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疾病最容易引發中風。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梗塞性中風,西醫稱之為腦出血和腦梗塞。起病突然,病情嚴重,不同損傷部位引起的癥狀不同。急性期後會引起各種癥狀,如偏癱、吞咽困難、手腳畸形等。
我們都知道針灸是治療中風後遺癥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改善後遺癥癥狀最有效的療法。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壹下後遺癥常見的取穴方法。
偏癱又稱半身不遂,表現為同側上下肢、面部肌肉和舌下部肌肉的運動障礙。輕度偏癱患者可活動,但行走時上肢常彎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半圈。這種特殊的行走姿勢稱為偏癱步態。重癥患者往往臥床不起,完全喪失壹切生活能力。
臨床上根據偏癱的程度分為輕癱、不全癱和全癱。癱瘓主要表現為肌力減弱,約為4 5級,壹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癱瘓比輕癱癥狀更重,肌力更低,約2級4級;全癱:癱瘓的肢體不能完全活動,肌力約為0.1。
所以針灸治療主要是恢復肢體肌力,調整畸形。針灸中的取穴主要以陽明經為主,因為陽明經氣血充盈,常見的取穴有:首義、首義、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石豐、梁丘、足三裏、豐隆、三陰交、太沖。
常規針灸,留針30分鐘,每日壹次。
中風可損傷腦幹內的舌咽神經,引起吞咽困難,主要指食物不能順利通過口、咽、喉、食管進入胃的壹種癥狀,主要表現為進食困難、構音障礙、飲水嗆咳等。吞咽困難會影響進食,從而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會因食物誤吸入氣管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對於吞咽困難的針灸治療,根據“經絡經過,適應癥觸手可及”和“適應癥在哪裏,穴位就在哪裏”的原則,可遠近選擇穴位處方。中風後的“舌強而不言”和“噎膈樣”多是氣血痰瘀阻滯經絡,導致經絡無法得到滋養所致。針刺相應穴位可活血化瘀化痰,調節咽神經功能重建,從而提高吞咽能力。
取穴以“舌三針”為主,常用的取穴有:風池、翳風、萬古、舌三針。
舌三針定位:厲安全穴及其左右側開口各1寸。
厲安全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喉頭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在脖子中線和喉結正上方橫向皺紋的交叉點。
操作方法:選用1.5寸細針,風池穴、完骨穴針尖直接向對側下頜角方向刺,慢慢進針約1.2寸,進針約1.2寸,針感傳至咽喉。針每10分鐘進行1次,每穴進行30秒左右。針刺厲安全穴時,讓患者微微後仰,充分暴露頸部,針尖直刺舌根。針可以插入約1.3英寸,不提及扭曲。另外兩個穴位的操作方法同厲安全,留針30分鐘。
面癱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中風引起的面癱屬於中樞性面癱。主要是面神經核上行通路受損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瞼裂以下面部表情肌麻痹,皺眉,擡眉,瞼裂以上閉眼,眉毛高度和瞼裂大小與對側相同,無額紋變淺或消失。常伴有面癱、同側肢體癱瘓、腱反射異常、味覺、淚液、唾液分泌無障礙、聽力無明顯改變。
中樞性面癱仍以局部取穴為主,但應增加頭部取穴。常用的穴位有:太陽、耳廓、拉右、下關、地下隔間、溝、颶風、風池、百會、頭皮針顳前。
其中,頭皮針位於頭太陽穴和太陽穴,從額角下部向耳前,從會厭點到掛穴引出壹條斜線。
這是很多中風患者都會出現的綜合征。肩手綜合征是指患者的手突然腫脹疼痛,肩部疼痛,限制了手的功能。劇烈疼痛引起的肌肉攣縮。它通常影響壹個肢體,但也可以影響多個肢體或身體的任何部分。
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以循經取穴為主。常用的穴位有:首診、首診、屈原、首診、曲澤、雞泉、內關、腕關節、後溪。
再用瀉法,特別是需要針刺到神經幹的雞泉、內關、曲澤等穴位,用提插瀉法,使肢體抽動,產生放電感;肩部的穴位,肩骨骺,肩貞節,肩骨骺,需要用長針穿刺;後溪穴需透合谷,絞瀉。
中風後,很多患者會出現手部畸形,常表現為手指不能張開,手指屈曲握得牢,肌張力高,常伴有手部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足部畸形常表現為足內翻和足下垂,是影響腦卒中患者無法行走的嚴重因素。腳向內翻或無法擡起和向後伸展。
對於手足畸形,宜重用瀉法和透刺法。手畸形除了上述的後溪刺合谷穴外,還可用火針刺八邪穴。八邪穴屬於奇穴,位於手背,1 5指蹼緣後方,左右***8穴。具體操作可以看下面的視頻:中風後手掌無法張開,火針治療效果立竿見影。
對於足部畸形,無論是內翻還是足下垂,都可以刺透腳踝周圍的穴位,如徐秋透海、瀉溪透脈等。或用火針點取瀉溪、神脈、趙海、徐秋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