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生態旅遊規劃設計的應用實例及啟示
安全是主體沒有威脅和危險而存在的狀態。過去主要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研究安全,所以保護國家主權和尊嚴不受侵犯的國家安全成為最高的安全理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現在已經到了嚴重威脅人類自下而上和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安全已成為全球關註的全球性問題。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自下而上賴以生存的生物圈處於自然平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類可以與自然共同進化。當前的生態危機從根本上說是由人們不合理的生產和經濟活動造成的。眾所周知,在自然系統中,物質的循環是封閉的,壹些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被另壹些吸收。然而,在人工生產系統中,只有極小壹部分自然物質被有效利用,充其量只有百分之幾,其余的都作為生產的“廢物”排入生物圈。這些“廢物”通常是有毒的,例如氮氧化物、懸浮顆粒、二氧化硫、壹氧化碳和燃燒燃料產生的其他廢物。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全國主要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壹級標準的僅有11,大部分城市處於不健康三級以上水平。水汙染是由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造成的。水汙染加劇了中國淡水資源的短缺。全國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只有1/4的城市因汙染達到飲用標準。壹些工業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機化合物、重金屬和有毒產品汙染土壤,削弱其肥力,並通過食物鏈威脅動物、植物和人的健康。
旅遊與環境是壹個新的國際熱點,體現了生態安全的理念。目前,有兩個重要因素將其推上了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前沿:①旅遊業已成為發展迅速的重要產業。目前約占世界商品出口的10%。特別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旅遊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很大,已經成為支柱產業之壹,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統計數據,自1950年以來,國際旅遊人數增長了25倍,達到1997年的617萬人次,旅遊業成為國際民間友好交流的重要橋梁。(2)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不僅破壞了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而且降低了旅遊質量。與此同時,不合理的旅遊開發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生物多樣性和傳統文化的保護,這些都威脅著旅遊業的長遠發展,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壹,已成為世界十大旅遊接待國之壹。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旅遊區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雲岡石窟的汙染,敦煌月牙湖的幹涸,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加強旅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壹種社會意識。下面舉幾個例子:例1。澳大利亞是生態旅遊的倡導者,也是世界上把生態旅遊搞得有聲有色的國家。澳大利亞在發展生態旅遊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壹個是資源優勢,擁有廣闊的未受汙染的環境和獨特的民族風情;二是對生態旅遊有清晰深刻的認識,規範運作。目前,澳大利亞有600多個生態旅遊業務單位,是澳大利亞旅遊業中壹個很小但非常活躍的部門。這個部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經營小企業。個性化服務。大約85%的生態旅遊公司的員工少於20人。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的年營業額為2.5億澳元,從業人員總數為6500人。生態旅遊的活動範圍很廣,包括有導遊帶領的叢林遠足、自然歷史參觀、內地野生動物觀賞和賞鯨之旅。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Australia n Eco-tourism Association)是該國生態旅遊的最高代表機構,成員超過500人,包括生態旅遊經營者和批發商、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學術界和其他負責保護區旅遊管理的相關單位。該協會制定了生態旅遊經營者的行為準則,內容涉及環境保護、尊重當地文化、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廢物管理和導遊講解。所有生態旅遊協會成員必須簽署壹份聲明,同意執行、支持和宣傳這壹行為準則。此外,該協會還為生態遊客制定了壹套指導方針,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當地社區從旅遊業中獲得的利益,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利的社會和環境影響。對於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說,商業活動的高質量和高標準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敏感的環境意識已經成為生態旅遊活動的核心。
例2.1999中國推出“十大”生態旅遊主題。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如何保護生態環境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都關心的問題。99生態環境旅遊年,以生態環境旅遊為主題,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有機結合,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中國擁有非常豐富和獨特的生態旅遊資源。舉辦' 99生態環境遊,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生態旅遊產品,符合國際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環境保護的國策。因此,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聯合發起了本次主題活動,並得到了六家相關單位的支持。這是繼' 98中國城鄉巡演之後,再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片美麗神奇的東方文明古國的土地上。“十大”主題分別是:①野生動物觀賞遊;②自行車旅遊;③沙漠探險遊;④漂流旅遊;⑤登山探險遊;⑤自然生態遊學;①滑雪旅遊;③保護環境的行動之旅;③海洋之旅;1香格裏拉探索之旅等。具體來說,中國生態規劃的兩個基本要求是:
