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的壹生
文革結束後,第壹個來訪的美國經濟學家代表團由計量經濟學的創始人克萊因於1979年率領。想不到,吳因為參加這次招待會與克萊因和計量經濟學建立了如此深遠的聯系和緣分。值得註意的是,克萊恩壹行甚至比來自東歐國家的布魯斯和太田植更早來到中國。克萊恩是壹個偉大的演員。中美壹正常化,他就以經濟學家的身份搭建了東西方的橋梁,其意義遠遠超過了他主持的世界經濟模型鏈接項目。1980對於克萊恩和吳來說,是不平凡的壹年。克萊因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這個輝煌的夏天,他再次來到北京,舉辦了計量經濟學暑期研習班,為中國培養了第壹批計量經濟學人才。吳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第壹位訪問學者,被馬洪派遣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萊因教授門下學習。無疑,吳是幸運的。但是,這不是孤立的運氣,而是壹系列的運氣,凝聚了幾位前輩的心血。1949之後,中國經濟學家主要闡述經典和政策,只有定性分析,沒有定量分析。事實上,有些人不僅想進行定量研究,而且有計劃和行動。東北財經大學統計系65438-0955畢業的吳,既有紅色背景,又有特殊才能。他被孫選中,成為最早的經濟數學方法研究者之壹。1958 65438+2月孫在布拉格參加“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研究所學術合作會議”後於1959 1-2月訪問蘇聯。看到蘇聯同行在搞經濟數學化,孫也打算引進,於是派吳和田光去蘇聯學習。為此,吳首先被送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數學兩年。1965中共宣傳部科學部主任於光遠請數學家華討論建立經濟學家與數學家聯盟時,吳也在場。風起雲湧的“文革”後,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給吳布置了壹個任務,就是召開“開展數量經濟研究,成立中國數量經濟研究會”的座談會。會後,於光遠做了決定,確定了“數量經濟學”的學科名稱。據說這個詞在50年代的美國也用過。1980年除夕,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吳等五位訪問學者抵達美國。1980 10得知我工作的經濟研究所所長帶了壹個中國的經濟學家代表團來美國,吳趕到威斯康星大學參加他們與諾獎經濟學獎得主Lewis等經濟學家的交流。1981年3月,各國經濟學家代表在紐約聯合國召開了壹次鏈接預測大會。當他於1982年回到中國時,吳已經50歲了。他受命籌建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與董福珍共同主持“六五國力預測”、“宏觀經濟模型及其應用研究”等重大項目,出版了《投入產出法在中國的應用》(1984)、《中國宏觀經濟模型研究》(1986)、《計量經濟學方法在中國的應用》。1982國家計委成立經濟預測中心。五年後,國家信息中心成立。吳壹直擔任中心首席經濟師兼副主任。1985年,國務院領導批準中國參與克萊因世界經濟預測模型體系。吳、樊慕蓉、鄭紹廉等領導有關單位對LINK項目中使用的中國模式進行了研究。壹年後,中國宏觀經濟模式終於正式與世界經濟模式體系掛鉤。如果說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融合是在公元21世紀才完成的,那麽模擬的融合則始於公元1980年代。LINK打造平臺:連接中國與世界。1992,被聘為國家信息中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