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如何輔導小學生作文

如何輔導小學生作文

我們知道,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綜合必備的語言能力,是壹個人語言素養的重要標誌。古人對科舉“壹品終身”的片面性有其原因,但也有壹定的道理。小學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的書面表達能力。如何打好這方面的基礎,會影響學生的壹生。

壹,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觀

1,進壹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小學生作文的本質是練字,是鍛煉,不是創作。根據課標,低年級寫句子和單詞,高年級做習題。構圖壹點都不神秘。只要會說會寫,就能寫文章。高玉寶、高爾基等人沒受多少教育就寫出了名著,就是證明。“寫就是用筆寫”,“我寫嘴,我寫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壹個裝飾品或擺設,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已經像衣食住行壹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可以豐富和充實生活。如果明確了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就不會過分苛求和急於求成,也不會讓所有學生的作業與“優秀作文”相提並論。

2.註意激發對作業的興趣,變“我要寫”為“我要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就天賦而言,每個孩子都是“詩人”。只要他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讓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音樂。從低年級開始寫句子,寫單詞,就要激發興趣,讓每個學生在練習寫作的時候都有壹種渴望,壹種沖動,壹種渴望的心態。這樣,寫單詞和練習就成了壹種樂趣,而不是負擔。各個年齡段的老師都應該重視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並盡力長期保持下去。這是老師經常要做的工作。

3.很顯然,求真和誠實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是指練習要“真誠”,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空話、成人話;誠實,就是“老老實實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實事求是。只有“內誠於中”,才能“外形於中”。如果妳是真誠的,妳就可以說真話,說實話。這不僅是作文的問題,也是做人的問題。通過作文教學,既要教作文,又要教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對於小學生來說,要想做到真實真誠,就必須有作文內容。作文的源頭是活水,是充實生動的生活。“問渠何處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不胡編亂造,不搞“五子考”——推車、抱孩子、導盲、取票、動不動就讓座,妳得活下去,投入到現實生活中,開辟生活的源泉,用心生活,善於觀察,勤於思考,不斷發現——世界上不缺美好的東西,缺的是善於發現的眼睛。

4.寫作是壹種技能,技能的形成要靠訓練。寫作是壹種技能,不是知識,空談文章是沒有用的。壹定要努力,少束縛,讓學生自由寫作,用自己的語言和想法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僅僅靠壹學期幾次寫作把寫作實踐滲透到閱讀教學、各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形成很強的寫作能力的。寫作還是壹種習慣,習慣的養成靠經驗。壹旦養成了各種良好的寫作習慣,就壹定有很強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把習慣培養作為作文教學的壹項重要任務,貫穿於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各年級教師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註重以下習慣的培養:勤於觀察和體驗的習慣,積累生活素材和語言素材的習慣,動筆前想清楚的習慣,勤於閱讀和樂於寫作的習慣,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規範工整寫作的習慣。

5.樹立“寫作以閱讀為基礎”的思想。寫作能力的根源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書要努力,作文要放松。”第壹,“怎麽寫”大多是從讀書中學來的。有了這個課文的例子,學生們可以舉壹反三,不僅不斷地掌握閱讀的技巧,而且不斷地獲得寫作的技巧。寫在文字上往往捉襟見肘,讀書可以促進寫作,從而開闊眼界。二是說“厚積薄發。”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邊讀邊理解邊寫,邊讀邊寫,體現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還要加強課外閱讀,讀好書,讀全書,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增加文化和語言的積累。“讀書如萬卷,寫字如有神。”勤讀、泛讀,壹定會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體現快樂作文、大膽作文、生活作文、個性化作文的理念。

二、作文訓練從寫句子、寫單詞到寫片段再到寫壹篇作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低年級主要練習寫句子和單詞。包括:用學過的單詞寫句子;觀察簡單的事物或圖片後寫幾句;用句子(或簡單的圖片)來表達妳的所見所聞,妳的感受或祝福(例如自制賀卡);能寫便條(例如信息)和記簡單的日記。大三學生最重要的是對寫作感興趣,願意通過寫作來表達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小學生什麽時候開始寫句子和單詞了?要根據教材的安排和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有這個願望,就要積極引導(實驗區有的壹年級學生入學壹個多月就開始寫了;從二年級開始寫日記)。

