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教師培訓日誌

教師培訓日誌

教師培訓雜誌(8篇精選文章)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日誌,所以是時候認真寫壹篇日誌了。妳知道什麽樣的期刊是好期刊嗎?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老師培訓日記。歡迎大家借鑒,希望對妳有幫助。

教師培訓學刊1今天下午,長春市南關教師進修學校研究員李波給我們做了“小學數學教材有效使用策略”的講座。當我在聽她的講座時,我心中有壹個強烈的想法。如果她在我們中山附近,邀請她和數學老師壹起培訓,老師們壹定會收獲很多,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也會有所啟發。尤其是她作品中其中壹個要點“把握知識脈絡,掌握教材結構”的壹個小場景,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和反思。她說,她參加工作後不久,碰巧換了教材。她那個學期校長讓她重點背課本,校長讓她隨時回答校長的考試,比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哪本書哪壹章哪壹頁!前後的知識聯系是什麽...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可以掌握整個知識體系!整個知識的脈絡就清晰了!

在我們的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大三老師不太了解大四課本和知識的聯系,大四的題目都不做。高三老師不知道大三對知識的教學要求,也不太了解相關知識的遷移。他們教的往往是同壹個體系的知識,沒有明確的教學概念,所以把教學要求放在大三大四是可以的。低、中、高三個年級的知識銜接沒有清晰明確的脈絡。只管掃門前雪,不管別人“瓦上霜”。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制約了我們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決定,在以後的校本培訓中,壹定要做好這份工作!

通過這次國培,我認識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培養好人,要做各方面的老師。結合這次學習,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壹,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對待學生。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喜、怒、哀、樂、憂、懼等情緒,以及這些情緒所造成的心理氛圍,必然會對教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也會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與開朗活潑的老師朝夕相處,學生難免會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也會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緒狀態。相反,如果老師經常愁眉苦臉或者經常發脾氣,學生難免會感到壓抑和沈悶。積極的心態來源於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如果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思想開放,興趣廣泛,為人友善,心態自然會平和。

第二,寬容對待學生的過錯。

所謂包容,就是大度,包容,冷漠,寬容。教師教育在心理上從來都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壹旦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教師作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壹旦有了情感交流,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為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礎。寬容可以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架起壹座情感交流的橋梁。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的是人類的心靈。”只要我們多壹些寬容,我想我們收獲的可能會比想象的多。

總之,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著的愛的老師,才能激發高度的責任感做好這份工作,才能堅定不移地努力工作,才能在育人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作為重慶市巴南區初中語文教師在線培訓項目的學生,我按照學習過程和要求,自始至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了初中語文所有專題的學習;保質保量完成或超額完成規定作業和自選作業,並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點評。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們開闊了教學視野,拓寬了教學視野,增長了教學知識,交流了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技能和能力。為新課程改革的進壹步實施和紮實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的學習和感受總結如下:

首先,通過專家主導的課程學習

讓我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這對於從事壹線教學的老師來說無疑是福音。通過壹系列系統的教與學,作為學習者,我覺得這樣的訓練方式和內容更容易被接受,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突破,達到研究和訓練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經過這幾天的平臺訓練,

讓人沒想到網上培訓如此豐富,仿佛回到了以前的學校生活:上課做作業,導師精彩的點評讓人佩服。在這個平臺上,有壹線老師的課堂記錄彌補理論的空虛,有教授的理論指導我們,有各國同行的精辟評論,有專家的即時點評,有課後的反思研討,有困惑的解答,有生動活潑的線上研討。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

第三,通過培訓,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

看到其他老師大量引用,理論聯系實際,講侃侃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理論積累真的少得可憐;當我看到別的老師興高采烈,或在做散文或詩歌時,我發現我的文筆很粗糙;當其他老師激情四射的時候,有時候我難免會偷偷偷懶,這讓我很慚愧。是的,我真的需要裝滿我的水桶給學生們壹杯水。

在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欣賞、體驗、探索、總結、想象、創作、評價的過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藝術作品的美,使其創作欲望成倍增長,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輕松的學習空間(優美的畫面、柔和的音樂),讓全班沈浸在藝術氛圍中。同時,要突出美術學科的特色,學生要運用多種形式,設計出題材豐富的精美作品。新教材的編寫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活動為明線,以知識為隱線。所以教學要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活動有沒有收獲,也就是活動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設計活動應該呈現壹個知識點。

