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導遊詞1
中國大型洞穴群之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壹。位於甘肅省天水縣麥基鄉南部,是西秦嶺北支小隴山山前地區的壹座孤峰,相對高度為142米。峰頂呈圓錐形,紅色礫石地層略呈水平狀。因巖體形似農村麥堆而得名,是龍源上麥堆的丹霞地貌。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堯秦時期(約384年),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後興盛。西魏重修崖亭,北周建七佛亭,隋初建佛塔。在七佛亭腳下,雕刻了三尊高達15米的大型石佛,是麥基最大的雕像。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地區發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陷。洞穴群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五代時稱為東閣和西閣。
唐朝、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有重修。東崖上以聶□洞、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牛耳堂最為重要,規模較大。西崖***140號窟,最重要的三個窟中,萬佛殿最大,天堂窟次之,127號窟最小,都是在6世紀發掘的。石窟險峻,令人嘆為觀止,在20 ~ 80米的懸崖峭壁上淩空開鑿,層層疊疊,星羅棋布。有崖亭、崖洞、崖龕、山墻建築、回廊和不同類型的石窟、龕場,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重要依據。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而聞名,還有少數石像和紀念碑,反映了中國歷代雕塑的藝術特點。有194個石窟,7800尊造像。壁畫為1100平方米,僅占原壁畫的3/10。麥積山長期以來壹直是隴右的名山,歷代許多著名的學者和詩人都有題詩。石窟實際上是雕塑藝術博物館,為研究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53成立文物保管所。1955天水至麥積山直達公路建成。1973後加固改造,成為國家級旅遊景點。此外,還有壹個綜合性的大型植物園可供觀光。
甘肅導遊詞2
黃河鐵路橋又稱中山橋,是壹座橫跨黃河的鐵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建造這座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和德國人,負責建造的是天津人劉永奇。建橋需要三年時間,費用也很貴。它被譽為世界黃河第壹橋。我以自己的理解簡單介紹壹下蘭州黃河鐵路橋,希望遊客能對蘭州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橋的歷史蘭州黃河鐵路橋的宏偉令人驚嘆。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塞,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都經過這裏。黃河穿境而過,曾有壹首民謠,渡河如隔天,渡河如過鬼門關。從明洪武五年開始,宋公爵盛豐和衛國公爵鄧禹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浮橋,但很快就被拆除或毀壞。此後的500年間,用於建造浮橋的船只數量和用於固定的鐵柱、木柱數量都發生了變化,但鎮遠浮橋因其在守衛主津的重要地位而被譽為天下第壹橋。鎮遠浮橋不牢固,不安全。當遇到洪水和冰脊時,類似橋梁被毀和死亡的悲劇經常發生。而且黃河冬天封凍,浮橋必須拆掉,讓所有的車馬都通過冰面。在冬春之交冰不會消失的時候,經常有人和動物因為冰裂開掉進水裏而死亡。春天冰層融化後,要重新修建浮橋,花費很大。20世紀,清政府鼓勵西化,為黃河鐵路橋的修建提供了歷史機遇。於是他決定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天時、地利、人和,蘭州這座與世隔絕的西部城市,註定要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20世紀初的偉大壯舉。
大橋規格為中山鐵路橋,長234米,寬7.5米,6墩5孔,橋上飛架5道弧形鋼拱梁。我感嘆這座雄偉的大橋和人們的智慧與汗水。這座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民感到驕傲。這座橋的歷史價值這座橋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雄偉的外觀,還有歷史的倒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蘭州市建成了10多座外形美觀、結構新穎、技術先進、氣勢非凡的鐵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路橋不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壹通道。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對它贊嘆和欣賞,因為它像壹部史詩,鐫刻著蘭州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展示著蘭州人燦爛的藝術畫卷。蘭州鐵路橋的參觀人數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感受歷史的洗禮。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功能更有意義。蘭州黃河鐵路橋是我最喜歡的橋之壹。站在上面,我會立刻覺得仿佛穿越了時間的變遷,感受到了人們經濟生活的飛速發展。蘭州黃河鐵路橋簡介裏的內容很多,文字無法壹壹描述,只有妳自己去感受。
甘肅導遊詞3
親愛的朋友們:
