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原名趙明,出生於四川開縣張家壩壹個貧苦農民家庭。我上了私立學校,上了高中,考上了公立中學。辛亥革命爆發時,劉伯承19歲。隨即投身推翻封建統治的鬥爭,加入學生軍,次年入重慶陸軍分配學校速成班,畢業後分配到蜀軍第五師當司務長。保家衛國戰爭爆發後,他又當了排長。因其勇猛,被火線提拔為連長,但蜀軍很快被袁世凱的軍隊打敗,連指揮袁的蜀軍總司令也被打跑了。部隊失散,劉伯承回家避難。不久,急於救國的劉伯承又出來參加革命鬥爭。1916年,在爭取袁護國的鬥爭中,劉伯承組織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他率軍攻占豐都,在反動軍隊的反擊中身負重傷,失去右眼。但年僅24歲的劉伯承,卻因為指揮有方,作戰勇猛,失去了川軍名將的名聲。劉伯承在川軍打了十年仗,參加過保國護法的戰爭,也參加過軍閥之間的戰爭。看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痛苦和災難,他深感不安。1926年,劉伯承在吳等人的指導下接受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生產者黨。受黨的委托,為配合北伐戰爭,他和楊展工組織了上海、順義起義。蔣介石叛變革命,兩國合作破裂後,劉伯承在黨的指示下,從川東到南昌,與朱德等將領組織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劉伯承等人潛入香港,於1927年冬遷居上海。躲在上海期間,被通緝的劉伯承被染上惡習的兒子舉報,多次被捕。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劉伯承去蘇聯學習,躲過了反動派的追殺。從蘇聯回國後,劉伯承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第四次反“圍剿”並取得勝利。面對“左”傾路線和李德的盲目指揮,劉伯承敢於站出來鬥爭。他警告李德:“如不停止這種爭耗戰術,采取靈活政策,根據地必失,紅軍必爭,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他的正確意見不僅沒有得到重視,還被免去了參謀長的職務。紅軍開始從慘痛的失敗中吸取教訓。1935+10月6月,紅軍打下遵義後,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劉伯承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毛澤東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劉伯承的軍旅之路逐漸走向繁榮。長征途中,每到關鍵時刻,他總是來到前線指揮。後面有幾十萬追兵,前面有金沙江天險,很多人都怕部隊過不了河,但毛澤東幽默地說:“朱德同誌說四川稱劉伯承為龍,那這條河怎麽攔得住龍呢?”他會帶我們去的!“劉伯承果然不負眾望,令大軍平安渡江。還組織了智取遵義、強渡大渡河、強渡少數民族地區等重大軍事行動,為紅軍長征立下了不朽功勛。抗日戰爭中,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突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盛橋七根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十三路“圍剿”。抗戰勝利前夕,領導對日本侵略者的大規模反攻,殲滅5萬余元,收復59個縣。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是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他組織了上黨戰役,消滅了敵人十三個師。接著打平漢戰役,消滅兩個敵軍,接著打隴海,定下計劃,揮師南下,按照毛澤東的部署躍進千裏大別山,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埋下了伏筆。劉伯承和陳毅的華東野戰軍組織了淮海戰役,壹舉殲敵55萬余人。為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然後渡江,打下南京城,南下,解放華東和西南。全國解放後,劉伯承辭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創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努力。劉伯承擔任了7年多的軍事學院院長。他經常親自審定教科書,參加演習,逐漸完善了軍校的建制和課程。然而,就在劉帥為軍校教育努力的時候,壹個不公平的打擊向他襲來。1958年夏天,對66歲的元帥進行了反“教條主義”的鬥爭。7月的壹天,在懷仁堂的千人大會上,高燒39度的劉帥被召回北京復查。之後的十幾年,老元帥失去了戰爭勝利帶來的喜悅,常常保持沈默。然而,他仍然關心軍隊和國家的建設。他的不公正的歷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結論,他的功績和貢獻也將永遠被載入史冊。劉帥的坎坷經歷,讓他的人生更加傳奇。
妙計勝孫武。
