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康復科三個基本簡答題

康復科三個基本簡答題

1.封閉療法的禁忌癥:①註射後局部感染或皮膚損傷;②全身感染未得到控制;③明顯出血傾向;④病情危重或不穩定;⑤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的禁忌癥;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

2.手杖步行訓練法:(1)三點手杖:使用手杖時,患者先將手杖伸出,然後踩在患足上,最後踩在健足上。這種行走方式因為有兩個點支撐健側腳和患側腳,所以穩定性好。除部分下肢運動障礙患者外,大部分偏癱患者都習慣這種步態。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按照健足的大小,分為背側型、側側型、前側型三種。(2)兩點拄拐行走:拄拐和患足同時伸出支撐重量,然後邁出健足。兩點行走叫以拐杖和患腳為點,健腳為點交替支撐重量行走。這種行走速度快,有很好的實用價值。當患者有了壹定的平衡功能或者很好的掌握了三點走,就可以練習兩點走了。

3.進食和吞咽活動相關器官的功能訓練。(1)口腔肌肉訓練:包括口腔及唇部閉鎖訓練、下頜開合訓練、舌運動訓練等。(2)頸部放松訓練:前後左右放松頸部,或左右旋轉頸部,擡肩沈肩。(3)冷刺激:提高軟腭和咽部的敏感性,減少流涎。(4)屏氣發聲練習:訓練聲門閉鎖功能,加強軟腭肌肉力量,幫助清除咽內殘留的食物。(5)咳嗽訓練:促進聲門閉鎖。(6)屏氣吞咽運動:有利於聲門閉鎖,防止食物誤吞到氣道。

4.肥胖是指當人體攝入的熱量多於攝入的熱量時,多余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從而導致超重的營養不良狀態,也可以認為是能量代謝的紊亂。(1)單純性肥胖: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疾病病因。①身體肥胖:兒童期發病,營養過剩,脂肪分布於全身,脂肪細胞增殖和肥大並存,限制飲食和加強運動效果差,對胰島素不敏感。②獲得性肥胖:成人發病,營養過剩和體力活動減少,脂肪分布於軀幹和四肢,脂肪細胞以肥大為主。飲食控制和運動有較好療效,治療後胰島素敏感性可改善。(2)繼發性肥胖:繼發於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的肥胖。它是中樞性的,內分泌性的,遺傳性的,藥用的。

5.淺感主要包括疼痛、溫暖和觸覺。淺層感覺傳導通路:頭以下軀體的淺層感覺通路——脊神經後根——脊髓後角神經元——神經交叉至脊髓對側——脊髓丘腦外側束(痛覺和溫熱感)和脊髓丘腦前束(輕觸)——丘腦。

6.運動中肌糖原的生理意義:(1)是運動的主要能量物質。(2)在運動時耗氧量相同的前提下,糖的氧化產生更多的能量。(3)耐力運動時,由於肌糖原大量排空,可釋放束縛水,對維持運動時的水分代謝,滿足體內某些生化過程,防止脫水有積極意義。

7.冠心病康復治療ⅰ期: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住院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康復治療可以包括在這個時期。第二階段:心肌梗死患者出院5-6周,直至病情完全穩定。ⅲ期:陳舊性心肌梗死,病情穩定,病程≥3個月。穩定型心絞痛、隱性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心臟移植和起搏器安裝術後的康復治療也可參照本方案。

8.糖尿病運動療法的原理:①增加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膜上葡萄糖載體的數量,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謝異常,降低血糖。②加速脂肪組織分解,促進遊離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利用,糾正脂質代謝功能障礙。③改善糖代謝,預防和減少糖尿病慢性並發癥,降低糖尿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9.(1)肌力訓練①髖關節置換術後:患側股四頭肌、腘繩肌、臀肌等收縮運動,術後第五天開始主動助力運動。第三周開始進行髖關節屈伸外展肌力的漸進性抗阻運動。術後2 ~ 3周,可以用固定自行車練習。②膝關節置換術後:主要包括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肌力訓練。相應肌肉群的早期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尤其是前期,力量訓練主要是等長收縮,以多點等長收縮的形式為主。(2)註意事項①肌肉力量訓練應堅持循序漸進、不疼痛的原則。②術後第壹天除了手術肢體的肌力練習外,還要根據整體情況進行健肢和上肢的練習,為行走和使用拐杖做必要的準備。