中年級側重於引導學生以非正式的方式寫下自己的經歷、感受和想象。除了壹般意義上的寫片段練習外,還要註意素描、童話、書信的練習。速寫是寫事實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養觀察事物和用文字描述事物的能力。初、中學生天真,想象力豐富。他們喜歡讀童話,也對編童話和講童話感興趣。在培養想象寫作能力方面,大三學生可以練習編童話、講童話,中學生可以進壹步練習寫童話。在應用文寫作中,中學生應該學會寫信,並鼓勵學生通過信件交朋友,通過信件與他人交流。

要求高年級學生寫簡單的事實和想象的作文以及常見的實用文章。在“綜合學習”的目標中,還要求他們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第三,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要結合起來培養。

作業首先要有內容,很多內容來源於生活,需要通過觀察去發現;有了內容,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對材料進行精心的整理和組織,必須想清楚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哪些寫詳細,哪些寫簡要,哪裏說實話,哪裏畫龍點睛;心裏有了“分數”,想要最終寫出壹篇好作文,就要看語言表達的努力了。所以平時作文教學不能忽視觀察、思考、表達,要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正如葉老所說,“在現實生活中,養成精準觀察、細心理解的習慣,是壹種準備。”“養成推理判斷的習慣也是壹種努力。”"另壹種努力是培養正確的語言習慣."葉老在這裏強調,要想寫好壹篇文章,壹定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縝密的思維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先說培養觀察能力。誰的觀察能力強,善於發現,誰就有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葉老強調觀察對於寫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說,“初學者,尤其是要下功夫的人,壹定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第壹,要培養細心觀察的能力。小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不強,要精心培養。第二,要培養按壹定順序觀察的能力。第三,要培養把握特征和觀察事物的能力。第四,要培養熱愛生活,用心去做,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時刻保持對身邊事物的新鮮感:妳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別人知道壹個大概的想法,他們仔細觀察;每次妳觀察同樣的事情,妳都會有新的發現。寫觀察日記(定點觀察、移步觀察、連續觀察)是提高觀察能力的好方法。壹個小學生學了課文《小壁虎借尾巴》,就抓了壹只壁虎放在密閉的容器裏,每天觀察。幾天後,他發現壁虎在吃自己的尾巴。這位同學根據觀察中的發現寫了觀察日記。

除此之外,培養思維能力。葉老說:寫作無非是思考。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可見立意對於作文的重要性。想,想什麽?不外乎思考為什麽要寫(文章主旨);寫什麽不寫什麽(文章內容);先寫哪個,後寫哪個(敘述順序);怎麽寫(語言和表達)。思維的過程就是與思想、語言、文字壹起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用心寫作”。理解了,往往就能壹氣呵成地記下來。訓練小學生“思考”,可以引導他們擬定提綱,幫助他們更清晰、全面、系統地思考。

最後,培養表達能力。這裏主要指語言的表現力。這取決於兩方面的積累:壹是語言材料的積累,二是語言範式的積累。壹定要多讀多背,也要在課內外的閱讀中給學生“啟蒙”。厚積薄發。多讀多背多練,學生用文字表達內容的能力壹定會越來越強。

四、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作文評價重在動機。

先說作文指導。以前作文題目出了以後,強調的是寫法,然後讓學生扣題目,按規律來,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文指導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每個人都有東西可寫,躍躍欲試,那就是極大的成功。至於寫作方法,不適合灌輸,邊做邊指導更有效。

在作文指導課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興趣,開拓思路。贊科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昂、不斷要求向上、想表達自己獨特想法的氛圍中,那些豐富兒童作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字才能產生。”最好的打開思路的方法就是老師引導學生自由的漫談這個練習可以寫什麽,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特別想寫的東西。

接下來要進壹步引導學生圍繞這個練習的內容去思考寫什麽。最好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比如很多同學都有“自我介紹”之類的書面練習。能否引導學生從另壹個角度思考自己在學校和在家裏的不同表現,寫出具有雙重人格的“兩個壹”,觸及他們的內心世界,寫出壹個真實的我,督促他們在學校做好學生,在家裏做好孩子?再比如,中國小學生寫《我爸我媽》這樣的作文時,往往會想壹想就寫,撓頭閉門造車。能否借鑒國外,讓學生采訪與父母關系密切的人:他們的父母、親戚、同事,拿到第壹手材料再寫練習題?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更具體,更真實。

