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驢肉火燒歷史悠久,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壹則是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來到河間,壹位書生“殺驢烹驢”招待他。吃完後,李隆基連說“好吃”;另壹個是清朝的時候,乾隆下江南,過江。因為錯過了自己在民間吃飯的地方,主人急忙把吃剩的餅放在驢肉上,放進大鍋裏加熱。乾隆吃了之後,連連稱贊好吃。河間驢肉火以“米各莊”二字最響。“家鄉的水很美,人更美。米各莊的火讓我流口水!”這是河北省河間市著名喜劇演員馮鞏為河間餡餅驢肉火燒做的代言廣告。保定派不算太有錢。大導演張藝謀十幾年前去保定,取名驢肉火燒。相聲演員郭德綱曾多次將保定驢肉火燒寫進作品,並以幽默的方式免費宣傳,著實吸引了不少食客。驢肉火燒作為保定名菜,河北美食代表,已經進入上海世博會。
河間和保定驢肉火燒有四點不同。壹個是火的形狀。河間火,其形為方,保定火,其形為圓,形制不同,具體做法略有不同,我就不贅述了。第二,在驢肉的選擇上。太行山在保定的西部。驢肉燒在太行山,河在渤海附近。驢肉在渤海燒,壹山壹水,味道自然不壹樣。第三,練習。保定的驢肉是鹵制的,河間的驢肉是醬制的,這就決定了味道的巨大差異。至於是鹵酒好還是醬料好,恐怕說句公道話,老婆婆是對的。四是吃。河間驢肉火燒是壹種冷肉熱餅,以辣椒為輔料,加少許驢肉凍。這種吃法叫冷食,外熱內涼,爽口醇厚。保定驢肉主要是趁熱吃,驢肉壹直在大鍋裏滾,有老湯鹵汁的醇香,吃的時候壹般不含蔬菜輔料。
雖然這兩所學校有許多不同之處,但也有壹些相似之處。壹、燒的做法類似新疆的饢,山東的燒餅。二是火的味道。剛出鍋的火,講究外柔內剛。咬的時候能聽到燒焦的皮裂開的聲音。聽起來很過癮,還能聞到淡淡的麥香。就算吃素食也可以吃的津津有味。第三是制作方法。師傅拿了壹把刀,按照火的邊緣隨便切了壹下,深入到底,但並沒有切成兩半,縫隙只是用來夾肉的。第四是輔料和湯。不管吃什麽驢肉,都離不開壹碗香噴噴的玉米粥和壹盤爽口的鹹菜,葷素相得益彰。
驢肉大火源於保定還是河間?兩地誰的驢肉好吃?這是壹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去年國慶期間,遠在新疆的表哥來北京培訓。她和丈夫回來探親,住了幾天。我拿著它們差點把小鎮上的驢肉給燒了。上車回北京的時候也帶了兩條。問河間好吃還是保定好吃,表哥說有異同,各有千秋。
是的,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並蓄,其實從這個小驢火就能看出來。我們這個小鎮,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家驢肉店。他們相互競爭,但和平相處。他們熱情好客,價格低廉,給當地居民和遠方的客人帶來非凡的享受。驢肉的肉香和燒麥的香味交織在壹起,揮之不去,彌漫在味蕾,讓人食欲大開,那種滿足感和舒適感難以言喻。至於出生地在哪裏,所謂的正宗是誰,並沒有那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