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課題的提出
1.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從保暖轉向美觀。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服裝企業已經從傳統的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小作坊逐漸發展成為集面料研發、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為壹體的綜合性企業。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外交往與合作的增加,許多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逐漸應用到服裝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服裝企業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正視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探索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以適應企業的要求。
2.職校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很難通過在學校兩年的學習,讓他們歡迎企業的人才。作為學校,壹定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現狀和企業的要求,因材施教。因此,照本宣科、過分追求大而全的專業、使各科自成體系、強調理論教學等傳統的教學觀點和教學理念必然受到沖擊。必須著眼於學生的特點,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來源於職業教育的現實,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內在需要。其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必將促進服裝專業的發展,有助於打造品牌專業,為學校的發展贏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技能”,指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
2、“專業技能”,指從事某壹專業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它包括專業素質、操作技能等等,與專業素質密不可分。
3.“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是指未來能夠專門從事服裝設計、生產、銷售和服裝企業各項管理的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三,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1.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研究。
2.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方法研究。
第四,研究過程和方法
(壹)研究過程
該項目於2001年6月獲得通州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批準。課題立項後,課題組在學校教學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精心設計了研究方案。之後課題組將整個研究分解成任務,讓任務落實到人。全體成員按照分工和時間部署,開展了系統的調研工作。2001年9月,學校對校內中層幹部崗位進行調整,原項目負責人李培喜同誌調離服裝工藝系。課題組當即明確由服裝技術部主任姜同誌擔任課題組組長,具體負責本課題的研究工作。2005年8月,江同誌調離服裝技術部,時任校長助理、服裝技術部主任顧強同誌、服裝技術部副主任同誌負責項目後期組織工作。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了對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培訓。在項目開始時,許多同誌懷著對教育和科研的美好願景加入了研究小組。但他們對教育研究的內涵和方法知之甚少,對與學科相關的教育理論尤其是支撐理論也知之甚少。這些都成為推動該課題研究的障礙。為了保證研究的正常進行,我們積極組織全體成員以課題組為單位集體學習相關理論,幫助大家提高理論素養。課題組組長蔣同誌參加過南通市教研培訓班的學習,是我校南通市九五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對教研工作有壹定的了解。為此,這位同誌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多次為課題組成員舉辦講座,特別是講授科研方法。學校組織的相關教學科研講座,全員認真參加,有效提高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水平。
2.加強對主體的整體控制。開展這壹研究,來源於現實,服務於現實,是服裝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真正服務於教育教學,對課題研究進行整體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做出了努力。第壹,加強了對當今服裝行業市場的調查和分析。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企業進行多次調研,了解企業當前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新形勢下的品牌營銷策略,進而預測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通過對企業現狀的調查,了解服裝企業需要的人才規格,分析服裝專業現有的培養目標,明確本課題要解決的問題。而且調查分析貫穿整個研究過程,提高了研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二是課題研究協調性得到有效加強。在研究之初,我們分解了任務,明確了分工。但是課題研究是壹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分和環節的配合,所以分工不是割裂的。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註重子課題和子課題之間的協調。根據子課題的進展,不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互相通報各自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和研究經驗,互相學習,研究下壹步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
3.改革試點力度加大。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改革試點,尤其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啟動了文化課“分層次”教學改革和專業課“項目教學”改革。特別是大力推進“項目教學”改革,為有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服裝專業的專業教師全部參與實踐,僅配合改革就編寫了十余部校本教材。在學校組織的“項目教學”改革試點報告會上,我們充分展示了改革成果,學校組織了“項目教學”改革論文評審會。這個研究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寫了論文並獲獎。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調查研究法
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畢業生的生產狀況、發展前景、就業狀況、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使用和需求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數據,真正了解社會的需求,為整個課題的推進提供了充分的事實依據。
2.行動研究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了廣泛的實踐,邊學邊改,在行動中尋找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育教學。
3.文獻研究方法
在操作過程中,我們收集和整理了許多與本課題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其他專家在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壹些參考。這些數據為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有效地推動了研究的發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成果概述
1,理論成績
冷靜回顧整個研究過程,壹方面回答了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另壹方面也提出了壹些新的觀點。課題組成員牢牢把握職業教育規律,瞄準企業需求,對服裝專業“項目教學”改革的內涵、標準、組織等進行了積極探討。我們認為:
(壹)在人才培養方式上,要註重培養復合型人才。
在中國,服裝行業是壹個綜合性行業。同時,服裝學科是壹門邊緣學科,涉及藝術、化工、紡織、視覺傳達、市場營銷、管理、計算機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從業者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傳統服裝教學是典型的師徒模式;當時國內的服裝企業都是從事簡單的加工,所以招的工人只要會縫紉就可以了,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縫紉工。然而,隨著中國加入WTO,服裝企業已經從原來的來料加工轉變為自研、創品牌、自重營銷的綜合性企業,而服裝企業瞄準的是能從事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策劃、營銷的綜合性服裝人才。另外,中職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企業生產壹線的技術藍領,這就要求我們對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從傳統的簡單操作型向復合型、綜合型人才轉變。因此,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基本的制圖和縫紉技術,還需要了解面料科學、美術、設計科學、計算機、營銷管理、紡織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工業生產過程管理的知識和工業生產中相關關鍵崗位的技術要領,如制版、質檢等。