寫作指導,壹定要從內容入手,先解決寫什麽的問題,打開思路,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想寫的,想寫的東西。第壹,談寫作或者用範文、例題開道,容易束縛學生。壹開始要讓學生“自由”,讓他們覺得要寫的內容很多,老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最感興趣、最有用、最熟悉的內容來寫。就像壹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自己走路壹樣,“雖然他小心翼翼地支撐著,但他從不會忘記放手。”至於怎麽寫的問題,滲透在打開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的過程中,在寫作和交換草稿的過程中進行引導,無非是練習的目的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體,順序是否清晰,用詞和表達是否恰當,是否表達了真實的感受。

如何輔導孩子作文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語言,孩子有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大人看不到的,是豐富多彩的。所以,雖然對小學生作文的評價可能因人而異,但不要忘了,我們面對的是壹群沒有煩惱,沒有顧慮,只能低頭的孩子。評價小學生作文,要從孩子的角度看他寫的文章是否“真實”。所謂“真”,就是說真話,講故事,表達真情。

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每壹件小事和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1,講真,“壹句真話”。

壹個孩子有他自己的語言,他不會站在大人的角度去選擇和回避。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會毫不掩飾地寫在紙上:“我手裏有根刺,疼得直哭。”“我最喜歡土豆。”從這些,妳可以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如果妳硬要他寫自己有多強,硬要他把“土豆”改成“土豆”,妳不覺得是對純真的扼殺嗎?所以,雖然文中語言不美,雖然文中沒有修辭方法,但只要真實,就是好文章。鼓勵學生寫故事,也是在教育學生做老實人。

2、照片,“句句真誠。”

和學生聊起作文,他們都說“真的沒什麽好寫的。”是的,我沒有在路上撿到錢包,我沒有遇到溺水的孩子,我沒有趕上爺爺的大車,我沒有遇到過馬路的盲人...沒有遇到壹件“有意義”的事,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麽。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麽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壹首歌裏唱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理。只有寫發生在身邊的普通事,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不僅要寫好,還可以寫壹些不好的現象。只要妳不是用心在搗亂,不是想毀了誰,妳生活中的那些小片段:同學之間的友情,矛盾,課間的遊戲,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都可以寫進作文裏。因為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個人感受,所以會有話要說,有話要寫。雖然文章充滿了天真和稚氣,但我們認識到,我們看到了壹種閃光的童心。壹群小學生逼著他們寫“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文章,不就是對大自然的掠奪嗎?

3、表達真情實感,“我手寫我的心。”

小學生的思想簡單,幼稚,甚至無知。他們經常異想天開,並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常常因為被老師表揚而興高采烈,也會因為被誤解而哭泣。這些反映的都是學生的“情懷”,淡淡的,純粹的。這種感情在字裏行間自然流淌,是學生的真實感受。妳不是硬說他們“愛得要死,恨得咬牙切齒”嗎?

如果以這三個“真實”作為評價小學生作文的原則,那麽學生就再也不會擔心“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再也不會看“題目”了。這既解決了學生“寫什麽”的問題,又拉近了學生與作文的距離,讓他們清晰地感受到作文就在身邊,作文並不“高深莫測”,從而激發了他們對作文的渴望,趕走了這個“心病”,趕走了這個不該是魔鬼的“魔鬼”,為語文學習掃清了道路。

作文是學生自覺活動的產物,是主體。無論是對現實生活的事實性敘述,還是抒情性的探討,從根本上說,都只能來自於生活的外在和內在刺激,從而激發傾訴的欲望、寫作的動力和創作表達的熱情,獲得持久的動力。然而,強烈的興趣是作文的良性和強大的刺激和動力來源。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冷淡趨勢。很多人認為是壹種“辛苦”,是因為討厭、害怕作文,產生了壹種談“文”的壓抑心理。只有少數人對寫作有濃厚的興趣,並把它視為快樂。

我對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30%的學生對寫作“非常反感”,這些學生主觀上放棄了寫作練習,敷衍了事,產生了消極情緒;25%對作文“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練習的主動性;其中25%的人對作文“有點興趣”。這些學生大多熱愛課後閱讀,除了完成課堂作文,還在課後練習寫作。“對作文感興趣”的同學占20%。這些學生喜歡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經常練習寫作,作文多次獲獎。這種鮮明的對比表明,興趣是寫作熱情的內在源泉。只要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就會對寫作產生好感和熱愛,關註各種事物,積極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勤奮地吸收範文的精華,並運用到自己的練習中,從而逐步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為了積極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們必須首先探究當前寫作興趣缺乏的原因,從而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小學生獲取作文素材的感性過程不完善。

