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玨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虛心學習講師的經驗。作為助教,我學習了蔡邦華的教學藝術和貝張世的繪畫講解技巧。他結合了這些特點,在講授《普通昆蟲學》時,生動地描述了昆蟲外部形態和復雜解剖生理等枯燥難記的名稱,得到了同學們的稱贊,以至於畢業幾十年後老同學還記憶猶新。
註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唐玨教學的壹個重要特點。作為助教,他負責建立壹個昆蟲標本室。他從制作標本盒和標本櫃開始,每天完成30個進針標本。長期的鍛煉使他掌握了紮實的基本功。在抗日戰爭時期,在缺少搬運和蓋玻片的情況下,他曾將35只有翼蚜蟲整齊地排列在同壹塊蓋玻片下,前後翅各就各位,觸角指向前方,令人嘆為觀止。40年代中期成為講師後,唐玨講授昆蟲研究,內容增加到17,增加了昆蟲飼養室的建造原理、組織切片、攝影制作銅鋅板、模型制作、繪圖、雙筒望遠鏡的維護與清潔、文獻綜述等章節,對提高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蔡邦華的指導下,唐玨開始研究五倍子。20世紀40年代初,唐玨深入貴州湄潭山區調查五倍子全年生長情況,6-6月10第二天上山,定點觀察采集。通過努力,在兩年內發現了9個倍性物種,包括當時在鹽膚木上已知的中國石龍子(Bell)和Nurudea(Nurudeopia)Shiraii(Mats Mura)。2個新種[Schlechten Dalia Pei tan Tsai et Tang和Nurudea(Nurudopsis)Sinica Tsai et Tang]和1個新記錄種[Nurudea(Nurudopsis)Rosea(Mats Mura)],4個紅麩楊新種[Kaburagia ovogallis(Tsai et Tang)、Kaburagia ensigallis(Tsai et Tang)、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和Floraphis meitaninsis Tsai et Tang]。這是我國五倍子蚜蟲分類的突破。這篇論文發表在英國倫敦皇家昆蟲學會雜誌上。在調查中,我們獲得了多個由兩個不同屬種的幹母共存形成的* * *生境倍數,分別為角形和圓形。這是壹個非常罕見的標本,這是壹個新發現,說明幹母同時發生,成熟爆發發生在角褶皺之前,這個棲息地褶皺的爆發期介於兩者之間。他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在貴州湄潭發現了兩種冬季主要的蘚類植物刺禾谷縊管蚜,可以人工繁殖越冬,次年春季將幹母人工接種在鹽膚木上結出五倍子。
1959年,國家科委把五倍子繁殖增產問題列入科研項目,唐玨負責。他堅持實踐真知的道理,親自到浙江仙居山區調查研究。三年自然災害,他依然堅持在現場工作,風雨無阻,三天兩天爬到700米1000米考察。壹條濕滑的路掉進了水池;還有壹次,天突然黑了,我只好蹲下摸路,爬陡峭的山路。他最終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對夏季寄主(漆樹)和冬季寄主(燈盞細辛)的生物學、生活史和相互轉化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明確了五倍子可以通過人工輔助或保護在非原產地生產,並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提高蚜蟲在原產地的存活率和結實率的措施。
從1962開始,唐玨在校園內進行人工繁殖實驗。在我國首次明確了天蛾有六代,即三代幹母和幹母(第三代幹母為秋遷蚜)、性母(即春遷蚜)和性蚜(即雄蚜和雌蚜)。在生物學研究中,首先發現雄性蚜蟲是淺綠色的,然後發現雌性蚜蟲是棕色的。解剖學證實,胎兒蚜蟲在卵巢管內的排列順序是先雄後雌。這壹發現在蚜蟲生物學上具有獨特的意義。通過調查,他發現圓葉、皺葉(側枝)和尖葉三種苔蘚是優良的越冬寄主。推翻端午節掛雙的錯誤做法。1967年在杭州開辦了五倍子人工繁殖班,為五倍子生產提供了壹整套經驗。他提出的人工繁殖方法可分為原產地和非原產地兩種,但非原產地方法適合原產地應用[詳見1962《農業科技信息資料(增刊)》、1976《昆蟲學雜誌》論文、1980《五倍子》摘要]。產地增產方法:(1)適時采收;(2)改進倍性處理方法;(3)積極保護和培育鹽膚木;(4)保護越冬寄主苔蘚;(5)註意五倍子蚜蟲的留種。