10.截肢後常見並發癥及處理:(1)皮膚潰爛、竇道、疤痕、殘肢角質化的處理:①受納腔包紮;②換藥;③長期未治愈的竇道需要手術擴張;④紫外線、超短波、磁療等治療結合抗生素效果較好;⑤可用矽橡膠制成的軟襪覆蓋殘肢,以減少和避免皮膚瘢痕壓迫或摩擦。(2)殘骨變形:大骨刺需要手術切除。對於嚴重的圓錐形殘端,如果有足夠的長度,突出的骨端可以切除。同時進行肌肉成形術或肌肉固定術,使之成為柱狀殘端攣縮(3)。術後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是預防攣縮最有效的方法。壹旦發生攣縮,其矯正方法有:①加強主被動關節活動;(2)改變體位,用沙袋壓住關節;③嚴重者需手術治療。(4)疼痛的治療:殘肢疼痛的治療:①神經瘤切除術。②鎮痛藥的對癥治療。幻肢痛的治療:①心理治療:采用催眠、放松和合理的情緒療法。②物理療法:超聲波療法、低中頻脈沖電療法等。⑨中樞鎮靜劑:三環類地西泮抗抑郁藥適用,壹般疼痛可用阿米替林、丙咪嗪、卡馬西平。④針灸療法。⑤其他;如盡早戴假肢,運動療法等。(5)促使殘肢盡快消除腫脹和定型:術後持續彈性繃帶包紮和傷口拆線是防止或減少殘肢腫脹和脂肪組織過多,促進殘肢成熟和定型的關鍵步驟。穿衣要點:①小腿寬10cm,大腿寬12.5cm,長2 ~ 4 m..②繞殘肢長軸纏繞2-3次,然後盡可能繞對角線纏繞,形成螺旋狀。對於大腿殘端,應包裹在骨盆周圍;小腿的殘端要纏在大腿上。(3)繃帶應24小時包紮,但每天應更換4 ~ 5次。要註意殘肢的衛生,每天晚上要用水和肥皂清洗幹凈,然後晾幹。④彈性繃帶的松緊度應越向殘端纏繞越緊,以免影響殘端的血液循環。

11.冠心病康復治療原則。冠心病的康復是綜合采用積極的身體、心理、行為和社會活動訓練和再訓練,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強調積極幹預冠心病危險因素,嚴格控制各時期康復治療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1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復治療註意事項:(1)嚴格掌握運動療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特別註意排除不穩定型心臟病患者。(2)康復治療前應進行詳細的心肺功能評估和藥物治療。(3)康復計劃強調個體化原則。(4)活動要強調動靜結合,量力而行。(5)活動必須循序漸進,要考慮環境因素對活動的影響。(6)治療期間應提供適當的醫療監督。(7)運動療法只能作為綜合治療的壹部分,不排除其他治療方法。(8)註意用藥和運動反應。

13.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有:①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高血糖最終會導致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②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islandin的抵抗力,抑制肌細胞膜轉糖蛋白GLUT4的活性,減少葡萄糖轉運入肌細胞;③增加氧自由基的產生,誘發血管並發癥。

14.COPD患者增強整體體力的訓練方法:(1)下肢訓練:下肢訓練可明顯增加COPD患者的活動耐受力,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改善精神狀態。通常采用快走、劃船、騎自行車、爬山等訓練項目。(2)上肢訓練:上肢訓練包括上肢力量車訓練、上肢體操棒訓練和舉重訓練。(3)呼吸肌訓練:呼吸肌訓練可以提高呼吸肌耐力,緩解呼吸困難癥狀。①加強吸氣肌訓練:用阻力呼吸器訓練3 ~ 5ml/次,3 ~ 5次/天,以後訓練時間可增加到20 ~ 30min。②加強腹肌力量訓練:患者取仰臥位,腹部放置沙袋進行腹部提拉訓練,開始65,438+0.5 ~ 2.5 kg,以後逐漸增加到5 ~ 65,438+00 kg,每次5分鐘腹肌力量訓練。

