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自主。
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講的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葛的具體目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必須立足於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和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註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個班的大多數學生都是住在鎮海的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文化程度高,有穩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來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比較重視。然而,父母的期望值偏高,因為他們渴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為龍,相當多的家庭陷入了溺愛和過度管理的誤區。這些孩子普遍聰明活潑,但學習不夠積極,缺乏吃苦精神。學習永遠是學生自己的事。不努力,父母老師傾其所有也無濟於事。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壹,轉變觀念,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著名特級教師關建剛提出,寫作是壹種責任。其實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不也是壹種責任嗎?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註意和對外部信息的選擇性感知,主動地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他們有自主學習的需要、願望和能力,沒有必要讓老師或家長代替他們做所有的事情。只有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基礎上,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為了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在教學中不斷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僅有與眾不同的面孔,還有不同於他人的大腦和身體。既然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個體,那麽我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力,享受自己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首當其沖的為自己學習。為此,我還舉辦了“我是學習的主人”、“爭做學習的小主人”等主題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同學們進壹步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努力。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習慣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查發現,這壹階層的家長教育孩子的願望是好的,但教育方式極其匱乏。於是我利用每壹次家長會,集中對家長進行具體的培訓,明確告訴家長現階段的具體任務和努力方向,也給家長推薦壹些家庭教育書籍,包括周弘的《賞識教育》,陸琴的《好父母好孩子》,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東子的《好爸爸勝過好老師》等。目的是讓家長學會做孩子的家教,而不是家政服務員。
學生剛入學的時候,我曾經給家長和學生講過壹個故事:每個孩子都是100%的自己,200%甚至更多的父母,而他只是老師的百分之幾百。目的是加強家長和學生的自我意識。也正因為如此,班裏的大部分家長都能陪孩子讀將近壹年半,能幫孩子記錄識字和閱讀,直到孩子完全有能力記錄自己。
隨著成績的不斷提高,孩子的學習態度日益端正,學習能力不斷加強。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會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給家長提建議:對於能夠自覺、主動、積極學習的孩子,我建議家長盡量放手,因為他們在路上已經被幫助過,需要給他們獨自前行的機會。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和磨煉,他們可以把短暫的獨立行為變成壹種態度和習慣;對於學習興趣不大,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我明確告訴家長,這不僅與孩子本身有關,也與家長在低年級沒有認真履行輔導職責有關。既然在這壹課上落後了,就要改變方法迎頭趕上,堅持不懈地放棄,才能幫助孩子走上正軌;對於處於自立和依賴邊緣的學生,我建議家長壹定要改變方法,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早日獨立。
這樣學生、家長、老師形成壹個* * *知識,三管齊下,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第二,逐步放開,督促自主學習。
俗話說“行動勝於內心”。為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我們必須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自主學習平臺,讓他們在學習實踐中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由於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必須要求學生提前預習,這將直接影響課堂的質量和效果。第壹,我會把學生的作業本改成獨立的預習本,主要是學生自己練習寫課文中的生詞。當他們遇到困難的單詞時,他們會查字典,如果他們能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永遠不會向別人求助。第二個作業是找壹些容易出錯或者不會寫的單詞。這樣學生抄生詞就比以前科學多了。畢竟我們不是學生,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對單詞的理解和認知也完全不同。老師千萬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這樣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以前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才能順利讀完課文。現在,在流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家長主動讀給家長聽,並要求家長對自己的閱讀做出合理的評價。家長的簽名也由原來的“看了x遍”的證明或直接簽名改為“看得很熟練”、“比以前進步很多”。如果妳再讀壹遍,會更好”等等。很明顯,家長從以前的高高在上的監督者變成了現在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孩子也從以前的學習者變成了真正的學習大師,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便於進壹步提高。