非原產地人工繁殖的初步方法(也適用於原產地):(1)基地的建立和選擇;(2)引種和接種;(3)冬季保護幼齡蚜蟲;(4)人工維護蚜蟲,接種幹母。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唐玨壹直致力於相關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應主產省(區)商務、外貿部門邀請,深入產區舉辦培訓班,幫助各省出謀劃策,覆蓋廣西、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省(區)。從70年代末開始,他繼續帶領助手和研究生對蚜蟲的生物學、生態學和自然繁殖方法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並證實人工放養可以擴大產地分布,在杭州和德清的玉皇山、莫幹山基地安家落戶。唐玨的研究明確了五倍子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對推動全國五倍子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唐玨善於根據生產需要確定研究項目,也善於從事各種昆蟲學工作,基礎紮實,知識淵博。長期以來,他在城市昆蟲學的不同領域做了大量工作。65438年至0952年抗美援朝期間,唐玨作為醫學昆蟲專家參加了反細菌戰爭。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唐玨看到白蟻從客廳飛出。經過觀察,是壹種白蟻的危害,促使他走上了研究白蟻的道路。從65438到0958,杭州開展了消滅白蟻的活動。他擔任顧問,編寫白蟻防治基礎教材,培訓白蟻防治人員400余人,親自參與消滅多處蟻巢。1983後,推動浙江、杭州等地白蟻協會成立,並多次擔任理事長,為浙江乃至全國白蟻工作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唐玨從事倉庫害蟲控制的研究。他在實踐中發現自焚燃燒的稻糠變成了含有93%以上二氧化矽的白灰粉末,否定了歐美長期以來植物來源的惰性粉末殺蟲效果差的結論。這種白色谷殼灰很容易被粉碎成3-5微米的細小顆粒,當與種子混合或覆蓋在糧堆上層時是高效的。特別是,當甲蟲與糠矽的細粉接觸時,蠕蟲附肢關節上的蠟會磨損並脫水而死。當時比較了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產的稻糠矽粉和二氧化矽氣凝膠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0.2%稻糠矽粉比0.1%細矽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
20世紀70年代初,唐玨開始研制國產磷化鈣以替代進口磷化鋁。1971九月初,他在浙江省鄞縣農村倉庫焚燒磷化鈣時,因吸入較多磷化氫氣體中毒,腹瀉兩天兩夜。他失去了大量水分,沒有及時補充液體,導致臉上出現皺紋,無法恢復。於是,他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磷化氫中毒引起腹瀉的新癥狀,豐富了教材。為師生的學習、研究和教學提供大量的教材和參考資料。
唐玨參加了全國倉儲昆蟲調查,采集了100多種倉儲昆蟲標本,並親自拍攝成彩色顯微照片。在此基礎上,他編寫了《種子害蟲及各種理論基礎講義》和《外來植物檢驗害蟲基礎教材》,在內容編排、圖表格式、參考文獻等方面都有特色。,並得到了高校的好評和廣泛采用。在長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唐玨培養了壹批從事防治種子害蟲、白蟻等室內昆蟲的教師和研究生,形成了壹支隊伍,為浙江農業大學建立城市昆蟲研究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自1981以來,唐玨為螞蟻在全國的發展做了大量的鑒定工作。1984,中國螞蟻酒是由鼎突多刺蟻和壹些中草藥制成的。它對關節痛、風濕痛和背痛疲勞特別有效。服用後,唐玨精神百倍,老年斑消失。真的是抗衰老劑。他組織教師和研究生,在國內率先對鼎突多刺蟻的生物學、生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育種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退休後,唐玨仍擔任國家螞蟻發展工作顧問,被群眾譽為“螞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