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分為高、中、低三種,常用的調是降B、C、d,葫蘆絲起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族、阿昌、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雜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地方色彩濃厚。
中文名:葫蘆絲
Mbth:葫蘆絲?;葫蘆絲
別名:刀郎葫蘆簫(傣語)
起源:先秦時代
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壹。主要流傳於雲南省西部的傣族地區,也流行於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
傣族人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期間,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在河上放“高盛”(用竹筒做成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狂奔”,或是在竹樓裏飲酒宴飲,都能聽到動人的音樂。
葫蘆絲以其獨特優美的音色、古樸典雅的外觀、簡單易學、小巧便攜而深受音樂愛好者和中外遊客的喜愛。
傳統葫蘆絲屬於蘆管樂器。它的結構由壹個葫蘆和兩個(或三個)竹筒組成。葫蘆的上端是吹口,下端與葫蘆相連的三根竹筒是音管。其中,中間壹根又粗又長的竹筒是主音管,主音管前面有六個音孔(音孔),後面上端壹個音孔是第七個音孔,下端壹個泛音孔(音孔)。
輔助主音管沒有音孔,所以帶有簧片的輔助音管的壹端插入葫蘆主音管的左側或右側。葫蘆絲演奏時,如果去掉輔音管底部的軟塞,帶有簧片的輔音會和主音壹起發出,但輔音只能發出壹個音。現在常用的葫蘆絲有C、F、D、B、A、F、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