劉伯承出身軍旅,壹生都是軍人。他帶兵打仗,不僅勇敢,而且足智多謀。在川軍中,他有著偉大戰士的美譽。加入革命隊伍後,他善於學習,勤於思考,使他的指揮藝術逐漸達到了高超的水平。紅軍長征途中,智取遵義城、翻越涼山、強渡大渡河、飛越湖定橋等壹系列戰爭奇跡,都是劉伯承指揮的先遣隊創造的。抗日戰爭中,劉伯承率八路軍129師深入山西抗日前線。他利用日軍稍有麻痹就派壹個營夜襲陽明堡機場,取得了炸毀數十架敵機的戰績。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他采用攻城助的手法,巧妙地在神頭嶺設下埋伏,攻打鹿城誘敵助進,壹舉殲滅敵人千余人,在抗戰初期可謂戰功赫赫。他利用兵家大忌,兩次埋伏在山西七根村前沿,讓日軍白白送了壹百多條命。抗日戰爭中,敵我力量相差甚遠,我軍多采取遊擊戰術。劉伯承把遊擊戰的指揮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他說:“遊擊戰中的‘遊’是機動,‘擊’是殲滅敵人;遊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弱點,找敵人的弱點,而‘擊’是為了發揮自己的長處,拋開敵人的長處。”他總結出壹系列簡潔有效的遊擊戰戰術方法,如“攻其壹點,吸其所助,啃其壹面,破其壹面”;《虎膽龍威》、《鍋底撈出來》;“狼戰術”、“麻雀戰術”、“黃蜂戰術”;還有“拖刀”“殺馬槍”“吸敵助敵”等等。在解放戰爭中,劉伯承的指揮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壹戰入黨,殲滅13個師3萬多人,打擊了去解放區搶占地盤的國民黨軍隊。再戰邯,殲敵兩軍,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的渝商。然後奉中央之命東征,再到定陶,打巨野,打滑縣,把國民黨軍隊殺得頭破血流,五戰全勝,殲滅十個半旅,計七萬余人。千裏躍進大別山應該說是劉伯承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這場戰爭與其說是鬥智,不如說是鬥智。當時解放軍還處於劣勢,二野離開根據地,挺進魯豫,魯豫已是虎狼之下。為了掩蓋真正的用兵企圖,劉伯承指揮軍隊做出許多“假”招,把敵人引入歧途。劉伯承先是指揮軍隊打魯西南戰役,使敵人誤以為我軍要奪取隴海,於是調兵防守;隨後,他命令部隊在黃河渡口佯攻,致使北進部隊退回根據地。蔣介石立即調三十個旅進運城、巨野。然而,劉鄧的軍隊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擺脫了大後方,向南推進,完全沒有在大後方作戰。這時,蔣介石認為劉鄧的軍隊在無法渡江時被迫逃往南方。當劉鄧的軍隊渡過渦河、沙河和黃泛區時,江軍才明白我們的意圖,但為時已晚。我軍挺進大別山後,猶如在敵人腹部楔入壹顆鋼釘,使蔣介石隨時深感不安。這壹行動牽制了南線蔣介石軍隊壹百六十個旅中的九十個旅。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勤於思考和良好的學習使壹個儒家將軍
劉伯承
劉伯承壹生艱苦奮鬥,不僅使他完成了從士兵到元帥的進步道路,而且成為無產階級軍事家,被譽為“儒將”。在我軍將領中,劉伯承以勤奮著稱。他從小就崇尚古人的艱苦奮鬥精神。在私立學校讀書時,他常常是第壹個到校,最後壹個離校。他不僅背課文,還背筆記。在中學和軍校,他更加勤奮,以至於各科成績都很突出。進入軍隊後,他依然不忘學習。大革命失敗後,黨人劉伯承赴蘇聯學習,進蘇聯紅軍高級步校時三十六歲。在這個年齡學外語是相當困難的。但他從字母和發音入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攻克了外語關,俄語和各科成績優異。到他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準備翻譯俄羅斯的軍事理論著作了。回國後成為我軍第壹任翻譯科長。他借助俄國工具,系統研究了羅馬戰爭、拿破侖戰爭、日俄戰爭等歷史。,開闊了他的軍事視野。他還系統地學習了蘇聯的法規、規則和作戰理論,增長了軍隊正規化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革命戰爭年代,劉伯承大部分時間都在前線度過。他常常在槍林彈雨中扣留兵法,把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兵法中。沒完沒了的槍炮聲常常成為他研究兵法的伴奏。比如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壹份合同戰術的譯文,讓劉伯承修改。壹年後,譯本被修改和復制。劉伯承在序言中寫道:“本書在修訂過程中,經歷了三次反掃蕩。”。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階段,幾乎每天都有戰爭。左權同誌就是在這個時期去世的。即便如此,劉伯承也不忘修改,他把修改當成壹項學習任務。之後,把合同戰術下半部分的翻譯送給了劉伯承。修訂完成並抄寫完畢,劉伯承在序言中寫道:“我到愛國自衛戰爭前線時,隨身帶著這種契約戰術及其譯本,我才真正開始對譯本進行校正和補充。幸運的是,在敵機、炮兵坦克的催促和我參謀同誌的幫助下,...戰前的所有工作都完成了。”《人民日報》報道:“劉伯承將軍完成了《契約戰術》壹書後半部分的校對和翻譯工作,共10萬字。這是劉將軍在百日內殲滅蔣介石11個旅的又壹大貢獻。.....百日劉將軍馳騁冀魯豫平原,五戰五勝,平均二十天打壹仗。”“在異常繁忙的自衛戰爭中,劉將軍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對譯文。”劉伯承的鉆研還在於他對戰爭經驗的總結和反思。他從不放過任何壹場有影響的戰爭或戰役,認為那裏有鮮血和生命做成的經驗和教育。從南昌起義失敗,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重大戰役和戰鬥,劉伯承經常進行系統的反思和總結。