妳們好,夥計們。現在我將帶妳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我將利用這段時間對莫高窟做壹個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比龍門石窟早120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其年代而聞名。建築的規模、壁畫的數量、雕像的數量和保存的完整性以其深刻的藝術價值而聞名於世,享譽海內外。壹年中遊客紛至沓來,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理論、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所沒有的,也是世界上任何壹個石窟寺所無法比擬的。是莫高窟的精華。如果把這45000平方米的壁畫壹個壹個連接起來,就有25公裏長。如果把這些壁畫放在路邊,可以形成壹條從市區到莫高窟的長長的畫廊。其規模宏大,題材廣泛,藝術精湛,被日本學者稱為“壹座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上的圖書館”;正如壹位學者看到莫高窟後感慨地說,“看到李荒石窟,就是看到了世界古代文明”。
高祥洞俗稱千佛洞。這裏的“千”不是指壹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指很多東西。因洞內多有佛教造像和壁畫,故俗稱“千佛洞”。莫高窟的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第423號窟的碑文中。關於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三種版本:壹是說高菲石窟因開鑿在沙漠高處而得名。古漢語中“漠”的“漠”字和“莫高窟”的“莫”字是通假字;其次,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和唐代的許多文獻記載,唐代沙洲的敦煌縣被稱為“沙漠之山”、“沙漠高麗”。根據這壹考證,鳴沙山在隋唐時期也被稱為沙漠山,因此石窟以附近的城鎮和村莊的名稱命名。第三是“莫高”的音在梵語中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語的音譯。
自漢魏以來,敦煌壹直是漢族和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交融。敦煌還是西部西域和東部中原的咽喉。自古以來,人們對佛教深信不疑,地方官員、貴族、善男信女、貧民百姓紛紛拿出銀幣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寺廟供養佛菩薩。商人、信使、僧侶等。往返於古絲綢之路的人,為了祈求自身的平安,升起了塔克拉瑪幹沙漠,或者帶著祝福,死後進入了天國。於是在鳴沙山的懸崖上,大大小小的洞穴和佛龕不斷湧現。
可以看到前面綠色的樓主是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座險峰。南北石窟總長1600余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穴大小不壹,上下錯落,峭壁密布。每個洞穴都有栩栩如生的雕像,優雅的飛翔,精美的壁畫和精美的瓷磚,形成了壹個整體。莫高窟建於公元366年,比秦朝早兩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現存石窟壁畫45000余平方米,造像24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主人30余米,最大的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和塑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流等。,從4世紀到14世紀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在中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發現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被譽為“人類文化瑰寶”、“影像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
甘肅導遊詞4
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它的名字幾經更改,曾被稱為“葉佳尼奧萊吉”、“寶覺寺”和“弘仁寺”。因寺內有著名的室內臥佛,人們稱之為“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自唐代安史之亂以來,壹直是回紇朝廷所在地——“牙帳”,歷史上稱為甘州回紇。北宋仁宗天盛六年,即公元1020_年,以今天銀川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攻占了甘州;八年後,河西走廊被完全占領。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壹系列漢化政策,包括修建寺廟、翻譯佛經等。李幹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達到頂峰,涼州護國寺和張掖大佛寺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是釋迦牟尼涅槃像。他安詳地睡在正殿中央高1.2米的祭壇上。佛像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長約4米,腳長5.2米。佛陀的壹個中指可以平躺在壹個人身上,八個人可以並排坐在耳朵上,可見雕像有多麽巨大。
據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後,信佛的西夏太後梁常到寺中朝拜居住,並在此設道場,設筵。還傳說蒙古別姬皇太後在大佛寺居住,生下了大元帝國的創始人忽必烈。別姬太後去世後,靈柩也停在了大佛寺。這些傳聞,不得而知,是真是假,至今還是個謎。
睡佛沈睡千年,永不醒來;
提問者總是問不朽者,從不問未知者。
這是大佛寺大門的副對聯。大佛寺裏有哪些讓人懷疑其真實性的秘密?或許是有太多值得追問的問題,不說別的,光是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忍不住被質疑。
4賓縣大佛寺
賓縣大佛寺石窟是古絲綢之路上壹顆耀眼的藝術明珠。位於陜西省賓縣城西10公裏處西蘭公路(312)旁。自初唐李世民貞觀年間開鑿修建以來,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的石窟被落基山脈環繞,在水鏡旁邊,以鉆巖為室,石雕成像。洞前堆了壹堆土,形成壹個平臺,說:“鏡臺。臺上築樓,雕梁畫棟,飛檐走角,氣勢磅礴,勢入雲霄。
全寺***130洞溶洞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壹個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446座神社,1980尊雕像。它由四部分組成,即大佛洞、千佛洞、大佛洞和丈八大佛洞。
