寧縣;東臺郡建於乾隆三十三年;抗日戰爭中期,建臺北、延東、富東、建陽四縣。響水縣城新建1966。1983年,新的市管縣體制被取消,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個縣歸其管轄。1987後,東臺、大豐相繼設市。1996年,撤銷郊區,建立杜妍縣。2003年,改市為亭湖區;撤銷杜妍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原杜妍縣潘黃、大縱湖、北龍崗、王樓、學府、宜豐、上莊、吳歌、北江、欽南、龍崗、郭猛、大港13行政區域為鹽都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和原杜妍縣的布馮、吳優、便倉三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準鹽城市亭湖區張莊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這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時代是壹片土地,後來陳箓變成了沿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地區出土的古陸生化石可以確定,鹽城至少在2萬至3萬年前成為陸地。阜寧縣楊寨石器和骨器的發現,表明鹽城最晚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以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體的痕跡。早在西周初年,魯後主的鳥就命令夷民南遷。途中,壹部分益民留在鹽城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拓荒者。

鹽城歷史上鹽業、漁業和農業都比較發達,尤其是淮鹽的生產。在先秦時期,鹽是零星烹飪的。從西漢到清朝中期,淮鹽壹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壹。在唐代,鹽城也是中國的主要海港之壹。據唐代新老記載,朝鮮高僧名大聖、新羅王、金世信、日本大使蘇田真仁、小葉石根、阿部中馬陸,均在鹽城上岸,前往長安或出海。明朝洪武時期,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移民到鹽場定居,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明清時期,建湖的周冶鐵、李放煙火,東臺的曹氏木雕,濱海的羽絨羽扇、泥塑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繡,東臺安豐的木芙蓉布,都是江淮之間的名品。

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壹致的。鹽城也是壹個人人聚集的地方。在鹽阜大地上,孕育了熊文“建安七子”之壹的陳琳;南北朝有名醫徐道渡,清代有水利專家馮道禮。明清兩代有詩人吳嘉基、陳玉書,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說書人劉敬亭。建湖“百戲”在唐代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中國雜技三大半搖籃之壹。明代中期,還出現了以東臺安豐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代鹽城文人名流眾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仁人誌士和民族英雄。元末,曹艷鹽場鹽農張士誠出發去白居場。南宋末年,盧秀福是鹽城長建的老鄉。他是和文天祥同榜的秀才,是左丞相。他在崖山與元朝作戰,把年輕的皇帝背到海裏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珍是著名反清鬥士史可法的得力幹將。近代以來,馬玉臻在三河、寶坻兩縣抵禦外族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