15.聯合機動訓練原則:(1)根據功能評估確定訓練形式。(2)固定近端肢體以控制運動。(3)結構完整性差的支撐部位,如關節松弛、近期骨折或肢體癱瘓。(4)用力不應引起明顯疼痛。(5)訓練狀態:①解剖平面(額平面、矢狀平面、冠狀平面);②肌肉伸長的幅度;③組合模式(幾個平面動作的組合);④功能模式等。

16.腦血管意外後康復治療原則:(1)早期開始:對於生命體征平穩、癥狀無進展的患者,發病後48小時即可開始治療;對於昏迷患者或住在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只要沒有發熱、癱瘓、血壓穩定,也可以開始肢體被動活動或通過物理因素進行幹預。(2)綜合治療:除藥物治療外,主要采用物理治療(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訓練、心理咨詢、康復護理、康復生物工程、中醫(包括針灸、中藥)。(3)循序漸進:治療項目由少到多,治療時間逐漸增加,治療強度逐漸加大;在治療過程中,外界對患者的幫助逐漸減少,患者的主動參與逐漸增加。(4)堅持不懈:從發病開始,康復就是幹預,直到患者功能完全恢復。

17.腦損傷後主要功能障礙如下:(1)認知功能障礙:註意力分散、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困難、歸納和演繹推理能力下降等。(2)行為功能障礙:患者正在遭受各種行為和情緒上的困擾。受傷場景的記憶、頭痛引起的不適、對生命的恐懼和其他負面情緒會導致否認、抑郁、倦怠、易怒、攻擊和不安。嚴重時會出現性格改變、神經質反應、行為失控等。(3)言語功能障礙:常見的構音障礙和失語癥。(4)運動障礙:常見肌張力高。痙攣、姿勢異常、偏癱、截癱或四肢癱瘓、共濟失調、肢體蠕動等。癥狀為患側上肢無功能,不能穿脫衣服,下肢殘疾,動作差,站立平衡差,不能上廁所,洗澡,上下樓梯。(5)遲發性癲癇:半數患者可在發病後半年至壹年內發作,全身性發作表現為意識喪失5 ~ 15 min,全身抽搐;局限性癲癇發作的特點是短時的意識障礙或喪失,壹般持續數秒,沒有全身痙攣。(6)日常功能障礙:由於認知能力不足,運動受限,在日常生活自理、家務、娛樂等方面受到限制。(7)就業能力障礙:持續的註意力缺失、記憶力下降、行為控制能力差、判斷失誤,使其無法參與競爭性工作。

18.站立平衡訓練方法:(1)壹級平衡訓練:用下肢支撐身體重量,保持站立姿勢。必要時,治療師可以用雙膝控制患者的下肢,或者用支架幫助固定膝關節。剛開始時,腳間距大,提高穩定性;在妳可以獨立站立後,逐漸縮小雙腳之間的距離,以減少支撐面,增加難度。(2)ⅱ級平衡訓練:獨立完成身體重心轉移、軀幹屈伸、左右傾斜和旋轉的訓練,保持平衡。治療師壹開始用雙手固定患者臀部,幫助完成重心轉移和肢體活動,逐漸過渡到患者獨立行動。(III級平衡訓練:抵抗外力以保持站姿的身體平衡。患者可以使用平衡板訓練、站立訓練等。

19.壹級平衡訓練:用下肢支撐重量,保持靜態站姿。ⅱ級平衡訓練:獨立完成身體重心轉移、軀幹屈伸、左右傾斜、旋轉的訓練,保持平衡。三級平衡訓練:抵抗外力,以站姿維持身體平衡。

