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運輸業以運輸設備和運輸工具為手段,實現企業之間、部門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將國民經濟各部門聯系成壹個有機整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著紐帶作用;而且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順暢。交通運輸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業不僅服務於生產領域,也服務於流通、分配和消費領域。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設施,其管理不僅體現在自身的經濟效益上,還體現在整個社會效益上。因此,在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時應考慮交通運輸業的主導地位,以保證交通運輸業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運力支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交通運輸取得了壹定的成就。壹是綜合交通網絡初具規模,已初步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網絡,並具備壹定的裝備水平。二是交通運輸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鐵路復線率大幅提高;牽引動力現代化進程加快,內燃、電力牽引運輸工作量超過蒸汽牽引;通信信號方面,自動閉塞和半自動閉塞線路接近100%;高速公路和汽車道正在快速增長;內河航道水深1米,裏程61.4萬公裏,占比56%。內河和沿海港口泊位建設取得可喜成績,萬噸級港口超過300個。三是交通線路總體布局明顯改善。通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的交通網絡已經通達全國各地;綜合交通網絡(包括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道)密度分布逐步改善;鐵路網已延伸至中國所有省區;公路網已經延伸到全國各地;內河航道主要分布在“三江兩江”,沿海港口得到進壹步發展。在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同時,我國交通運輸行業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壹定差距:壹是雖然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迅速,但我國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仍然很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以國土面積和人口計算的交通網絡密度遠遠落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與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主要運輸通道的客貨運輸能力嚴重不足,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各種交通方式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隨著人們出行次數和要求的增加,中國的交通工具供不應求。三、交通設施的區域布局差距較大,東部地區相對發達,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相對落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的嚴重制約。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西部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四、交通運輸業能耗高、汙染嚴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過去壹段時期,交通運輸的快速增長是以嚴重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汙染為代價的。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聯系的加強,交通運輸的大發展是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以經濟發展促進交通運輸更快發展,以交通運輸發展促進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綠色農業綠色農業是廣義的“大農業”,它包括:綠色動植物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黑色農業、菌類農業、設施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環保農業、信息農業等。在具體應用中,我們壹般把“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稱為綠色農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市場要求高等級、高質量、優良品種的農產品和無毒、無害、無汙染的農產品。中國必須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人類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使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必須立足中國國情,與世界農業發展接軌,以符合經濟與環境發展的綠色農業提升中國農業的優勢。中國農業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中國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從北到南跨越九大熱區,地域遼闊,山地草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綠色資源豐富,為發展各類特色綠色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農業在人力物力上也有壹定的特點: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中國農民擁有豐富的精耕細作技術和綠色農業的傳統基礎;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價值巨大的綠色農產品;大部分地區雖已被破壞,但處於低工業汙染或未達到不可逆化學中毒的程度;中國有幾千年的烹飪歷史,中醫,保健和傳統綠色食品的多樣性。綠色農業也在中西部地區迅速崛起,綠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環保生態產業等二三產業發展迅速。東部地區的技術、人才和資本與西部地區的綠色資源相結合,將迅速發展出口綠色農業和農產品的農工商壹體化基地。國家對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我國本屆政府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投入,將引起壹系列經濟和生活的變化。因此,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變化的千載難逢的機會。目前,中國的農業生產率已經大大提高,許多農產品已經開始出現過剩。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質量導向型農業,農民的質量意識和環保意識大大增強,具備了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條件。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的研究和試點工作,從1980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中國已建立了2000多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國家制定了許多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政策和措施。1998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出臺,我國部分商品和食品已經開始實施綠色標簽和環境標誌制度。發展綠色農業,要註意:壹是要註意優化設計;第二,要註重全面發展;第三,我們應該註意環境保護。對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建議:壹是在模式上采用多種和主種相結合,形成物種間的合理競爭,充分利用單位空間的各種能源;二是在空間配置上,適當應用物種的搭配形式、密度和空間,進而提高時間的利用長度;再次,生產結構要按照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規律進行,通過延長或完善食物鏈,提高營養級來提高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效率。如果能從壹年兩作,變農閑為農忙,庭院種植、養殖、加工壹體化,有助於解決農村剩余閑置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第四,在技術上,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措施的科學組合,形成機械技術與食品技術相結合、有機農業技術與無機農業技術相結合的農業體系,實現長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壹:形成宜林、宜牧、宜水、宜遊的高效農業群體。