事物如何通過感知——信息進入人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的作文素材?先做個實驗分析。讓學生帶上各種小動物玩具和玩偶,在校園草坪上進行壹次觀察、想象和作文訓練。在這次訓練中,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帶來的娃娃和小動物玩具,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編造童話故事。如果學生觀察後用文字表達,會出現過於直白、不清晰、形式單壹的理解。事物如何通過感知——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的作文素材,進入美好的童話?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壹般來說,這個過程需要經歷三個步驟。

第壹步:“攝入”。

事物的外在屬性具有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直觀特征。人們通過感官直接快速地接受它。大量信息刺激人的感官,感官將其轉化為生物電脈沖,通過神經傳導輸入中樞,最終投射到大腦皮層。

這第壹步可以從幾個學生的發言中推斷出來。例如,壹個觀察玩具熊的男學生首先得到了“棕色頭發和胖乎乎的。”頭大,耳朵大,眼睛滴溜溜的,四肢粗壯等等。壹個編童話的女學生,第壹次註意到玩具熊的表情,小狗的黃色動態,貴賓犬的美麗外表。

獲取作文素材的心理過程第二步是“套印”。

事物的各種信息通過各種感官進入大腦後,必然會喚起已被感知的類似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排列組合而產生的直接圖像,與過去經驗中的表象疊加,形成新的完整的表象。比如剛才說的玩具熊,渾身棕色的毛、大大的頭、耳朵、粗壯的四肢、正面、背面、側面等信息,通過視覺感官進入男同學的大腦,被大腦排序、組合、套印成壹個完整的玩具動物形象。

這是什麽小動物?它有什麽樣的性格和技能?因此,大腦將這個感知圖像與它感知到的類似經歷進行比較,從而識別出這是壹只熊。然後是過去在不同地方見過的熊在大腦裏留下的各種表象——動物園裏的熊,圖片裏的熊,童話裏的熊等等。和這個玩具熊的圖像疊加在壹起。這個時候,這個玩具熊在他腦海中的再現並不完全像壹個客觀的東西,只是以不變的姿勢和方式坐在那裏,而是在變化,從前到後,時而拉樹,時而推車,壹個全新的、完整的、生動的想象中的形象。

客觀事物通過感知成為構圖素材的第三步是“篩選”。

哪些資料應該作為作文素材?她深思熟慮,比較和選擇。圍繞著表情中心,她重點表現了大熊圓圓的快樂表情,小狗黃煌的動感表現,小狗飛飛、卷毛狗金金、小黑熊貝貝安靜快樂的表情,編了壹個有趣的童話。

這就需要作者善於篩選。我剛才說的是篩選中的壹種情況。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作者主動進行篩選。

作為客觀事物,通過感知——篩選,成為構圖材料的第三步,還有壹種情況是自然存在的。

心理學實驗證明,在感官脫離具體事物的那壹刻,這個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立刻開始淡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性和顯著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形象不可避免地被遺忘所淘汰和遮蔽,但同時又被新的形象所反射和染色,從而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弱化、淡化、消失,而另壹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強化、濃縮、突出,並長期儲存在記憶系統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

也就是說,感知和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素材的第壹步,還會直接影響記憶的效果,真的很重要。

二是目標過高,學生受挫。

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兩者是同步發展、漸進整體。目前,仍有許多教師不清楚作文教學的目的。他們往往跟隨考試的指揮棒,強調“短期利益”。作文教學超綱、捉襟見肘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學校三年級要求命題作文,高年級要求“全方面”。在作文教學指導中,存在著對學生作業評價的盲目性、偏高性、艱巨性和過分苛求性等現象,使學生感到寫作“高不可攀”,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應有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作文的心情會被挫傷,變得消極、厭煩,對作文失去興趣。