20.腦癱的基本康復技術有:(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Bobath技術、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促進技術。(2)伏伊塔法:是通過壹定程度的刺激身體來誘發全身反射運動的方法。其原理是通過感覺系統誘發正常的姿勢和動作,如本體感覺、動覺或觸覺刺激來抑制異常動作。該方法是在早期抑制異常運動的有效方法。(3)功能性電刺激、電腦中頻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水療等。(4)作業療法:上肢粗大運動能力訓練;軀幹控制能力訓練;高級精細手功能訓練;感覺統合療法;ADL訓練;娛樂活動。(5)引導式教育:是對腦癱等神經障礙兒童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治療。(6)言語矯正:包括早期語言發育刺激、言語訓練、言語器官訓練、代替言語的交流方法等。(7)治療用牙套和輔助器具。(8)中西醫臨床治療:改善腦神經代謝和功能恢復;肌肉痙攣采用肉毒毒素或無水酒精神經阻滯;疼痛、腫脹、壓瘡等並發癥的對癥處理;某些嚴重肌肉痙攣、肌肉攣縮和畸形的外科治療。(9)環境和用具的重建:環境和用具要進行相應的重建,以方便兒童的活動和生活。(10)教育和職業培訓。

21.肥胖的康復治療原則:①通過飲食控制減少能量攝入;(2)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維持負能量平衡;③通過行為療法糾正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習慣,從而鞏固和維持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的治療效果,防止肥胖復發;④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增加療效,增強患者減肥的信心。

22.康復治療的基本方式:(1)改善:通過訓練等措施改善生理機能。(2)補償:被削弱的功能通過各種矯形器和輔助器具被放大或增強。(3)替代:用某些器械替代失去的生理功能。

23.頸椎牽引療法的適應癥:頸肌痛性痙攣、頸椎退行性椎間盤疾病、頸椎間盤突出(腫脹)、頸椎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頸椎退行性骨關節炎、椎間關節膀胱炎、頸椎前後縱韌帶病變。

24.根據患者的肌肉力量水平選擇合適的肌肉力量訓練方法。肌力1:采用電刺激療法和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肌肉力量二級:輔助運動訓練;肌肉力量三級:主動運動訓練;肌肉力量四級:抗阻訓練;耐力差的肌肉群,強調肌肉耐力訓練。

25.康復治療的主要內容: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康復工程和中國傳統康復治療。

26.下肢矯形器的特點: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承重和行走,所以下肢矯形器的主要功能是支撐重量,輔助或替代肢體功能,限制下肢關節不必要的活動,維持下肢的穩定,改善站立和行走時的姿勢,預防和矯正畸形。有些下肢矯形器還能減輕或免除體重對下肢骨骼的負荷,促進骨折部位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27.神經松解術是指在神經幹或肌肉運動點註射苯酚或乙醇,導致神經鞘或軸突細胞膜變性,或肌肉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降低局部肌肉-神經活性的治療方法。已廣泛用於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患者痙攣狀態的康復治療。

28.胸外科術後康復的基本原則:在不影響手術切口愈合、不增加切口張力的前提下,采取積極訓練,改善呼吸,避免粘連、攣縮和肌肉萎縮,預防脊柱側凸。

29.nyha心功能臨床分類:I級:無限制體力活動。壹般體力活動不會導致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二級:體力活動略受限。休息時正常,但壹般體力活動可引起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三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是正常的,但輕微的體力活動可引起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ⅳ級:完全喪失體力活動。靜息時仍有心力衰竭或心絞痛癥狀。任何體力活動都會加重癥狀。

30.截肢的目的是將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及生命安全或已無生理功能的肢體切斷,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並通過殘肢訓練和假肢安裝來彌補肢體功能的喪失。截肢後康復的重點是假肢的裝配和使用,重建失去肢體的功能,預防或減輕截肢對患者身心的不良影響,使其盡快回歸社會。