他強調“用兵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劉伯承刻苦學習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事理論。他提出了生動的“五要素”,把我軍作為戰爭的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敵情為前提,以時間和地形為物質條件。他常說:“五行不定,失清凈。”他畢生致力於形成系統的軍事理論。對於劉伯承的努力,朱德稱贊道:“好好學習,學而不厭。”陳毅元帥稱贊:“努力學習努力夢想,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就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感慨地說:“劉伯承正直豁達,不斷求知。比起國民黨的將領,他真是鶴立雞群。”
努力辦好教育。
“治軍必先治校”是劉伯承的名言,他也在踐行。為此奮鬥了壹生。早在中央蘇區時,他就擔任過紅軍學校的校長兼政委。長征途中任中央紅軍參謀長,先後任紅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主席。到達陜北後,在繁忙的戰爭指揮期間擔任中央紅軍大學副校長。解放戰爭中,他率領大軍南征北戰。在擔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同時,他還擔任了第二野戰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在指揮戰爭的同時,他還親自授課,以教官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全國解放後,劉伯承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第壹任主席。他接受辦學任務,辭去軍政職務,創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他擔任第壹任校長,後來擔任校長兼政委。解放初期,在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艱難環境下,他大力支援病號,與教師幹部壹起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辦高水平軍事指揮學院的路子。他努力選拔教師,認真研究確定辦學方針,逐項審定教科書。我軍在和平環境下形成的辦學方針,高級軍校的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都凝聚著劉伯承元帥的心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伯承主持軍校工作七年多,為軍事教育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辦學過程中,劉伯承倡導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校風是育人的重要環境,學風是成長的重要條件。為了使新成立的學校盡快形成良好的氛圍,他使學校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規範化規章制度,只有通過嚴格的管理才能保證這些制度的執行。為了適應現代化、正規化的需要,劉伯承親自審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針。他提出了“戰術是經,技術是緯,經緯交織,縱橫鏈接編織在壹起”的訓練指導原則,形成壹個整體。他強調,培養和造就善於組織指揮現代軍兵種協同行動的指揮員,是高級軍事指揮院校的培養目標。辦學離不開老師。他提出並采用“速成”、“快操作”等方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倡導“尊師重教”,促進教師熱愛教學工作。劉伯承很關心教材問題。他主張教材要少而精,內容準備要正確。他要求提法恰當,語言準備科學,標點不出錯。他經常在百忙之中關註教材的編寫、翻譯、校對和出版。為了形成良好的辦學氛圍和領導風格,他提倡“人人當院長”、“執事各做各的事”。提倡“* * *要壹起研究政治,研究自己的事業;統壹集中領導,直奔基層;集中領導,分工負責”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式。劉伯承辦學成就顯著。毛澤東在《軍校須知》中肯定了劉伯承的功績。他說:“軍校的建立及其壹年多來的教育,為建設規範化、現代化的國防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綜上所述,用“我軍軍校的開創者”、“我軍軍校之父”四個字來形容劉伯承對軍事教育的貢獻並不過分。劉伯承通讀了國內外所有的軍事著作,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研究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對遊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總部工作都有獨到的論述。他的軍事戰略和指揮藝術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貢獻。其主要軍事著作已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他還翻譯了許多蘇聯軍事著作。[1]?[2]?[3]?
