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私立醫院醫生的培訓

私立醫院醫生的培訓

新醫改已經實施11年了。這壹輪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分級診療”。基本路徑是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通過簽約家庭醫生,將80%的常見病、多發病留在基層,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近年來,政策不斷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試圖以此為突破口加強基層力量,形成居民就醫的“第壹道防線”。

但這壹系列利好政策都是針對社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機構的。占初級衛生機構三分之壹的私人診所不在其中。

這不難理解。診所作為基層衛生機構中唯壹的社會醫療機構,規模小,數量多,服務靈活方便。雖然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得到了提高,但也帶來了壹系列的監管問題。前幾年,黑診所壹直是打擊非法行醫、整頓醫療秩序的重點對象。

在目前以“公立醫院”為主力的醫療體系中,診所仍然是極其微不足道的。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醫改進入關鍵時刻,診所逐漸進入決策層的視野,並陸續出臺了壹系列利好政策,希望促進診所的發展。尤其是普通診所,被壹些人寄予厚望——期待通過遍布全國的功能豐富的診所,像西方國家壹樣,引導普通患者調整去大醫院的節奏。

在這個過程中,總有壹個關於診所定位的“結”。在我國,個體診所提供專科醫療服務,其準入和審批也是按照專科診所的標準。"但是初級衛生保健經常需要解決綜合的、多樣的和經常性的健康問題."成都陸醫生社區連鎖診所創始人陸告訴衛生部門,專家診所尤其是內科診所的日常工作實際上與普通診所沒有太大區別。

專科的定位與診所的壹般功能存在壹定的沖突,阻礙了診所在分級診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正在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鼓勵他們開設全科診所。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醫學人才的培養遠非壹時之功。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專家和從業者提出,促進現有的有資質、質量好的專科診所向全科診所轉變,方便其從業者增加全科執業範圍,是壹種更有效率的方式。

我國診所的註冊以專科為主,但多由全科醫生操作。

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把關人”作用,是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控制醫療費用快速上漲,實現患者合理有序就醫,提高整體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效率的普遍做法。

“在西方發達國家,壹半以上的醫務人員是全科醫生,他們承擔了50%以上的醫療服務供給。”宏華醫療負責診所發展的沈誌偉告訴衛生部門,尤其是全科醫生創辦的民營全科診所,在基層醫療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僅提供基本的診療服務,還提供計劃免疫、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解決了居民的大部分健康需求,構建了醫療服務的“第壹道防線”。

在日本,大醫院,尤其是大學醫院,不接收直接來醫院的病人。通常,他們需要在私人診所進行首診,當他們發現無法進行診斷和治療時,他們會提前預約,將患者介紹到大醫院。

在新加坡,私人綜合診所提供80%的基本醫療門診服務,其余20%由公共機構提供。相對於私立全科診所,公立全科診所主要針對低收入人群,作為分級診療的轉診點。與私人診所相比,公立普通診所費用更低,等待時間更長,無法自主選擇醫生和昂貴的藥物。

在中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診所和村衛生室。在這些機構中,前兩家,甚至嚴格意義上的村衛生室,都是政府相關機構——只有診所屬於社會辦醫。

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超過1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6萬個,其中診所24.9萬個,占全國四分之壹,基層近三分之壹,且逐年增長,成為名副其實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官辦機構相比,診所是個人舉辦的市場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經營者必須加強管理,改善醫療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如開業時間更長,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同時,他們應該盡力吸引更多的病人。”呂認為,小巧玲瓏、接地氣、方便快捷、具有壹定的私密性等。,都是診所的優勢。

呂2005年從公立醫院辭職,開了成都高新區第壹家內科診所。“當時覺得很多普通人有點小病就去三甲醫院,費用太高。如果家裏有可靠的醫療機構,就省事多了。”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陸醫生的社區診所在成都已經發展到40家。陸也認為自己已經初步實現了自己的“初心”:診所不僅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還幫助居民解讀體檢報告、普及健康知識,逐步發展成為居民健康的全程管理平臺。

這也是呂馮憑認為診所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她覺得這和西方的普通診所沒什麽區別。