31.帕金森病的康復治療方法:(1)維持或增加關節活動的主動和被動範圍,特別是關節活動的伸展範圍。(2)拉伸緊張的肌肉防止攣縮(3)訓練保持肌肉力量。(4)提高肢體動作的協調控制能力,提高手的靈活性,控制和減少手抖。(5)平衡訓練。(6)步行鍛煉:強調增加步幅和支撐面,增加髖屈曲,減少慌張步態,促進上肢交替擺動,改善動作的起、停、轉。(7)神經肌肉促進技術。(8)放松訓練。(9)ADL訓練:重點選擇穿脫衣服、由坐變站、進出廁所、淋浴或洗澡、拿著東西走路、上下車等活動。作為培訓內容。(10)提高高級腦功能的作業活動。(11)提高溝通能力,維持患者娛樂活動能力,維持就業能力。(12)輔助設備應用與環境改造。

32.腦性癱瘓的主要功能障礙是:(1)主動運動受限:喪失運動的隨意性和控制能力,出現不自主和非功能性的蠕動,出現粗糙和異常的運動模式代替協調和精細的分離活動。運動發育滯後,如不會翻身、爬行、站立、行走。(2)肌張力異常:①肌張力持續增高,主要表現為肌肉痙攣;②肌張力持續低下,主要表現為肌肉無力、無力;③肌張力常發生變化,肌痙攣和肌張力低下交替出現。(3)反射異常:原始反射的存在,姿勢反射異常亢進,翻正和平衡反射不完善,使正常的身體反射異常,運動時喪失姿勢反射,阻礙功能動作的完成。(4)異常操作活動:①基本手技能喪失;②無法完成更復雜的手部技術;③手眼協調困難;(4)無法在負荷下使用上肢。(5)高級腦功能障礙:①需要空間概念理解的本體論技術障礙;②感覺形成功能差,不能接受和解釋感覺信息。③感覺統合能力差。(6)日常活動能力差:孩子的日常活動能力受到運動、感覺、語言、智力等障礙的阻礙。(7)繼發性損害:主要是關節和肌肉攣縮變形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長期無負荷制動引起的肩、髖、橈骨小頭脫位、骨質疏松、骨折、骨盆傾斜、脊柱側凸。(8)其他:常見的知覺和智力殘疾。視覺、聽覺和語言障礙。壹些孩子有情緒和行為障礙,學習障礙,癲癇和生長發育遲緩。

33.運動再學習方法的基礎部分:①上肢功能;②口腔和面部功能;③從仰臥位坐起至床邊;④坐姿平衡;⑤站起來坐下;⑥站立平衡;⑦走路。

34.(1)運動療法原理:運動負荷是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和成熟的重要因素之壹。運動主要通過肌肉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來增加骨負荷。不同的負荷決定了骨骼的適應性變化,影響骨量的增減。(2)運動處方原則:①運動方式:有氧運動、力量運動、肌腱拉伸是骨質疏松運動療法的三大支柱。從安全角度考慮,老年人以有氧運動為主,運動為輔,增強爆發力。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可以用負荷跑或者快速跑。③運動強度:在壹定範圍內,運動強度越大,越有利於保持和提高骨密度。④運動時間:取決於運動的強度,強度大壹點,時間短壹點;運動強度小,時間可以稍長。⑤運動頻率:壹般每周3-5天為宜,第二天無疲勞感。堅持長期有計劃有規律的鍛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35.酮體形成的生理意義:(1)酮體是FFA的壹種特殊轉運形式。(2)參與大腦和肌肉的能量代謝。(3)參與脂肪動員的調節。(4)血、尿酮體是體內糖儲備的評價指標。

36.言語治療原則:(1)早開始:言語治療開始越早,效果越好,早發現是治療的關鍵。(2)及時評估:言語治療前應進行全面的言語功能評估,了解言語障礙的類型和程度,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要定期進行評估,了解治療效果,或者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治療方案。治療結束後,還應評估治療效果。(3)循序漸進:言語訓練的過程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4)及時反饋:根據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及時給予反饋,加強正確反應,糾正錯誤反應。(5)積極參與:言語治療本身就是壹個溝通的過程,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治療師和病人之間以及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之間的雙向交流是治療的壹個重要部分。

