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平方米的音樂工作室是沈駿的“天堂”。
除了各種樂器和音響設備,兩塊金牌在音樂工作室裏格外醒目。去年,沈駿參加了第六屆“文化之春”中國民歌創作大賽。他創作的歌曲《湘光荷香》獲得了《中國民歌》金獎,他本人也被大賽授予了“優秀歌曲作家”稱號。對於壹直在洮北區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沈駿來說,這兩塊獎牌是他半生心血的結晶。有些人認為沈駿已經到了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這些榮譽來得有點晚。如果他早年致力於民族歌曲的創作,而不是東奔西跑給群眾做文學指導,也許他的成就會比現在大得多。
對此,沈駿只是淡然壹笑。從事群眾文化工作近30年。這30年間,他幾乎走遍了白城,機關、學校、廠礦、部隊、鄉村,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知道那裏的文藝團體需要他,那裏的音樂愛好者需要他。他用自己的樂理知識引導過他們,用自己的演奏感動過他們。這難道不是壹種成就嗎?更何況,民歌植根於民族,更植根於人民。沒有那些年來自民間的積累,他們有現在在音樂廳裏得獎的榮耀!
成功的人讓人羨慕,但成功的人走過的成功之路永遠不會平坦。沈駿的成功是由於他的音樂天賦和勤奮。沈駿是公認的手風琴手。多年前,著名民族歌唱家、耿連峰曾來白演出,沈俊勇用手風琴伴奏。歌曲《謝》結束後,張振富驚訝地看著沈駿,然後對觀眾說:這位年輕人鋼琴彈得真好,請大家給他壹點特別的掌聲!當時並不知道收到了手風琴大師余的真傳,弟子們自然有不同的反應。
說起那次學徒生涯,沈駿忍不住笑了:“那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剛從白城師範畢業,想提高手風琴演奏水平。我偶然聽說余在鎮賚工作。他是中國手風琴界的大人物。我仰慕他很久了,想著無論如何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不知道何去何從。我先坐火車到鎮賚,然後背著手風琴走了20多裏路。最後,我在東平鄉找到了余先生。壹開始他對我很冷淡,說不收學生。我說,那就聽我彈壹段。他點了點頭。有壹次拉手風琴,余老師皺著眉頭說,太難了,拉手風琴妳得放松。我按照他的要求又彈了壹遍,老師眉頭壹攤,說,好多了,但是還是有點緊。第三次打完,余老師笑著說,小子妳很聰明。就這樣,他收了我的學生。”
沈駿出生於梨園世家,受到家人的熏陶,從小熱愛音樂。在父母的影響下,沈駿小時候把彈鋼琴和唱歌作為白天的遊戲。他努力練習,樂在其中。勤奮好學是他從小養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個習慣融進了他的血液,成為了他的性格。
49歲時,沈駿迷上了midi音樂,也就是電腦音樂制作。古人說,三十歲以後就不學藝術了。沈駿49歲,計算機盲,卻要學習高級的計算機音樂制作,這在很多人聽來就是傻逼。但是沈駿這個“白癡”堅持讓這個夢想繼續下去。他報了電腦培訓班,壹切從零開始學。在培訓班裏,他是年齡最大的,也是最努力的。在掌握了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後,他購買了大量的midi音樂書籍,拒絕了壹切不必要的娛樂和活動,把自己關在家裏,整天置身於世界之外,徜徉在計算機音樂制作的汪洋大海中。終於,他學會了這種被很多年輕音樂人視為畏怯的高科技音樂制作技術。在白城,他是掌握迷笛音樂制作技術的第壹人。以近50歲的“高齡”填補迷笛音樂的空白,令人欽佩。
沈駿珍視民族音樂,他認為民族音樂是音樂的根和靈魂。多年來,他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樂經典作品,並試圖創作自己的作品。但在參加第六屆“文化之春”中國民歌創作大賽之前,他對自己的水平並不自信。收到大賽通知時,朋友勸他試試。沈駿在寄出兩部作品之前猶豫了很久。沈駿對這兩部作品和這次比賽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沒想到,壹位編輯很快給沈駿寫了回信。信裏只有四句話:詞選得好,曲寫得好。如果妳有什麽優秀的作品,請發過來。沈駿的兩首作品均被收入《中國民歌》壹書,歌曲《湘光荷香》在本次比賽中獲得了《中國民歌》金獎。
沈寂十年後,沈駿終於壹鳴驚人。
作為壹名音樂家,沈駿始終認為音樂是壹種責任。它應該為公眾和社會服務。因為它能愉悅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生活,給人力量。也許這種對音樂的理解,就是他幾十年來無怨無悔從事大眾文化工作的原因。
沈駿經常把自己比作壹匹馬,他確實像壹匹馬。他聰明,謙遜,熱情,不知疲倦,勇敢地爭取第壹名...他今年50歲,不算老。相信這匹駿馬在八百裏歌壇有更廣闊的馳騁空間,也能為荷鄉音樂和群眾文化工作的繁榮做出更多貢獻。
老馬有千裏之誌,且看沈駿的馬在空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