最值得壹看的是大佛石窟。壹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端坐在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它很漂亮,上身赤裸,蓋著壹個發髻,有兩個耳垂和肩膀,眉毛和眼睛,鼻子很直,嘴巴很寬。仰望金面,慈祥中有威嚴,威嚴中有慈祥。虔誠與沈思,令人震撼的國重,透徹的內心。
這是陜西最大的佛像。在中國巨型石窟中也是走在前列的。但若精致完整,則居諸佛之首,別具風格。氣勢磅礴,坦蕩蕩,充滿偉人的博氣象。壹位專家在研究這尊大佛的論文中說,大佛的形狀與李世民相似。
站在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是觀音和大勢,與大佛合稱為西方三聖。兩個菩薩都是17.6米高,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塑。各持各法,圓臉,清麗淡雅,含蓄恬靜。他所穿的織錦流暢自如,其形與神無不顯示出天庭中的圓滿與美好。
位於天大大佛洞東側的千佛洞還有其他特色。這個洞穴有壹個中央圓柱結構。洞內主要塑像為彌勒佛,兩側立有弟子、菩薩、力士。(圖8)。此外,佛龕多為壹佛二菩薩像,或壹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圖9,10)。特別是許多菩薩石像,袒胸露腹,呈優美的大“S”形,似歌似舞,感人肺腑(圖11),參觀者將充分領略唐代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雕像多次被外國遊客戲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大佛洞位於大佛洞的西側。釋迦牟尼佛是主尊。石的壹個隨從威逼文殊菩薩騎在獅背上,獅頸系鈴,尾巴擺動,給人以咆哮奔騰之感。
目前,賓縣大佛石窟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每天絡繹不絕。每年農歷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壹天,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朝聖者從四面八方湧來,這是前所未有的。如今,隨著大佛寺旅遊區旅遊服務設施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大佛寺享受他們的神遊,從而為生活增添了美好而難忘的回味。
甘肅導遊詞5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裏的南湖鄉,為漢武帝開辟了河西。是“四縣兩關”的兩關之壹。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從西部走出敦煌的必經之路,是通往西部邊境的門戶。唐代詩人王曰:“渭城輕塵於雨城,客舍青柳色。勸君多做壹杯酒,人無理由出西陽關,使陽關名垂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四年(前107),曾設校尉管理軍務。從漢朝到唐朝,壹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由於歷史悠久,關城烽火臺的遺跡很少。據元和縣誌記載,位於壽昌縣西六十裏陽關。為了住在玉門關以南,就叫陽關。這個漢朝也在渭河以南,西部的鄯善、莎車有意思。後魏試圖置陽關縣於此,。《巴黎藏敦煌石室手稿(沙洲地理)(第5034頁)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邊是(壽昌)縣城以西十裏。現在它被摧毀了,基地被保留了下來。西至石城、玉田等南路。玉門關南,日期:“陽關”(註:古人以山南為太陽)。可見陽關關在唐朝就被破壞了,只留下了基址。古壽長城在敦煌市南湖鄉龔蓓村附近,陽關在壽長城以西6英裏處,也就是10英裏,說到大概的數字。據專家考證,陽關舊址就在今天南湖鎮西面向‘古玩灘’的流沙地帶。
敦煌西南75公裏,即可到達陽關舊址:“古玩灘”。1943項大先生在此考察時寫道:“今在南湖西北角,有壹地名古玩灘,被流沙嗆住,盤樓、陶片遺跡遍地,玉器、陶片、古錢等古器物,漢代至唐宋皆有,古玩灘遺跡北至南湖北之龍,揮之不去。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調查隊在古玩路14以西的沙渠背後發現大量築墻遺址。經過試掘和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達10000平方米,附近還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城墻。陽關舊址應該就在這裏。
古代有70公裏長城連接陽關和玉門關,每隔幾十裏就有烽火臺。陽關附近還有十幾座烽火臺。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沙灘北側的墩頂上,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火臺最大,地勢最高,保存較為完整。
陽關古炮臺為什麽要建在這個沙漠裏?考古學家發現,陽關占據著“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開”的險要地形。在古代,附近有豐富的水源。窩瓦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成為了壹個綠洲盆地,有著發達的燒溝文化。漢唐時期,軍士陽關以此水為生。西土溝通常上遊幹涸,下遊有泉水匯成溪流,向北流動,有時會發生山洪。洪峰過後,溝壑兩岸相繼崩塌,河床變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沈積在下遊。泥沙被西北風吹來帶去,形成沙脊,陽關古城逐漸被水和沙掩埋。
(玉門關歷史導遊、蘭州導遊、伏羲廟導遊、嘉峪關關城導遊)
去絲綢之路的遊客壹定要去敦煌,去敦煌壹定要去陽關。美麗的古跡不多。關鍵是悼念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繼續悼念歷史。陽關附近有壹個南湖,還有壹個葡萄廊,風格獨特,可以逛逛當地的民俗風情。
五篇介紹甘肅風景的導遊詞範文;
1.甘肅5個導遊詞集錦
2.甘肅旅遊景點導遊詞範文5篇。
3.甘肅介紹,導遊詞5篇範文。
4.最新五篇甘肅風景名勝範文。
5.選出甘肅著名景點的5個導遊詞。
6.甘肅旅遊景點導遊詞5篇範文。
7.甘肅導遊詞範文精選
8.甘肅祁連山導遊詞隨筆5篇
9.介紹甘肅鳴沙山導遊詞5篇。
10.甘肅導遊詞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