37.自助設備的功能:包括補償喪失的肢體功能,以完成功能性活動;補償關節運動範圍,使運動簡單、省時、省力;方便單手活動,克服需要雙手操作的困難;支撐四肢和關節以維持其功能;補償視覺和聽覺功能,增強視覺和聽覺能力。

38.運動再學習是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恢復運動功能的訓練,作為再學習的壹種治療方法。基本原則:包括腦損傷後功能恢復的機制和學習運動技能的五個基本因素:腦損傷後功能恢復、限制不必要的肌肉運動、反饋對運動控制極其重要、調整重心和環境控制。組成:運動再學習法由七部分組成,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運動功能:①上肢功能;②口腔和面部功能;③從仰臥位坐起至床邊;④坐姿平衡;⑤站起來坐下;⑥站立平衡;7.走路等。

39.腦血管意外後運動功能的評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1)肌張力和痙攣:使用改良的阿什沃斯痙攣量表進行評估。(2)肌肉力量:肌肉力量可以用手測試,如果可能也可以在等速練習上測試(如Cybex或Biodex)。(3)平衡:用平衡秤(如伯格平衡秤、Tinnetti容量秤)評估,有條件的話用平衡測試儀。(4)行走能力:主要通過臨床觀察患者在步態周期不同階段的表現,也可通過“站起來行走”計時試驗、6分鐘或10分鐘行走試驗進行評估;有條件的可以用步態分析系統來測試。⑤整體運動功能:如Brunnstrom的肢體功能恢復分期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

40.腹式呼吸訓練的要領:取臥位或坐姿(身體前傾)。呼吸時,放松腹部,用鼻子慢慢地深吸氣。呼氣時,嘴唇收縮將氣體慢慢吹出,同時收縮腹肌增加腹內壓,促進橫膈膜擡起,盡可能將氣體呼出。仰臥位吸氣時,雙手放在腹部,雙手吸氣,隨著腹部的擴張向外擴張。呼氣時腹部塌陷,同時雙手逐漸按壓腹部,促進橫膈膜上移。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大致為1: 1,強調適當深呼吸,減緩呼吸頻率,提高通氣效率。每次練習腹式呼吸次數不宜過多,即練習3 ~ 4次,休息壹下再練習,在活動中逐漸習慣腹式呼吸。

41.關節松動術的適應癥:任何由機械因素(非神經因素)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包括:關節疼痛、肌肉緊張、痙攣;可逆性關節活動減少;漸進性關節活動受限;功能性關節固定。關節松動禁忌癥:關節松弛或習慣性脫位;外傷或疾病引起的關節腫脹(滲出增多);關節的急性炎癥;關節處的惡性腫瘤或結核;未愈合的關節內骨折。

42.合理運動的簡單標準:(1)運動強度指標:以下情況提示運動強度過高:①不能完成運動。②活動時因哮喘不能自由交談。③運動後無力或惡心。(2)運動指數:以下情況提示運動過度:①持續性疲勞。②運動當天失眠。③運動後持續關節痛。④運動後早晨,安靜心率明顯變快或變慢,或感到不適。