在美術教學中,要以全體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發展打好基礎。要讓學生形成基本的藝術素養,在藝術課堂上,要有藝術元素在裏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自然體現出來。教孩子的不僅僅是技能,還有思維。用更高的眼光和更低的技能對待學生,讓他們的思路越來越寬廣。世界上最復雜的物體都可以簡化成簡單的幾何圖形。換個角度看同壹件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壹定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給學生的思路要壹致。壹定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他們的生活經歷。讓孩子關註壹些身邊關於藝術的事情,從生活中了解線條等藝術知識,比如頭發、樹(年輪)等小學教師培訓日誌。培養孩子收集資料的能力,高年級學生要註意培養自學的能力。提問學生其實是引導學生的壹個重要過程。示範的作用是處理好示範的關系,老師應該是學生的樓梯,孩子要在老師的幫助下爬上去。

在欣賞課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欣賞,還要學會評論。

讓孩子多使用藝術語言。尤其是在欣賞課上,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試圖在藝術欣賞過程中強調評論。總之,合作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素材的能力,創造力的培養,在美術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培訓日誌》第五篇本次提升巴南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項目培訓收獲頗豐。信息技術教育是中小學的選修課。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旨在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收集、傳遞、處理和應用現代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更新了教學觀念

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掌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能力。通過這次培訓,我進壹步確立了“教育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理解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賦予教育教學更多內涵,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幫助教師專業發展,改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讓我們的課堂更有活力,讓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第二,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在這次培訓之前,在網上設置了壹個調查問卷。根據回答,網站建議大家選擇自己學習的科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學習,極大地調動了老師們的學習意識。對我來說,提高了自己收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學會了整合開發教學資源的方法和教學資源傳輸管理的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與中學思想品德學科的整合能力。這對我以後用現代教學方法教學大有裨益。

三。指明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積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實際教學工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不斷努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灌輸知識的觀念,更加註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與其他學科有效整合,讓學生享受、接受和學習到更系統、更有價值的知識。

通過這次學習,我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現在已經不局限於課件的制作。它讓我意識到,作為壹名教師,我應該積極吸收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將它們應用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同時也要看到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改進。我們必須時刻審視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貢獻。

教師培訓日誌第六篇是今天中午楊曉溦做的題為《課堂與教學的文化反思》的報告。聽著楊教授的報告,我在認真的消化和思考:壹個學校應該如何有自己的文化底蘊?

壹、什麽是文化?為什麽要有文化?

英國的泰勒是這樣解釋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壹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壹切能力和習慣。”

我覺得壹個沒有獨特文化的學校,就像壹個沒有健全人格,沒有獨特個性,沒有持續活力的人。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文化。

第二,學校要有自己的“硬元素”文化。

學校的硬要素是指有自己的組織和體系。建立壹個能激勵全體師生進步、積極主動、銳意創新的組織體系。這個制度應該是公平、合理、民主和科學的。這個制度的建立者應該是全體師生智慧的結晶,而不是壹個人或者幾個人隨便制定的。

第三,學校要有自己的“軟元素”文化。

學校的“軟元素”文化是指擁有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獨特的文化、品質和信仰。比如袁家校的武術文化,普洱中學的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學的美麗課堂和藝術教育,XX市王莊小學的讀書文化和鍛煉文化,坡頭二小的軍營文化。這些軟文化可以使生活在這所學校的師生形成獨特的精神氣質,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形成他們的人格。

第四,學校文化需要“灌輸”和“內涵”

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同化”是指年輕壹代在同壹文化群體中,通過壹些有意識的和壹些無意識的學習,接受老壹輩的指示、引導或脅迫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過程。比如學校裏已經形成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我們壹定要“同化”。

“文化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人。因為持久的接觸,兩者在已有的獨特文化基礎上相互適應、借鑒、重建。

這裏我們要註意兩個極端:

壹是壹味“灌輸”,拒絕“涵化”,封閉僵化,容易變得簡單甚至消亡。清朝從壹個“帝國”轉變成壹個人人欺負的殖民地,只是太排斥“涵化”了。

二是拋棄“同化”,壹味“涵化”,會死得更快。如果完全拋棄自己的文化,學校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為了形成獨特的文化,學校需要在灌輸和涵化之間做出選擇,依靠它並形成積極的新文化。

“流水不腐,壹家人不腐。”學校文化建設既要積極傳承優質文化,又要不斷創新和引進先進文化。我想,這樣,我們學校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文化,才會長久,才會永遠有生機和活力。

教師培訓日誌第七條化學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是壹門全新的學科。《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化學課程必須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壹方面,為學生提供未來發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壹方面,讓學生逐漸了解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從化學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化學新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倡導以科學探究為基礎的多種學習方式。因此,初中化學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壹門重要學科,而且對學生今後學習、發展和研究化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壹種情感認知傾向,是基於對事物認識和探索的需要,是促進人們探索真理的重要動力,是壹個人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壹、協調師生情緒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基礎。