(二)在服裝課程中應該相互穿插,相互滲透。
傳統的服裝學科有:人體素描、服裝色彩設計、服裝紙樣、服裝概論、服裝設計、時裝插畫技法、服裝材料、結構制圖、服裝工藝等。,學科之間的分類比較清晰。比如教師在講技術時,由於結構、材料等學科教學進度或教學內容的偏差,往往不能按計劃正常進行。存在互相扯皮的現象;此外,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創作時可能會涉及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裝設計。此時,由於他們所修的課程是服裝設計,課程相對孤立,學生無法在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裝設計方面繼續發展,只好轉向服裝設計。長此以往,學生在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裝設計方面的特長無形中被扼殺了。因此,我們充分考慮服裝課程項目化教學的特點,編寫兩個學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按照學期順序安排項目清單,根據項目實施情況選擇教材,安排綜合校本教材。比如針對女裝襯衫領子的款式變化,根據不同的款式變化組織材料、結構、工藝的課程內容,針對壹線生產引入新技術、新工藝的內容,從而實現各學科的融合。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某壹項目時,各學科教師會根據項目式綜合教材的內容要求,積極配合,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發揮特長。正是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拓展,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師之間的團隊精神得到充分發揮。
(三)盡可能縮短服裝教育與服裝行業的距離
在研究之前,我校的服裝教育壹直沒有改變“通識教育”的地位,壹直遊離於行業之外,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要改變目前服裝教育的尷尬狀態,必須采取以下途徑:
1.改革教師聘任機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師聘任形式,部分在行業壹線,配備高水平從業人員,充實教師隊伍。此外,為了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使教師更適合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我校要求教師在業余時間定期到企業鍛煉,深入企業,不僅為企業註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也為學校帶來了行業的最新趨勢。在企業兼職。
2.加大產學研力度:與企業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這樣的活動深入課堂,在教學中得以實現,讓學生得到實踐,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操作中,會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確定不同的操作模式。
3.加強服裝教育教學改革,適度開展就業前的在職培訓,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壹就業就能服務行業,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與用人單位標準的對接。
(四)註重課堂教學方式。
路徑1:註重教師示範、巡回指導、作業批改的主導作用。
只有通過演示和講解這種有效的形式,才能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直觀地展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教師駕馭自如,學生易於理解。這種演示教學的方式,通過老師的直接演示,結合講解和引導,讓學生了解操作要點和操作程序,同時了解壹些基本的技術和常見的問題。這是目前實踐教學中最常規、最簡便的方法。
路徑二:項目教學模式的探索
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改革以往的集中教學,從項目提案到學生分組設計和互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在活動中,教師只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項目的框架內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分析和探究能力。
路徑三:探索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
“互助合作小組”是壹種新型的結構功能組合。兩個以上(壹般為六個左右)學生根據性別、性向、性格、學習成績、家庭和社會背景、興趣愛好、能力等方面的合理差異,組成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
作用壹:將成績優秀和成績較差的學生分組,開展壹對壹或壹對壹的相互學習活動,使教學充分關心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作用二:每個小組可以組成1學習小組,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想法,可以在學習和創作中互相交流、討論、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路徑四: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改革;
為加強教學和科研,提高產、學、研成果,應適度發展教師帶領名師的工作室制,效仿大學教授帶領研究生,以1教師和若幹學生為壹個團隊,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某壹項目或某壹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任務,讓學生在教師共同工作的同時,提高眼界,增長見識。
基於這些認識,課題組成員撰寫了許多論文和教學隨筆。其中許多文章已在相關期刊上發表或在省市論文比賽中獲獎。
2.申請結果
通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職業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在研究之前,我校服裝專業的學生對服裝專業的認識壹直比較膚淺,總喜歡把自己等同於“縫紉工”,而對服裝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卻知之甚少,所以在學習上比較盲目。通過調研,幫助學生了解“服裝專業是什麽?”"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麽?"“職業精神的內涵是什麽?”等問題,讓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絕大多數學生能夠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水平得到了提高。二是操作技能有了明顯提升。過去由於認識的問題,沒有準確定位服裝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標準,過於註重學生縫紉速度和質量的培養,與服裝短訓班的教學沒有太大區別。通過研究,我們對操作技能標準做了更準確的定位,即學生不僅要有熟練的縫紉技能,還要掌握制版、工藝單編寫、服裝CAD等技能。通過正確的理解和“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僅用壹年時間,學生就達到了中級工的水平,而過去需要兩年時間),掌握了服裝生產中的許多關鍵技術,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壹致認可。近兩年來,我校服裝專業的畢業生受到了很多專業技能高的服裝企業的青睞,學生供不應求。良好的就業形勢也促進了我校服裝專業的發展。包括蘇南在內的很多職校,服裝專業普遍不景氣,招生人數逐年減少。我校服裝專業壹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成為學校的重點專業。2004年6月,通過江蘇省示範專業驗收。
3.初步效果
通過課題的研究,既解決了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的壹些問題,又充分調動了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研究後,教師的科研意識大大增強,學校的科研氛圍日益濃厚,教師參與研究逐漸成為壹種自覺行為。同時,教師的科研素質在實踐中得到提高,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加快了教師從教師向學者的轉變,加快了教師的成長。
不及物動詞有待進壹步探討的問題
提高服裝專業學生技能水平的途徑有很多,包括實習設備、實習教材及相應的課堂環境和組織模式、學生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法、教師專業水平、教學思路、企業需求等。只有正確協調以上因素,才能有效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但如何協調這些因素,還需要在實踐中進壹步探索。
2.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個人專業水平是影響學生技能水平的關鍵因素。教師要主動適應企業技術和工藝的變化,及時吸收新知識,樹立現代教育理念,自覺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轉變為學生學習中的指導和幫助。如何提高教師素質是壹篇大文章,也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為之做進壹步的研究和實踐,找到合適的結合點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