在課堂上,我也盡量設計壹些開放性的問題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然後我會根據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根據學習情況進行指導。比如前幾天我們五年級語文組有壹節比較開放的探究課《落花生》。壹開始上課,我們就告訴同學們,落花生不僅是壹種農作物的名字,也是我國現代作家、學者許地山的筆名。然後我們問學生:“妳對這個筆名有什麽疑問嗎?”學生們自然納悶:他為什麽給自己起這麽個筆名?這個筆名有什麽深意?有了這樣的疑問,學生會主動開始學習花生。那麽在花生的學習中,關鍵的部分,首先讓學生安靜的閱讀,邊讀邊問不懂的問題,然後老師會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欣賞重點難點,直到孩子學到東西。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四節課的教學發現,每節課的學習情況不壹樣,孩子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也不壹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不變應萬變,似乎不太可行。
另外,對於課堂訓練練習的設計和修改,我也盡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經常嘗試讓學生獨立或分組設計,然後選出最好的候選人。我想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在幫助妳學習,而不是強迫妳學習。
課後,我還教學生布置作業的權利。先是尖子生帶頭,然後學生們逐漸轉移,輪流布置作業。另外,在每學期或者期末集中復習的時候,我讓孩子們自己準備復習用書。我和學生們討論了如何復習各種類型的課文和中國園林,需要掌握哪些知識,然後形成了* * *知識讓孩子們去實施。
第三,加強合作,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畢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如果學生被動地在那裏工作,不做貢獻,效果自然不會好。但是小學生畢竟年紀小,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如何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我帶著孩子成立了壹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小組名稱、規則和訓練等。組長為集團總經理,下設三個組長。四個人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自己的崗位,各司其職,做到人人有事,人人有事。其中壹個負責批改學生自備的作業,壹個負責初評的日記,壹個負責檢查作業本,壹個負責檢查背誦。初評結束後,老師會進行復查,通過復查。全組四位同學全部取得優異成績後,小組加壹分。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四,及時評估和反饋自主學習的效果。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註重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和互動性,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抓住重點,突出重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提高評價效率。還應註意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
課堂是壹個動態的舞臺,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預設滿了,也不可能是靜態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然後根據學生的發言做出中肯、有針對性的評價,鼓勵學生發揚優點,改進缺點。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有層次,才有利於學生能力的逐步提高。
其次,引入激勵機制,提高學生競爭力。從二年級開始,這個班開始創建團建。對於各隊的考核,盡可能做到每天考核,隨時考核,1月1日結算,獎勵優勝隊。這兩年,有時老師出錢獎勵小組學習,有時落後小組給獲勝小組買棒棒糖,還有送書,發證書等等。,試圖調動學生的競爭熱情。經過三年的堅持,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5.組織活動,提供自主交流的平臺。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作為老師,壹定要給學生創造壹定的實踐平臺。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學生時代學過的數學和物理不被使用,以至於逐漸退化清晰的原因。就語文課而言,語文活動應主要體現在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我們應該設計開放的、多樣化的活動,及時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就我們班的實踐活動來說,我主要是先設計,然後給學生壹周左右的時間準備,然後組織活動。
這個學期,我開始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和組織。我以旁觀者或評判者的身份出現,進壹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開學到現在,我們舉辦了“我讀書,我快樂”“我想家”“我是小推銷員”的辯論賽。前三次活動是我主持的,最後壹次是學生主持的。“我讀書,我快樂”中有同學講述了名人讀書的故事,有同學背誦了名人讀書的座右銘,有同學采訪了身邊愛讀書的人。“我是壹個小小的‘推銷員’在活動之前,我采納了學生們的意見。推介會結束時,要根據業務員的說法進行模擬拍賣環節,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能力。至於辯論的情況,我引用了學生作文中的壹個片段作為說明:“經過壹番鬥爭,雙方不分上下,終於到了自由辯論的時候了。我本以為可以放松壹點,沒想到我們隊的成員因為信息不全,發言人很少,於是我就成了“主力隊員”,輪番轟炸我,但我都壹壹拒絕,有時甚至讓對方啞口無言。”(吳傑波)“主辯在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後,辯論變得激烈起來,妳爭我奪。壹分鐘過去了,我們爭分奪秒地答題,這時主持人宣布:肯定的贏了!當“耶!”我們歡呼起來。這真是壹場有趣的辯論。”(全家)
總之,作為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不能讓學生整天“不聽窗外事,只讀聖賢書”。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平臺上,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有所用,變“我要學”為“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