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如何培養新型農民

如何培養新型農民

如何培養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壹個基本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為培養新型農民,國家將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各級財政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農民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壹些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高。在壹些農村,壹些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橋、供電供水、農業技術服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等,幾乎都要靠政府來推動。在基層幹部和農民眼裏,政府管農民。政府管得越多,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越低;農民的積極性越低,越需要政府推動。很多縣鄉的新農村建設都是規劃部門設計的。項目建設靠個別領導的壹句話,“先點壹條路,點壹棟樓”,不征求農民意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成了農民建設家鄉的“代言人”。

農民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中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受教育時間相對較短,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近年來,大量受過教育、有技能的年輕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這些農民顯然難以獨自承擔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如何盡快培養和留住壹批有知識、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已經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資源定位困難。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林水科教文衛國土等20多個部門。有些地方各部門各行其是,導致資金使用分散,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壹些部門為了立竿見影,往往選擇有壹定經濟基礎的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導致支農資金和政策向發展好的村傾斜。而那些不需要外力就能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村莊,由於基礎相對較差,政策不力,很難得到優惠政策和資金。於是,壹些富裕的試點村成了“示範村”,越來越富;然而,貧困村卻很難改變面貌,逐漸被人遺忘。新農村建設需要“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提高新農村建設資源的邊際效率,是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培育新型農民應註重以下四點:

以政府為主導,盡快制定實施《新型農民培育計劃》,確立實施目標、實施方式和考核標準,全面推進新型農民培育。

有效整合資源。由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科技等相關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機構,集中資金,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實現農民培訓效益最大化。

加大培訓支持投入。農民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同等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系,解決農民教育培訓經費不足問題。

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培訓的特色性、專業性、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系統內農民培訓,提高農民專業技術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券制度。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賦予農民自主選擇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實際需求,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人性化的培訓服務。根據農民按需接受培訓後交付的培訓券,向有關部門申請,領取培訓資金。壹、統壹認識,強化政府責任

統壹認識,強化政府責任,是培育新型農民的有力思想政治保證。農民素質低之所以長期得不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是因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新型農民的培養缺乏統壹的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統壹認識:壹是要認識到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核心問題。新農村建設歸根到底要由千千千千萬萬具體的新型農民來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的素質決定了最終的成效。因此,新型農民的培育成為首要的核心問題。第二,要認識到培育新型農民具有明顯的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財政投入,把培育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育新型農民。第三,要認識到新型農民的培育是壹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新型農民的培養將貫穿全過程。第四,樹立新的農民人才觀,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新型農民必須代表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起來的農民群體,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二、加強農村基礎文化教育,培養和造就未來的高素質農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基礎教育將直接決定中國未來農民的素質。因此,從長遠來看,要提高農民素質,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首先,要把農村義務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的基本權利。其次,要進壹步鞏固和完善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和支出中的責任和義務,鞏固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第三,農村基礎教育應與農村社會經濟實際緊密結合。要結合農村現實存在的問題,幫助農村青少年提高認識和理解社會的能力。

第三,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現離不開農民技能素質的提高,而農民技能素質的提高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實施。因此,必須重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把農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結合起來,在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鄉鎮企業等方面開設相應的專業和課程。,從而培養和造就壹大批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同時,應實施特殊技能培訓項目。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提供向農民開放的農業科技培訓項目,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素質,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改進傳統耕作方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

第四,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人文素質。

文化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修養等精神生活,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無論是農村發展,農村進步,還是農民致富,都離不開文化的培育和支撐。加快農村文化建設,壹是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電影覆蓋面,地方文化單位要積極組織實施“下鄉”活動,地方政府可以組織建立文化圖書館,同時要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和支持,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壹批群眾文化工作者、民間藝術家、專業文化工作者等文化隊伍,積極鼓勵和倡導文化工作者到農村誌願服務,深入農村幫助農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識水平。三是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村民可以編寫和表演壹些短小精悍、反映農村新人新事物、具有鄉土生活氣息的節目,以文明健康的新風尚占領農村的思想陣地。

五、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民主法治的新農村。要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社會進步,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觀念。發展基層民主,要進壹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充分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針對農民法制觀念淡薄的現狀,要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以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業法、種子法等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引導農民學法、懂法、守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加大執法力度,整頓農村社會治安,凈化社會風氣,給農民提供安居樂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