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研究”項目成果如何寫

“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研究”項目成果如何寫

壹、研究背景和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這壹前瞻性的指導性文件的出臺,給我們的幼兒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貫徹落實《綱要》是壹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就是要把

《綱要》精神全面融入幼兒園教育實踐。教師是幼兒園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優質學前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創造者。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要求

最終會轉化為對教師的要求,即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期望。

“壹課三研”作為壹種教研方式,同時關註課程、兒童和教師的發展。因此,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就引起了幼兒教師的重視。上海等壹些發達地區的壹些優質幼兒園已經率先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我們園地處山區,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相對落後。教師總是困惑於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付諸教育實踐,指導教育行為,這極大地阻礙了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的步伐。

為了探索如何通過有效的教研形式和途徑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打算開展這壹課題的研究。這對促進我園的園本教研和課程設置有積極的作用。

第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1.美國學前教育專家卡茨認為,幼兒教師的特長應該是:在教育工作中,高深細致的知識可以作為判斷和行動的標準。換句話說,幼兒教師應該有研究和反思。

能力。“研究型教師”不僅是國際上新的理論潮流,也是我國幼兒教師即將面臨的現實要求。正如著名的德國教育心理學家指出的,“如果妳把

創造性作為壹個教育目標,那麽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性教師。"

2.綱要強調“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幼兒園教育評價”

教師的自我評價,評價的過程是各方參與、相互支持和合作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

“重要途徑”的理念對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師的角色和任務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壹課三研:是指在教研組中由同壹教師或不同教師針對同壹活動(主要是幼兒園學習活動)進行的實踐研究活動,在活動中比較不同的教學策略,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探討教學中的困惑、存在的問題和目標的價值取向。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個體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培訓,獲取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實施專業自主,展現專業倫理,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

四。研究目標和內容

目標:

通過研究,架起教師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激發教師積極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提高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並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反思能力,形成團結、合作、信任、支持的群體氛圍。

內容:

1.了解教師* * *相同的期望價值、期望目標和專業成長方向。了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和問題。

2.討論如何在“壹班壹人三研”和“壹班兩人三研”活動中發揮個人優勢和群體智慧,圍繞預定話題展開討論,將教研經驗轉移應用到日常和隨機中。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方法和步驟

1.成立調研組,調研組組長由所長親自擔任,調研組成員由園區教研組成員擔任。

2.綜合運用問卷調查、行動研究、實踐反思和案例分析。

3.以“教師如何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為討論的大方向,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收集問題,並進行分類匯總,確定“活動目標的制定和材料的可獲得性”

有效的傳遞,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如何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有效的引導,如何營造和諧、親切、輕松的活動氛圍,如何引導孩子認真觀察,如何引導。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引導幼兒大膽表達”、“如何激發小班幼兒參與探究的欲望”等7個研究課題,以科學與藝術領域為切入點,通過“壹節課三節研究”(壹節課多輪)。

交叉到“兩人三研壹班”(同班異構),分別在大、中、小班開展研究活動。以教師為研究主體,重研究“教師”(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輕研究“班級”(活動框架

和鏈接),突出教師的主體性。

第壹階段:(2006年9月—2006年10)

1,做好課題的論證工作,讓全體成員明確研究的意義和步驟,進壹步優化研究方案。

2.設計調查問卷,以全校教師為調查對象,進行訪談,全面了解教師對自身專業成長的期望值、期望目標和方向,了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和問題。並根據統計結果寫出調查報告,提出相應對策。

3.組織教師培訓和學習相關理論,提高教師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意識,營造和諧、信任的研究人文環境。

第二階段:(2006年,11——2007年6月)

1.選取4名課題組成員,以“壹班壹人三課題”的形式,在“學習、實踐、討論、反思、實踐、討論、再反思”的循環中,圍繞既定課題開展教學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觀摩、評估、修改活動方案,提交三課題各階段的課例、案例和個人反思記錄。

2.開展教學觀摩活動,向全園展示三個研究項目的成果,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

第三階段:(2007年9月—2008年4月)該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1.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以“兩人壹課三研”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與他人壹起解讀自己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理念,取長補短,將經驗升華為理論。

2.總結教學策略,收集教研活動各階段的課堂案例和個人反思記錄,整理歸檔,反饋給課題組。

3.優化研究課程,向全園展示。

第四階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該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撰寫壹般項目的研究報告,編寫優秀的課例和案例集,收集反思記錄,在全園範圍內交流研究成果。

六、研究結果及分析

通過兩年的實踐和研究,課題組成員有了深刻的認識,對研討班活動有了全新的認識,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有了很大的轉變,理論和實踐有了很大的進步。

1,教練的成長

教學老師接到研究任務後,首先要對相應研究課題中的相關理論進行學習和內化,然後提交教案,進行“壹個研究”。“壹研究”活動結束後,他不急著討論,而是留下來。

接下來的幾天,我會給老師們自我反思和分析,學會用教育理論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形成書面反思材料,與課題組成員交流,在“研究型老師”的氛圍中內化群體

智慧,並接收小組提問:目標是否合適,老師提問是否有效,引導是否到位等。,再反思,再討論,以此類推,形成三次調研,三次反思。

“壹課三研活動”的開展改變了教師的傳統思維方式,學會了反思,學會了用新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反思中發現了很多自己從未意識到的問題。

斷斷續續的教學和反思,在磨煉的過程中提高了導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學會了考慮目標設計的全面性和適當性,做到清晰、具體、有能力。

反思活動中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投入的教學工具是否生動直觀,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特點,是否服務於教育目標,都是在實踐、討論、反思的循環中逐漸變化的。

促進教育理念和行為,加快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