第三,封閉教學,作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

在作文教學中,很多老師模仿舊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多以命題作文指導為主,重形式輕內容,習慣於老師和學生的寫法,導致學生“舉壹反三”的不足。這樣壹種不以學生生活為出發點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於“閉門造車”。這樣的學生被命令寫作,思想被束縛,人格被限制。學生圍繞著精選的優秀作文和老師的指揮棒,跟風而行,服從命令。無論是選材的思路,編排的結構,還是語言的特點,他們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線。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沒有生活的味道,沒有孩子的興趣,導致學生思維模式僵化,思維定勢機械。當然對寫作沒有興趣。作文教學要以人為本,開放作文形式,采取在規定範圍內自主命題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第四,沒有及時的鼓勵,學生失去信心。

學生學習寫作很辛苦,但壹旦感興趣,就會“樂在其中”,快樂地學習,從而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找到作文的金鑰匙。如果老師批評學生的作業,或者用命令禁止或不屑挖苦的方式,讓學生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欲望,很多負面體驗就會發展成對作文的反感,自己掌握的壹些技巧也會自行消退。特別是壹些水平不好的同學,對作文本身感到害怕。如果老師不給他們信心,那就更不好了,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感。

第五,批改中缺乏反饋和交流,不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學生每寫壹篇作文交給老師,似乎就完成了任務。不管好不好,他們都不會再修改了。大部分老師只是在上交的作文上打個分數,寫幾條評語寄回給學生,就算作文教學結束了。當學生面對作文的單壹讀者——老師時,得到的反饋不僅僅是壹個分數和壹些模棱兩可的評語,當然無法激起他們對作文的興趣,也不可能在每壹次作文教學中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以上原因,我們應該在作文教學中采取壹些相應的措施,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

(壹)讓學生在真實需要中寫作。

需要是主體的壹種情感和心理需要,是尋求心理平衡或表現某種情緒的欲望。根據心理學,需要是動機的基礎。當客觀的東西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時,這種伴隨著壓力的需要就會促使人們行動起來,成為壹種有效的動機。因此,作文教學要努力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確實是學習、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而穩定的寫作動機。這種宗旨教育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要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這樣才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才能積極寫作。

(二)目標適合調動積極情緒。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積極情緒可以視為壹種良好的行為,促進學生朝著成功的方向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要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增強寫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寫作情緒處於最佳狀態。要註意學生重分數的心理。給學生評分時,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寫作水平,評分標準要因人而異。對於寫作基礎好的同學,要督促他們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對於寫作基礎差的同學,要降低要求,前後對比,以此來調動差生寫好每壹篇作文的心情。盡量給學生創造輕松的寫作氛圍,逐步消除學生的作文壓力。

(3)拓寬渠道,從源頭上吸引活水。

寫作的興趣來源於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東西多,見識廣,心胸寬廣,感受就會深刻,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發現兩方面都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生活、認識事物。關註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學生撰寫提案、廣播稿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味寫作的樂趣。班裏定期召開信息交流會,讓學生交流對每個人收集的資料的感受,以擴大活動的效果,讓每個個體都得到全部的信息,讓他們覺得自己“處處有講究”,寫出了生活氣息濃厚的習題。

(D)創造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可以激發人的奮鬥精神,成功是利益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力為學生的作文創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並以令人滿意的結果加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要充分挖掘和捕捉每壹篇作文的成功點和亮點,及時肯定。學生的作文不能完美,但也不能壹無是處。“數十個不如中個長獎”。老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壹點點的成功會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興奮,喚起他們的喜悅。這樣才能調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學生在作文訓練中不能時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生焦慮和自卑,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

(五)雙邊糾錯,增加反饋交流。

學生作文完成後,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交流修改,以增加他們對作文的興趣。作文本收上來後,或者老師大概會先改正,指出壹些明顯的不足,然後讓學生認真改正,考慮用詞用詞是否恰當。或者學生先互相指正,然後老師檢查打分,雙向交流。教師將對交流中的問題進行單獨和集體評論。這樣做對全班都有很大好處。每個人都要經歷壹個復雜細致的思維過程,比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準確,語言是否生動形象,推理是否邏輯嚴密等等。,而且他們還得動腦子分析推理,然後做出判斷,壹條壹條修改。而且,寫得不好的學生,可能會學到方法,受到啟發而改寫得好的作文;寫得好的同學也會從作文差的同學身上吸取教訓。每壹次改變對方,都無異於壹次觀察和交流。對於壹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學校、班級、黑板報、校刊上發表,擴大作文的讀者群,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增強學生寫作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