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教學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學生交朋友,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拉近師生距離。學生對某壹學科老師的感情和興趣可以直接轉移到該學科的學習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師生之間要有高度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障礙,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老師”。教師要深入學生,交流思想感情,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交談。學生也會愛妳、尊重妳,並願意與老師交談和交換意見。但通常因為“老師”和“學生”的界限,以及老師的“威嚴”,很多學生都敬而遠之。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個時候我們的老師只能教,所以沒有教育。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有寬廣的胸懷,對學生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二,搞好第壹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對初三學生來說是壹門新學科,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老師第壹節化學課,避開書本,講壹些生活中流行的與化學相關的現象,比如“鬼火”現象、假酒案件、綠色食品等。,並用化學知識來解釋它們。讓學生覺得學化學很有用,化學的知識高深莫測,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多做幾個化學實驗,如“不可燃燒的手帕”、“生牛奶的空杯子”、“魔杖照明”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太“好玩”了,天天盼著上化學課,進壹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第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認識化學的窗口。生動的、不可預測的化學實驗可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認真做好每壹個演示實驗。有趣的觀察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及時引起學生對要觀察的關鍵現象的註意,進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講催化劑、氧氣、二氧化碳的概念以及酸、堿、鹽的性質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比如在講氧和氮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壹根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兩個氣瓶中,讓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得出鑒別方法。同時,在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會有愉快的心情。另外,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實驗,通過直觀有趣的實驗現象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還可以設計小實驗或魔術。比如說在講酸堿指標的時候,做壹個“雨葉開花”的實驗;說硝酸鹽的時候,來個“用龍寫字”的小魔術。這樣,課堂上學生註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對化學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第四,聯系實際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學生身邊有很多化學現象。當他們能用所學解釋這些現象時,往往會感到自豪和滿足。我很註意把教學內容和生產生活的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用途,從而加強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在教授碳酸鹽的時候,教學生用廚具去水垢,辨別真假(真假黃金,真假自來水等。)通過運用所學物質的性質,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水華、酸雨、溫室效應、啤酒冒泡等。)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揭開生活中的奧秘,從而產生巨大的快樂,並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

通過這次培訓,我知道新課程標準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它的推出給了教師教學創新的廣闊空間。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意識到每壹個音樂老師都要不斷調整心態,更新觀念,成為壹名工作在研究狀態的老師。

以下問題應該引起我的思考:

第壹,教學視角的轉變

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於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因此,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迫切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從多角度審視教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禮儀音樂、實用音樂、背景音樂等大量音樂現象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陪伴壹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從自身的音樂體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音樂現象,積極探索和思考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生動、具體、藝術的生活體驗。比如壹節音樂課,給學生看Flash,需要學生對裏面的音樂音效進行評估和修改。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所以這節課非常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學會關註身邊的壹切音樂現象。

第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1,從課內到課外

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踐經驗,學生可以在課外收集音樂資源並用於音樂教學,也可以將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外。例如,在壹年級第二單元“走進自然”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收集相關信息,在自然中尋找音樂的內容,並讓他們嘗試用自己的音樂詞匯表達生活中的音樂。

2.從本學科到跨學科。

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所以音樂教育壹定要有開闊的視野,保持開放的態度。比如中小學的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關,這就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的銜接成為可能。課外音樂活動和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已經成為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組成部分。比如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表達音樂;與藝術結合,讓音樂更生動;用中文和詩詞戲劇交流。

第三,教學重點的轉變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達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歌唱、表演能力和綜合藝術表現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情感,與他人交流、融洽感情,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享受美好的愉悅,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其實每壹堂課,每壹門音樂知識都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教師要做好啟發和引導工作,讓學生在每壹次音樂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

2.強調創造和探索精神。

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空間。因此,音樂是最具創造性的藝術之壹。河師大張瑞庭教授在《音樂作品欣賞與教學》課上提出:如果只把音樂創作融入其他音樂教學內容,是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的。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獨立的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加以強調,中學音樂教學才能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比如,為了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我們應該給他們欣賞譚盾的《水》和《敲銅屑》,讓他們思考為什麽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不是常規樂器的東西,卻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在註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註重音樂教育方法的創新。音樂教學更具創新和探索精神。

第四,教學評價的轉變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建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實現為評價出發點的綜合評價機制。”這和我們之前的“績效考核”有很大不同。新課程標準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習成績、教師教學效果、學校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以及對本課程建設和發展的綜合評價。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有重新審視音樂課程的標準和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的狀態下努力學習,不斷反思和進步,實現音樂教學盡可能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才能成為壹名優秀的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