壹、對住宿設施的要求: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居住設施不應位於脆弱和敏感的生態區域。
建築要簡單方便,不要給遊客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住宿設施應由當地人獨立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性。
采用節能設備,所有能源和材料不得對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提供以土特產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和旅遊紀念品。盡量向遊客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加入區域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絡,加強與區域教育部門的聯系與交流。
二、對自然生態區的要求:
研究保護區的適宜遊客容量,以控制和防止旅遊資源的過度利用。
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限制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建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基金制度,使旅遊收益用於保護區的保護。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提供關於自然和當地文化的信息和環境教育材料。
培訓生態旅遊規劃師和導遊。
監測旅遊業的影響並通知經營者、自然保護團體和當地社區,監督和協調保護區和周邊地區的旅遊業務活動。
與非政府組織和誌願組織合作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把生態旅遊作為保護區管理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環境旅遊活動’99新疆推出了兩個重點森林公園和三條生態旅遊線路。兩個重點森林公園:壹是阜康天池國家森林公園,以國內外知名的高山湖泊天池為中心,以天山博格達峰為主體,山腰終年積雪的綠色森林,自然風光優美,交通便利,從烏魯木齊直達天池森林公園;園內海南博格達度假村接待遊客住宿、娛樂、登山等活動。第二個是輪臺塔裏木胡楊森林公園。這個公園是塔克拉瑪幹沙漠的綠色奇跡。著名的沙漠公路穿過公園,從庫爾勒市沙漠公園可直達。三條生態旅遊線路:壹條是北疆旅遊線路。這條線路的主要內容和景觀有中國唯壹人工飼養的野馬基地天池、準噶爾“矽化木”林、卡拉麥裏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盤羊、鵝耳羚、金雕)、哈納斯湖(湖中“湖怪”、雲海佛光、千株枯樹的長堤)等。).二是新疆西部的旅遊線路。其中有中國最大的高山湖泊賽裏湖、淩雪雲杉、遼闊的草原、山野水果、奇村奇葩、匯源古城、伊犁、長城以南、絲綢之路沿線名勝古跡、原始森林保護區、自然風貌。三是南疆旅遊線路。這條線路的主要內容和景觀有:人工造林、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塔裏木胡楊森林公園、沙漠公路、沙漠綠洲風光、博斯騰湖、基齊爾千沸洞、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天鵝湖自然保護區、鞏乃斯森林公園、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和田玉石、李倩葡萄走廊等此外,還啟動了18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為了服務於生態旅遊,應加快城市綠色園林廊道的建設。比如世界名城北京,就被列入了世界汙染嚴重“十大”城市名單。為了還北京壹片藍天,北京不能只考慮城墻內的部分。歷時三年規劃的北京最大綠色特色園林區萬柳項目於1999年初正式啟動。在北京的“風口水頭”地帶建設壹塊比頤和園總面積還大的綠色屏障,不僅能為當地的空氣凈化和水源保護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也為減少北京的空氣汙染,促進首都環境改善邁出了堅實的壹步。“萬柳”是指北京西北頤和園東南總面積480公頃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因為轄區內有萬泉莊和六郎莊(歷史上稱為六郎區),所以這個綠化建設項目被稱為萬柳工程。萬柳地區是北京城區的上風,數萬個泉水水系、玉泉山水系、百福泉水系(現京密引水渠)在此交匯,形成什剎海。北海和中南海的源頭仍然是北京的飲用水源。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萬柳地區生態環境屢遭破壞,植被減少,水源受到汙染,亂建現象屢有發生。據統計,該地區4000戶、2萬多移民每年耗煤量高達3萬噸,數百家企事業單位每年也需要1.1萬噸煤;然而,市政設施的缺乏導致每年傾倒60萬噸生活汙水和生產廢水。這壹切都發生在北京的“風口水頭”,對城市環境危害極大。萬柳項目的實施是市政府制定的“以綠招商,以綠招商,以綠開發,以綠建設,以綠養綠”的原則為基礎的綜合治理項目。根據其規劃,巴溝北路分為北部綠化區和南部綠化居住區。北部的330公頃土地全部綠化並變成綠地,並將建造壹個自然生態公園,以恢復歷史風貌並再現壹些歷史遺跡;同時配以少量具有園林特色的運動休閑場所。據計算,僅其綠地面積就比今天頤和園的總面積還大,從而使這裏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頤和園和圓明園成為北京最大的綠色園林長廊。與之配套的,萬柳片區南部104公頃將建設成面積相當於方莊小區的綠色居住區。
《生物多樣性公約》
20世紀中葉以來的50年間,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其原因都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關,因此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逐漸引起了各國首腦的重視。1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包括中國總理在內的150多位國家元首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該公約於1993年2月29日正式生效。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壹個框架性文件,其條款並不死板、不精確。執行的程度取決於締約國,也為締約國執行文件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容主要涉及遺傳資源的獲取(《公約》第15條)、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的獲取和轉讓(《公約》第16條)、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科技合作(《公約》第18條)、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技術的處理及其利益分配(《公約》第19條)。
關於遺傳資源,《公約》申明每個締約國對其生物資源擁有主權權利;資源的獲取必須得到資源提供者的事先知情同意;在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從事開發和科學研究時,應爭取資源提供國的充分參與,並盡可能在資源提供國境內進行;每壹締約國應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與提供這種資源的締約國公平分享這種資源的研究和發展成果以及商業和其他方面從利用這種資源中獲得的利益。
