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期間,他與廣西農業試驗田和壹些地區農場合作,進行了長達7年的肥料田間試驗。試驗處理中有綠肥、堆肥、糞肥等農家肥,氮磷鉀肥,石灰等。戴紅承擔了從肥料試驗設計、數據記錄、試驗結果的整理和統計分析、撰寫試驗報告的全過程技術指導。這項實驗工作在當時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他還為廣西培養了壹批從事肥料田間試驗的基層農業技術幹部,積極推廣綠肥、堆肥等農家肥的積、種、制、施技術,為促進廣西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增產做出了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氨水產量大增,但農民不習慣使用,由於保管和使用不當,水稻秧苗經常被燒壞,氮素揮發損失。戴紅與上海化工研究院科技人員合作,開展了氨水保氮合理施用技術試驗,並及時向農民宣傳,提高了氨水的使用效果,使農用氨水成為上海郊區主要氮肥品種之壹。
1963年,他根據全國化肥聯網工作會議精神,組織上海化肥相關科研、生產、供銷、教育、土壤肥料學會、市縣農業局等單位組成上海化肥試驗協作組,開展以測定磷肥肥效為主的化肥田間試驗。用三年時間初步摸清了上海郊區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施用磷肥的肥效、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為磷肥的施用打開了新局面。
在肥料田間試驗中,他始終強調試驗必須與示範推廣緊密結合,重視基層農業推廣站和供銷社的作用。他認為,土肥科研工作必須深入到農民中去,為農業生產服務,這樣才有生命力,才能惠及國計民生。他主持的肥料實驗都遵循了這個目的。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上海郊區布置的100多個肥料試驗點,幾乎都設在社會組織和隊伍裏。他不顧年老體弱,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力求迅速服務於當時當地的農業生產,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