43.肉毒毒素註射原理:肉毒毒素與運動神經終板結合,抑制乙酰膽堿釋放,從而阻斷神經肌肉關節的興奮傳遞,從而減弱肌肉緊張或痙攣。

44.(1)床上轉移:側向轉移:先坐起,然後用手將下肢移向壹側,再用手支撐床面,將臀部移向那壹側。因截癱不能坐起的患者,可舉起雙手,先向轉移的反方向,再突然向轉移的方向擺動,使軀幹先側轉,再由護理人員將下肢移至預定位置。(2)臥坐轉移:當腹肌力量不足時,可以用手拉懸吊帶或綁在床尾的牽引帶擡高上半身,坐起。也可以先側身,單手支撐上半身,從側面坐起;用另壹只手支撐床面,保持穩定和平衡。(3)坐壹站轉:用矯形器練習坐起和站立,先用雙手支撐椅子,膝關節向後伸展,鎖定膝關節,保持站立穩定。使用膝踝足矯形器者,鎖膝後即可開始行走。(4)床-輪椅轉移:①輪椅靠在床上,兩輪停止,與床的長軸成45°角。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將癱瘓的下肢移至床上,臀部移至床上,雙腿放下,壹手支撐輪椅,另壹手將臀部擺動至輪椅上。②上床時,將輪椅前部推至床前,剎車,用手將癱瘓的下肢逐壹移至床面,然後用手撐著輪椅扶手,逐漸將臀部和腿部推至床上,完成轉移。下床時,用相反的方法,即背對輪椅將臀部移至床上,然後雙手支撐床面,逐漸移向輪椅。(3)輔助轉移是指患者需要器械的幫助,部分或全部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轉移動作。a .滑板:當四肢癱瘓患者上肢肌力不足,難以支撐身體和移動轉移時,可在臀部下使用滑板(實心塑料板或木板),將身體從滑板上滑到輪椅上或床上。b .助力:若患者上肢屈肘力量為3 ~ 4,但手腕無法通過滑板轉移,可將手放在助力者的頭頸部或背部,身體前傾;幫助者將頭置於患者壹側腋窩下,雙手支撐患者臀部,同時用雙膝關節固定患者雙膝,利用腰部斜躺的力量將患者臀部拉向其軀幹,使患者膝關節伸直穩定,然後側身將患者轉移到床上或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

45.COPD氣短氣短癥狀分級:0級:雖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但活動如常人,日常生活如常,活動時無氣短。1級:普產時氣短。2級:在沒有氣短的平地上行走時,速度較快,或在上樓或上坡時,同齡健康人感到氣短但自己有氣短。第三級:如果妳走得慢,妳會呼吸急促。四級:說話或穿衣略顯急促。5級:安靜時氣短,無法平躺。

46.構音障礙的治療原則:(1)重點針對異常言語表現進行訓練:考慮影響言語的神經肌肉、體位、肌張力、肌肉力量、運動協調,最終提高患者言語的表達質量。(2)根據評估結果選擇治療順序:分析語音結構與言語產生的關系,制定出治療的初始環節和順序。壹般是按照呼吸、喉、腭、舌體、舌尖、唇、頜的動作逐壹訓練。

47.運動時糖異生的生理意義:(1)維持運動時血糖的穩定。(2)有利於乳酸的利用,防止乳酸中毒。(3)促進脂肪氧化分解供能和氨基酸代謝。

48.協調訓練的訓練要點:(1)無論癥狀的嚴重程度,患者都應該從臥位的訓練開始,熟練後再進行坐位、站立位、行走的訓練。(2)從簡單的單邊動作開始,逐漸過渡到更復雜的動作。(3)可以先做容易完成的大幅度快速動作,熟練後再做小幅度慢速動作訓練。(4)上肢和手的協調訓練應從動作的正確性、反應速度、動作節奏等方面進行。下肢的協調訓練主要采用下肢各個方向的動作和各種正確的行走步態訓練。(5)先睜開眼睛,再閉上眼睛。(6)兩側體重不同的殘疾人,應從輕的壹側開始;兩側殘疾程度相同的,原則上從右側開始。(7)每個動作重復3-4次。

49.糖尿病患者運動處方的原則:①運動強度:最大攝氧量的40% ~ 60%為宜。②運動類型:以有氧運動為主,結合力量運動。③運動時間:從10min,逐漸延長到30 ~ 40 min。飯後1h運動為宜。④運動頻率:每周運動3-4次比較合理,要看每次的運動量。每次運動後不覺得累的患者,可以堅持每天運動壹次。

50.脊髓損傷引起的功能障礙包括:(1)直接功能障礙:①運動功能障礙:痙攣和癱瘓;②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感覺減退、過敏(感覺異常、疼痛);③膀胱控制障礙;④直腸控制障礙;⑤自主思維體現;⑥性功能和生殖功能障礙;⑦體溫調節障礙。(2)間接障礙:①異位骨化;②壓瘡;③關節運動障礙/攣縮;④肺炎和呼吸障礙;⑤尿路感染;⑥骨質疏松;⑦血栓形成;⑧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