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的獲取和轉讓,《公約》指出,獲取和轉讓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有利於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的技術以及利用遺傳資源而不對環境造成重大損害的技術是實現《公約》目標的關鍵要素。締約國應促進獲得這些技術,並以優惠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這些技術。其中,保護知識產權不應影響公約的實施,但也應與充分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相壹致。締約國應通過國家立法和國際法來實現上述目標。
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科技合作,《公約》指出,應促進這壹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根據國家立法和政策,鼓勵和制定各種合作方式,開發和利用各種技術,包括地方技術和傳統技術,促進人員培訓和專家交流。
關於生物技術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益分配的處理,《公約》指出,各締約國應采取立法、行政和政策措施,使遺傳資源提供者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能夠有效參與相關生物技術研究活動。在可行的情況下,研究活動應在提供國進行,提供遺傳資源的發展中國家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優先獲得相關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和利益。
2.中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概況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壹。在世界上植物最豐富的25個國家中,中國排在巴西和哥倫比亞之後,位列第三。中國淡水植物種類數量占世界的50%以上。種子植物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分別占世界植物科的75%、67%、70%和80%。
中國也有豐富的栽培植物。資料顯示,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擁有谷子25000份和7200份,玉米16000份,地方水稻品種(不含野生品種)40000份,地方大豆品種(不含野生品種)20000多份,果樹種質資源11835份。
目前,由於在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利用、利益分享和成果所有權等方面的相關立法。,國外正在掠奪中藥材等各種遺傳資源,國家面臨資源外流和巨大經濟損失的局面。同時,我們自己開發的、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具有重要市場經濟價值的技術,也需要通過進壹步提高全民族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來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我們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加強調查研究和宣傳工作,使知識產權工作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我國更快的發展服務。
3.中國生物多樣性信息交換機制能力建設項目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65-438+08條的規定,每個締約國應建立壹個信息交換機制(簡稱CHM ),以促進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在不對環境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信息、科學和社會經濟研究成果、關於培訓和調查方案的信息、專門知識、地方和傳統知識本身的交流,並促進締約國內部和締約國之間的交流。
因此,在國家履約辦公室的積極努力下,“中國生物多樣性信息交換機制能力建設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於2002年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對各部門、各地方現有相關數據庫的改造,構建全國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平臺。
中國國家生物多樣性信息交易所(www.biodiv.gov.cn)設在國家環保總局,由國家履約辦公室管理,負責國內生物多樣性宏觀信息的整合發布和對外功能的統壹,以及組織和指導建設覆蓋國內所有部門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國家信息網絡。通過這個研究所,可以訪問家畜、植物、微生物、作物種質資源、森林、海洋、中藥、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等主題的數據庫。
書籍節選
3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類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集散地。根據國家環保總局1998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告》,中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有599個,其中森林生態系統212個,占35.4%,為八大陸地生態系統之最。在中國的森林生態系統中,還包括針葉林、闊葉林和混交林生態系統。其中寒溫帶針葉林野生動物200余種,鳥類近120種,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主要有水貂、駝鹿、馬鹿、猞猁、山野兔等。在闊葉林中,僅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就分別占中國種子植物的2/3以上和1/2。在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中,有許多珍貴的針葉樹,如紅松、雲杉和落葉松,也有許多珍貴的藥材,如人參和天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1980 ~ 1995年間,全球森林凈損失180萬hm2,年均損失12萬hm2。我國森林資源長期受到亂砍濫伐、亂砍濫伐和森林病蟲害的影響,使森林面積特別是天然林面積大幅減少。兩千年前,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50%左右,現在只有16%多。其中幾乎沒有天然林,其他森林多為島狀,綿延數十平方公裏的天然林極為罕見。這是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嚴重威脅。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是關鍵。