然而,像呂馮憑在中國的大多數診所被註冊為內科診所,而不是普通診所,這也限制了他們為居民提供普通醫療服務。

長期以來,我國個體診所的定位是提供專科醫療服務,個體診所的準入和審批也是以專科診所為標準。因此,目前大多數診所只提供特定領域的基本醫療服務。

根據2019的相關調查,中國診所的前三位學科是內科、外科和口腔醫學。由於我國早期沒有設立全科醫學學科,目前也只有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開設了全科醫學學科,所以我國真正註冊的全科診所數量很少。

實踐中,專科門診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超範圍執業的情況。例如,兒科未註冊的醫療診所接受兒童患者,外科未註冊的醫療診所進行緊急包紮。這壹方面可能是診所考慮利益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為基層醫療服務極其全面,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診所直接面對人民,需要解決他們的各種健康需求."呂告訴衛生部門,只要老百姓信任壹個診所,有什麽病都會選擇先來診所問診,不會分什麽科。

在她看來,診所這種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要目的的基層醫療機構,自然應該是“全科醫療”,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人們的問題。“其他診所也壹樣,因為如果不能給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病人就會慢慢流失。”

的確,很多診所,尤其是內科診所,實際上是在扮演著全科診所的角色,尤其是在縣鄉,有些診所甚至承擔著壹些公共衛生服務。福建東僑經濟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黃友學早在2013就撰文,呼籲將個體診所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

雖然這些機構的執業範圍在政策層面沒有被“突破”,但從功能上看,與西方國家的全科診所所承擔的功能是完全壹致的。

由此可見,我國基於專科的診所設置定位與提供全口徑、復合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功能定位存在矛盾,不利於診所在分級診療中發揮作用。

推動現有專科診所向全科診所轉型。

為了提升基層醫療的服務能力,國家正在著力打造全科醫生隊伍,希望通過專業的人來改變基層醫療的服務模式,推進分級診療。

2065438+2005年9月印發的《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基層醫生轉崗培訓、全科醫生定向培訓、提升基層醫生學歷層次等多種渠道培養全科醫生。201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鼓勵全科醫生自主設立個體診所或合夥診所。

但是,目前基層機構的全科診所仍然很少。壹方面是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數量少,另壹方面可能與診所本身的專科定位有關。

“目前培養的全科醫生大部分還是流向公立醫院,真正留在基層的還是不多。”壹位三甲醫院的醫療管理者告訴衛生部門,全科醫生也像其他學科壹樣需要規範化培訓,但公立醫院的全科醫生培訓存在壹個根本矛盾——三甲醫院很少遇到需要在基層處理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三甲醫院培養的全科醫生仍然不具備在基層工作的技能。

對於現在的專科診所來說,如果要提供全科服務,其從業人員必須取得全科醫師證書,而取得證書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在大醫院進行三年的全日制規範化培訓。“診所的從業者每天都在為生存而奮鬥,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花這麽多時間在這個證上。”診所創始人柯昌德告訴健康界。

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專家和相關從業者建議,國家急需重新思考診所的定位和分類,改變診所的專科定位或引導現有的專科診所,尤其是內科診所向全科轉型。只有打開這個“門”,才能盤活現有的大量民營診所,真正將民營醫療資源融入基層醫療體系,並有效輸血。

關鍵是要激發專科門診的積極性,盡量不要在這個過程中增加門診的工作量。比如可以選擇專科診所進行試點,通過社會培訓、遠程培訓等方式對其進行全科培訓,鼓勵診所從業人員工作後學習全科知識,充實全科醫生和診所的力量,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我國目前的診所發展水平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蘿蔔型——特別好和特別差的數量很少,大部分處於中等水平。”柯長德認為,診所水平良莠不齊或者診所不受政府重視。因此,要選擇優秀的診所開展全科轉型試點,尤其是隨訪率高的診所。

不管什麽政策,都要趁熱打鐵。“如果國家能給我們普通診所的地位,我們就能光明正大的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多樣的服務。”呂馮憑認為,無論最終定位是什麽,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斷提高醫療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醫療服務的初心是不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