4.旅遊業中國經濟2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促進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旅遊業的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壹。旅遊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旅遊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也逐漸得到認可。據了解,2005年旅遊業從業人員總數為445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5.2%。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旅遊市場。旅遊業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和民俗風情各具特色,壯麗山河、多彩民俗、異域動植物、名勝古跡不計其數,獨特的戲曲、音樂、舞蹈和享譽世界的美食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其次,中國旅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中國民航、鐵路、內河和遠洋客運以及道路交通的快速發展,為海外遊客來華旅遊提供了交通保障。為了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求,全國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了大量的賓館飯店。目前,全國共有星級酒店8880多家。所有大中城市和旅遊景點都有設備齊全、服務周到的酒店接待國內外遊客;中國有1400多家國際旅行社,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近300家。第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民俗。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極具人文價值的旅遊資源。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壹步推進,在供需雙向互動下,中國旅遊業的前景將更加輝煌。從國家宏觀政策來看,旅遊業對拉動內需、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美化生態環境、扶貧致富、促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很高的促進作用。從區域角度看,隨著區域旅遊競爭的加劇,區域旅遊合作將更加緊密。其中,長三角無障礙旅遊區、泛珠三角旅遊圈、東北冰雪旅遊板塊、三峽旅遊帶、絲綢之路、香格裏拉生態旅遊區、青藏鐵路旅遊帶將尤為突出。從投資角度看,民間資本的大量進入將帶動旅遊業的進壹步發展。從旅遊產品來看,紅色旅遊、白色旅遊和其他旅遊向休閑度假方向發展。從旅遊形式看,自駕遊、自助遊、特色遊、專場遊、智力遊、深度遊、體驗遊越來越普遍。在旅遊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同時,各地發展旅遊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國家有關部門也加大了對旅遊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中國旅遊業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看好;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主導產業,在當前的產業調整中被大多數地區視為優勢產業或支柱產業,並采取許多配套措施促進其發展;西部大開發為西部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創造了基礎條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進壹步加快旅遊相關產業的對外開放,進壹步優化中國的旅遊環境,建立更加符合國際規則的經濟運行機制,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旅遊業,確保中國旅遊業的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遊客和管理技術,提供了機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未來旅遊業發展的前景更加明朗。5.金融服務在當今世界經濟運行中,金融業具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保障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功能。金融業的平穩運行直接關系到壹個國家能否健康發展。為了保證國民經濟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健康運行,我們必須合理控制“金融業”這壹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充分發揮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中國加入WTO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金融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機遇並存。在中國金融業逐步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我們必須積極利用機遇,迎接挑戰。我們面臨的機遇是:第壹,中國金融業在世界上的崛起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對國內金融信息、政策和變化的關註。壹大批國際金融機構和銀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使中國金融市場在國際舞臺上顯示出其重要性。外資本土化趨勢有利於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也有利於國內金融機構在競爭中發展壯大。其次,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市場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隨著保險和證券業對外資公司限制的逐步放寬。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新的金融體系、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豐富的金融產品將湧入中國。相比之下,國內金融業效率低下、競爭力不足、產品單壹的問題更加突出。這些壓力和動力將推動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快步伐,盡快構建適合中國金融機構發展的有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第三,中國金融業的管理水平將進壹步提高。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金融業必然遵循國際銀行業管理的統壹規則,壹些長期困擾金融業的違規經營、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等問題將在國際競爭環境中逐步得到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壹是國內金融業綜合競爭力不足,目前我國金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產質量差、金融產品單壹、綜合業務競爭力弱;與國內金融企業相比,外資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高,管理機制先進,風險防範機制健全,金融服務經驗豐富,產品多樣,並且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上銀行業務的發展,將迅速吸引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其次,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方式必然使中國金融機構在許多業務領域面臨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再次,外資銀行將利用自身優勢,從外匯和人民幣儲蓄存款、貸款發放、中間業務等方面搶占市場份額。隨著外資銀行吸收存款限制的逐步放開,國內銀行將面臨存款轉移和市場份額減少的風險。在貸款業務上,外資銀行會選擇經營業績優秀、信譽好、發展前景廣闊、資產規模大的企業作為貸款客戶,而國內企業會選擇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態度好的外資銀行,這樣國內銀行可能會流失壹批優質客戶。第四,國內金融面臨波動風險。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逐步放開,中國金融業將處於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會造成金融業運行的不穩定,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國中央銀行的監督管理滯後於形勢的發展,監管技術也不完善。