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是賢下士,尊師重教,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而優則仕”。經過十年的努力,他來到了狀元的位置,通過科舉考試,很多寒門學子認識到鯉魚躍龍門,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甚至家族的命運。所以這種選拔方式壹直延續到現在,努力學習是窮人唯壹的出路。雖然科舉有很多弊端,但它是壹種相對公平公正的推薦人才的方式。正是通過科舉考試,封建社會選拔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讀書讓普通人看到了希望,家裏壹個秀才也能揚名立萬,做狀元,這是壹件很光榮很榮耀的事情。所以中國壹直對學者非常尊重。秀才不僅是壹個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壹個人在國家政治地位的反映。
相比之下,有些人可能沒讀書就經商發財了,但骨子裏銅臭味十足,給人壹種粗魯沒文化的暴發戶形象,沒有學者的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所以不讀書的人即使在商場上成功了,壹旦有機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形象,也會去大學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班。
現在不難理解了,即使現在讀書不壹定能改變壹個人的命運,但至少能改變壹個人的氣質、水平和眼界。壹個不學習的人,總會給人壹種低俗,沒文化,惡心的形象,他們的成功可能只是暫時的。如果他們後天不學習,那永遠是曇花壹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