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7日,在單位的統壹安排下,我們壹行40人上車,前往塔山瑤族鄉雙河村進行扶貧走訪。天氣晴朗,沿途風光無限,但思緒隨風飄動,車子在山路上艱難前行。經過大約壹個半小時的顛簸,它到達了目的地。
山區的空氣格外清新。下車後,當地村幹部組織我們開了壹個短會,給我們進行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快速培訓。時間緊,任務重。每個人都在認真聽講,認真思考。會後,在村幹部的安排和帶領下,我們分別拜訪了各自的結對幫扶對象。村民很淳樸,熱情地遞給我們凳子倒茶。茶是自制的粗茶,但空氣中有壹股強烈的氣味。坐下來,我突然和老鄉們打開了話匣子,從家庭成員和基本情況談起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分析了目前的困境和貧困的原因,結合湖南的扶貧手冊,討論了初步的改善方案和措施。這種場景很像電視上看到的黨在延安時期工作,和老百姓關系很深的畫面。時間流逝後,在新時期重新出現。此時,老鄉們的貧困依然存在,但內心卻異常激動,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期待,擺脫貧困的自信流露在臉上。眾所周知,這不是壹個人或者壹個家庭的戰鬥,而是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戰鬥,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我們是壹個整體。期間,我們還談到了國家的壹帶壹路建設等問題。這些高瞻遠矚的發展戰略將繼續推動國家繁榮富強,發展成果必將惠及廣大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回來的路上,我看到大家都很累,但是都很開心。我們在車上繼續分析,討論,交流。我立刻明白,正是黨的這壹偉大事業,凝聚了各級幹部群眾的心,使大家緊密相連,責任倍增,深切感受到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從未如此接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壹目標。
精準扶貧2的幫扶日誌,在於都縣仙霞鎮山端村不知不覺的幫扶了幾個月,從最初接到任務的無所適從,到對村裏情況的初步了解;從剛進農家樂和村民們彬彬有禮的“肖幹部”,到今天見面時對他們親切的“肖驍”。雖然只是換了個稱呼,但我感覺貧困群眾已經把我當成了他們的朋友,我也漸漸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成了他們的家人、朋友、無話不談的家人...
初至
善端村位於於都縣仙巷村的最北部。四面環山,只有壹條土路與外界相連,自然資源匱乏,飲水困難。村裏的年輕人為了改變生活,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留下了所謂的老弱婦孺“386199”大軍。調研走訪中了解到,有的農村貧困戶因病致貧,經濟負擔重;有的人因為年老而貧窮,工作能力下降,生活狀態尷尬;還有學習造成的貧困。對於只靠種地的農民來說,學費和生活費是他們最大的支出;還有因無知導致的貧困,個別農民因智力低下或缺乏教育而不外出打工,導致貧困;個人窮是因為懶,因為賭博導致家裏窮。
研究
在導致農民貧困的各種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因病致貧。村民王紅協今年84歲。他的兒子三年前因中風癱瘓在床。這家人到處求醫。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欠了6萬多元。為了給父親治病,孫子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今年7月,王的兒子去世了,老人非常沮喪,不願與人交談。
我買了壹些老人愛吃的水果、零食和壹瓶酒去看望他。起初,老人不想說話,只是盯著門前的李子樹。聽說老人年輕的時候當過村支書,曾經是村裏的知名藝人,於是和他聊起了帶領大家修渠鋪路的事。他很快就張開了嘴,開心的時候還時不時的笑。這次談話讓老人感覺好多了,我也了解了他的壹些具體困難。回到工作隊後,結合他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低保、教育兩項幫扶措施,協助農村黨組織共同努力,幫助他渡過難關。
“她的家庭是最困難的。她的丈夫和大兒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癥,小兒子還在學校讀書。家裏的生活全靠她打零工。”在去貧困戶李賢均家的路上,村書記鄒永平說:
“我其實也想養豬養雞,但是真的走不開。”李賢均的妻子饒連鳳看著滿眼模糊、喃喃自語的丈夫和兒子,遺憾地嘆了口氣。
是的,夫子倆都需要人照顧,通過產業扶貧不現實。它只能通過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教育學生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長期發展呢?我焦急地問。
“我不懶。我想用這些優惠政策過兩年。等我小兒子初中畢業,我就去鎮上找點事做。我壹個月也就壹兩千,種幾畝地,搞點生產,養點豬雞,小兒子畢業了也能掙錢補貼家用。那就好多了。”這個女人的回答讓我很震驚,也很佩服。生活給了她這樣的不幸和打擊,但她從未被擊垮,依然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反措施
團隊進村後,我們開展了壹系列的村情民意調研活動,主要通過聽匯報、實地走訪、入戶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進行。,並深入分析了山端村的實際村情和存在的困難,研究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路和建議。在此基礎上,積極協調實施幫扶項目,例如,協調原村部搬遷擴建,拓寬山端村通祖公路;協調建設了6543.8萬畝田沖養殖基地,主要養殖南美白對蝦、鴨嘴魚、四大家魚、家禽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有16貧困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
從經驗中學習
隨著最近幾個月精準扶貧的開展,我深深感受到,壹個強大的村級班子,是可以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給錢給物只能解決暫時的困難,不能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只有變輸血為造血,摒棄“漫灌”,實行“精準滴灌”,采取“壹戶壹策”、“壹戶壹策”,才能連根拔起“窮根”,挖掘“富源”。
同時也讓我對扶貧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基層不是吃苦,而是增長見識,實現價值。扶貧不是壹種形式,而是壹種責任感和情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老百姓脫貧後帶來的幸福感。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工作隊的同誌們現在信心滿滿,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壹定能打贏這場精準扶貧的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