壹生
和鄧小平壹起。
劉伯承同誌是中國人民的元帥(1955)。軍事家。劉原名,字伯承。1892 65438+2月4日出生於四川開縣趙家場。5歲上私塾,12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5歲時,因父親去世,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務農,立誌“救民於水火”。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風暴席卷神州大地時,他毅然選擇了參軍這條路。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不贊成這壹舉動,他卻大方地回答:“君子救民於水火,不論富貴?”他剪掉辮子,懷著強兵這個富國的堅定信念,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1912年2月,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分配學校,學習各種近代軍事課程。同時,他熟悉中國古代藝術書籍,許多經典章節如《孫子》、《伍茲》都能背誦。在蔣墅學校的10個月裏,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以舉止得體、為人正直、戒除惡習而聞名,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1965438+2002年底畢業後分配到川軍5師熊克武部,歷任司務長、排長、連長。1913年在四川參加討袁戰役。失敗後於1914年在上海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黨。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壹支400多人的隊伍,組成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1965438+2006年3月,在指揮進攻豐都縣城時,被射中右眼致殘。在治愈的過程中,他為了不損傷腦神經,忍受著鉆心的疼痛,堅持不打麻藥,被擔任主刀醫生的德國醫生譽為“軍神”。1917參加過護法戰爭,曾任川軍5師9旅參謀長、四川軍監廳警衛總隊負責人。1923年參加抗擊北洋軍閥吳的戰爭,任東路賊兵團1路軍長,打贏了搶攻龍泉驛戰役。8月,他在戰鬥中右腿嚴重受傷。在成都治療期間,我認識了楊蔭功和吳,這兩位四川出生的* * *實業家,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從1924到10,我陪同吳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考察國民革命的形勢和中國的社會形勢。壹路上的所見所聞更加堅定了他對* * *資本主義的信念。5月,1926,經楊蔭功、吳介紹,正式加入中國* * *制作黨。65438年2月,任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委員,奉命與楊、、朱德壹起發動旅順(清)起義。因為熟悉川軍情況,不負眾望,被委以“國民革命軍川軍總司令”的重任。在167天起義中,他調兵遣將,進退有方,以民治國,處理壹切都得心應手,有效地配合了北伐,實現了中共中央遏制四川軍閥軍隊東進威脅武漢的戰略目標。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臨時15軍軍長,這是國民革命軍中第壹個黨員軍長職務。7月下旬,秘密轉移到南昌,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南昌起義,任前敵委員會參謀長。同年年底,他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他先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然後轉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剛到蘇聯時,為了征服俄語,他“把語法當成壹串錢,把新詞當成銅幣,日以繼夜地積累;視困難為敵線,日夜抓住,幾個月就能看懂俄文書了。“夏學誠於1930年回國,先後任中央軍委參謀長、長江局軍委書記兼參謀長、中央軍委委員。協助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理軍委日常工作,舉辦短期軍事訓練班,並負責講授暴動策略、遊擊戰、運動戰等課程。1932 1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任中央軍政學校校長、政委。5438年6月+10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前方作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期間,他撰寫了《現在遊擊隊要回答的問題》、《敵後遊擊戰爭的幾點教訓》,翻譯了許多蘇聯教材和理論文章,促進了紅軍幹部軍事素質的提高。1934第五次反“圍剿”時,* * *國際公司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因作戰指揮上的教條主義和霸道作風,被解除參謀長職務,降為第5軍團參謀長。長征初期,他協助軍長董振堂執行警衛任務,掩護中央通過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1934年底,他回到任紅軍,任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1935 65438+10月指揮先遣部隊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甩開敵主力,使疲憊不堪的中央紅軍得到了難得的短暫休整。在遵義會議上,他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後,他幫助毛澤東等組織指揮四渡赤水、二進遵義戰役,使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直入滇北,並帶領幹部奪取焦坪,確保全軍渡過天險金沙江。5月,他兼任紅軍先遣隊司令員,隨政委聶率部進入大涼山,並與彜族首領小結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彜族聚居區。隨後指揮部在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為紅軍北上開辟了道路。紅壹、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堅決貫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與朱德壹起在逆境中與張的分裂活動作鬥爭。張撤銷參謀長職務,降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校長。1936年6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歷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參謀長、西援軍司令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29師師長,與政委鄧小平壹起率部轉戰太行山。面對囂張的日本侵略者,他經常用“勇氣是人頭上的王冠”、“有角的羊受壓迫,帶刺的黃蜂不可侮辱”等話來激勵士兵對敵作戰的信心。他指揮部隊夜襲陽明堡,伏擊七根村、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壹路掃蕩,百團大戰鄭泰廖宇等,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他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遊擊隊、民兵相結合的遊擊隊,組建大批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廣泛進攻敵占區和交通線,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蠶食”和殘酷的“掃蕩”。