目前,我國已確定森林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區27個,其中自然保護區80個,其中熱帶地區11,亞熱帶地區55個,溫帶地區14,這將有助於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此外,世界三大陸地生態系統——農田、森林和草原——支撐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除了礦物質,它們幾乎提供了人類所需的所有原材料;除了海鮮,它還提供了幾乎所有的人類食物。在三大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類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中心。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熱帶森林是壹個突出的物種分布中心。據統計,熱帶森林包含了世界上50%以上的物種、80%以上的昆蟲和90%以上的靈長類動物。在全球已描述的1.7萬種物種中,有超過1萬種的昆蟲和高等植物,大部分分布在熱帶森林中。目前,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在描述的物種中,動物群、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三個分類單位中有22,530個物種受到嚴重威脅,其中724個物種已知滅絕。因此,據估計,如果地球上壹半的天然熱帶森林遭到破壞,將有75萬個物種滅絕。因此,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1UJCN)1989的報告中指出,未來50個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將是天然熱帶森林的破壞。
不好。
目前,全球熱帶森林年消失率約為0.6% ~ 1.0%,年均毀林面積17萬hm2。大面積熱帶原始森林的破壞導致熱帶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喪失。例如,熱帶非洲本土野生動物的損失率為65%。熱帶亞洲為67%,東南亞部分靈長類棲息地喪失率為365,438+0% ~ 96%,而受保護棲息地僅為65,438+0.2% ~ 22.9%,大部分物種棲息地保護率在65,438+0% ~ 4%之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物物種面臨的威脅是歷史上最大的。所有這些威脅的本質都是由人類對生物資源開發的不當管理造成的,而這種行為往往受到誤導的經濟政策和不完善的制度的鼓勵。物種滅絕是生活的事實,也是自然規律。現在估計幸存下來的數十億物種中,有壹兩百萬是幸存者。在過去,滅絕是由於自然過程而發生的,但在今天,人類活動無疑是物種滅絕的最重要原因之壹。因此,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給子孫後代留下壹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
第二章國內外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價值評估研究
1國內外森林生物多樣性評價
1.1聯合國綜合環境和經濟核算賬戶中的森林生物多樣性
價值評估
《聯合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SEEA)中沒有明確的“森林生物多樣性”分類,但在核算賬戶中,包含了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壹些內容,如“生態系統”、“生物資產”等。事實上,森林生物多樣性的許多內容都包含在這些分類中(UNSD,1997)。
正因為如此,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法來評估SEEA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SEEA推薦“市場價格法”評估“非耕作生物資產(木材除外)”。壹般來說,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市場價值還沒有被人們明確認識,在核算時把它們的價值包含在林地或生態系統中。然而,人們清楚地認識到野生動物群體或社區的價值,主要是通過收獲、捕魚和狩獵。它們的價值是由市場上的商品來評估的,比如皮毛、皮和肉。在許多情況下,這個值被忽略,因為它在森林資源核算中太小。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如毛皮、蘑菇、野生動物等。,它們的價值太大,不容忽視,應該評估。
同樣,在SEEA建議,如果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巨大,應將其視為林地的補充價值評估(UNSD,1997)。
1.2世界壹些國家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評價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進行了森林資源核算,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美國在列舉森林資源的貢獻時指出,森林是作為非市場有形資源生產、利用和消費的,如提供燃料、水果、藥材、狩獵和環境服務等。他們建議使用最優控制技術來評估遺傳多樣性在森林生物多樣性中的價值(Jeffrey R. Vintent和John M. Hanwick,1997)。在芬蘭,Jukka Hoffren 1996評估了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價值。在他的研究中,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機會成本被用來評估多樣性的價值。維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成本價值大約為654.38+0.7億芬蘭馬克(Jukka Hcdfren,654.38+0.997)。馬來西亞在核算森林資源時,將森林資源分為木材價值、碳吸收、生物多樣性和天然林狩獵價值。在計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生物多樣性的存量價值乘以新滅絕物種的單位價值。此外,在它們的評估中,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評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采用保護費用法對保護區內的瀕危物種和滅絕物種(亞洲象)進行了評估;凈價法用於評估由於某些物種野生基因的存在而對現有物種進行改良所帶來的價值增加(Vincent et al. A 1,1993)。瑞典的森林資源核算分類包括木材、薪柴林、漿果、蘑菇、狩獵、提供馴鹿飼料、碳固存、生物多樣性和森林土壤。機會成本法被用來評估生物多樣性。在計算森林總面積的10%的增加值時,從木材生產的價值中減去殘余根的價值,並將這個價值加到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中(}tulkrantz,1992)。澳大利亞沒有直接評估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是他們用三種方法直接評估所有生物多樣性的價值。①消費者價格法。即自然資源產品,如直接消耗的木柴、飼料、狩獵等產品,不需要市場直接評價。②生產價格法。對於那些商業性采伐和收獲的產品,如木材、漁獵、滿足市場需求的商業性狩獵、象牙生產和藥材種植等,采用生產價格法進行評估。③非消費價格法。該方法用於直接評估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如水源保護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