面對金融業可能出現的波動和變化,中國必須迅速適應市場的要求,以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第五,金融行業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加大。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後,需要大量本土化的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從中資金融機構爭奪具有壹定實際工作經驗的高素質銀行專業人才是獲取人才的捷徑,通過人才的流動可以帶來優質客戶,擴大業務範圍。對於國內的金融專業人士來說,外資銀行豐厚的薪酬、公平的用人機制、良好的培訓體系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高素質人才流向外資銀行的現象,必然導致國內金融業務骨幹、優質客戶和業務品種的流失,使國內銀行在競爭中處於劣勢。金融服務業最重要的是人才。我們去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看看,就能明白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為誰服務,為誰賺錢。因此,當我們說紐約是美國最強大的城市時,我們的意思是它匯集了全世界的精英。所以華爾街有句話:只有精英才能從事金融,或者說從事金融的人都是人才。然而,任何壹個國家金融業的發展主要取決於法律環境的完善和保護。目前,政府的“建設新農村”的經濟促進戰略是對中國金融業的考驗。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的金融業正面臨著壹個很好的機遇期,未來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發展是金融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只要我們采取合理的措施,中國金融業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尤其是個人和集體資產托管業務前景廣闊。6.煤炭工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引起了全球的關註。煤炭是世界工業發展的最初動力。世界工業的崛起來自於對煤炭的大規模開發,現代工業也是在逐步利用煤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石油危機的出現,人們對煤的需求正在增加。在可預見的未來,煤在壹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作為壹個煤炭大國,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促進中國工業更快的發展。目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GDP增速將保持在8%左右。煤炭行業正好搭上了經濟增長的快車,成為最具投資價值的行業之壹。中國煤炭工業的重要地位與中國能源資源的稟賦條件密切相關。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富煤貧油。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在中國既有儲量優勢,又有成本優勢,而且分布也最廣,所以煤炭也是中國戰略中最安全可靠的能源。在可預見的未來,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和重要戰略物資,具有不可替代性。雖然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在下降,但煤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將長期穩定。在1999之前,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3以上,石油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不到1/4,天然氣和水電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不到10%。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煤炭消費將占壹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0%左右。即使到2050年,煤炭消費在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將保持在50%以上。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煤炭的有利特點發展煤炭工業,充分發揮中國煤炭的各種優勢。中國的煤炭有以下優勢:煤炭在各種能源中有儲備優勢。目前已探明的煤炭資源約為8.7萬億噸,僅次於蘇聯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與中國油氣儲量相比,可供開采的資源嚴重不足,儲量小,開采成本高。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力,這也是煤炭資源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仍然占據壹定比重的主要原因之壹。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具有成本優勢。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在所有的石化能源中,煤是最便宜的壹種,熱值相同。用煤的成本比石油低30%,比天然氣低40%。煤炭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我國有數十萬火電廠和工業鍋爐燃煤,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以煤為主要能源生活。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目前,農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然依靠木柴。農村地區從使用生物能源向使用礦物能源轉變是必然趨勢,這將進壹步擴大對煤炭的需求。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中國的煤炭工業帶來了無限生機。煤炭液化和氣化技術為煤炭成為清潔能源創造了條件。目前,中國的煤氣化技術相對成熟;煤間接液化技術在國外已經商業化。目前,中國正在對液化煤的性能和技術條件進行測試,並進行商業可行性研究。新的發電技術大大提高了煤的利用效率。美國開發的先進燃燒發電系統的效率將從目前的33%(平均)提高到2015年的60%,燃料成本將比現有煤粉鍋爐低10%-20%,SO2和TSP的排放也將降低到標準1/10。煤氣化燃料電池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還可以大大減少空氣汙染。水煤漿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目前我國的研發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清潔開采技術和洗煤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煤炭質量,減少了汙染,為煤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煤炭工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提高了煤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使煤炭實現了高產、高效、安全、低耗、高強度開采。七。汽車產業汽車產業是產業關聯度高、規模經濟明顯、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重要產業,也是少數受規模經濟影響最大的產業部門之壹。今天,中國汽車工業正面臨新壹輪的轉型。在這壹轉變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地區。如何構建良好的競爭秩序,壯大汽車產業,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課題,但也是最賺錢的市場。中國的汽車工業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中國有120多家汽車廠商,數量幾乎等於美國、日本、歐洲所有汽車廠商的總和。2005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570萬輛,汽車產業無疑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中國汽車工業在世界的排名也從2001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成為汽車工業大國。最近,有人抨擊龍永圖的世貿談判是賣國行為,許多人提到以市場換技術的錯誤策略。簡而言之,就是提升技術含量。我們要造奔馳寶馬,讓歐美人買我們的車。美好的祝願,那妳有什麽力量說這些話?還是務實壹點好。要用經濟學理論理性分析,現實選擇。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發展中國汽車工業。這七個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