同時,他率領部隊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根據地的入侵,牢牢守住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太行山,使“廖平半山”免遭敵人蹂躪。1942期間,他和鄧小平帶領根據地軍民實現了生產自給、減租減息、簡政放權,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6月當選為第七屆中央委員。日本投降後,成為晉冀魯豫軍區司令。1945年9月至165438年10月,領導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北方殲滅國民黨軍近6萬人,由第十壹戰區副司令兼新編第八軍軍長高樹勛率部起義,有力配合了重慶國共談判,打破了蔣介石北進的戰略。內戰全面爆發後,他兼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大踏步地隨鄧小平指揮所作戰。從8月1946到5月1947,先後取得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界、豫北等壹系列戰役的勝利,殲滅敵人數十萬。1947年6月30日,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關於“大規模進攻,奔襲中原”的戰略決策,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突破國民黨軍三百裏“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他采取“攻壹點,吸其援,啃壹面,破壹面”的戰術,連續作戰28天,指揮部隊取得殲滅4個整編師6萬余人的重大勝利,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劉鄧的軍隊分三路南下,開始了躍進千裏大別山,奪取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壯舉。過汝河時,在敵人前堵後追的關鍵時刻,提出了“勇者勝於狹路”的響亮口號,和鄧小平壹起到前衛團指揮作戰,終於殺出壹條血路。隨後,在遠離根據地、後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粉碎敵33個旅進攻大別山。然後在進攻隴海線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挺進豫西的謝忱集團的密切配合下,在江淮、河漢之間殲滅大量敵人,在鄂豫皖邊區逐步完成戰略發展,實現了中央和毛澤東設想的最好的未來——站穩腳跟,創建鞏固的根據地。經過10多個月的艱苦戰鬥,消滅了30多萬人,解放了100多個縣城,開辟和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形成了三軍對壘、機動殲敵、逐鹿中原的良好局面,迫使國民黨軍陷入被動防禦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毛澤東把以劉鄧軍隊挺進大別山為開端的戰略進攻稱為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1948年5月至今,歷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65438+10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與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指揮中原、華東兩個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與徐淮地區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戰前他提出:“我們的打法是夾其額,拉其尾,斷其腰,處死。“在戰役的第壹階段,在殲滅黃兵團的同時,何、、陳毅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果斷地指揮部隊切斷徐蚌鐵路,徹底孤立徐州之敵。隨後他和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圍殲雙堆集地區的史蒂文·黃兵團,成為準海戰中的關鍵戰役。整個淮海戰役以殲滅敵軍55萬余人的偉大勝利而告終,大大加速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執行京滬杭戰役,親自指揮二野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贛鐵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任南京市委書記、市長,南京軍管會主任。11年6月,鄧小平率領他的部隊進入西南。1年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他出色地執行了毛澤東提出的長途迂回包圍的作戰方針,拍打了敵人的側翼,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消滅了敵人。同時,通過軍事打擊和政治鬥爭,領導大量國民黨軍政人員造反投降。半年時間,殲滅敵軍約90萬人,解放了川、滇、黔及西康大部,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瓜分西南、伺機反攻的企圖。同時,他還領導了剿匪和進藏的準備工作,為鞏固西南邊疆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1950 11建議並奉命在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校長兼政委。為了辦好解放軍第壹所各軍兵種的高等學府,他致力於師資培訓、教材編寫審定、翻譯等工作。常常是他“半夜三更”,吃吃喝喝,不離不棄。他先後在軍校設立了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情報等系,繁衍發展了我軍諸軍兵種完整的指揮學院體系,培養了壹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高級軍官。他在軍事人才教育和培養方面的貢獻,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影響深遠。65438年至0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部部長。1955年9月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57年9月調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1959擔任中央軍委戰略組組長。1962參與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自1966以來,他壹直擔任副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直到年過八旬,他始終關心國防和軍隊建設,及時為軍委和總部建言獻策。他提出的許多高瞻遠矚的戰略建議,對加強國防建設、保衛邊疆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1982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 10於10月7日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