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華種植基地
以我市南召縣為主體,輻射帶動其他地區開展蘭花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力爭2003年和2005年分別達到70萬公斤和85萬公斤,由現在的9萬畝和11萬畝,年產值由現在的840萬元分別達到14萬元和17萬元。計劃在南召縣小店、雲陽、皇後建立654.38+0.5萬畝廣玉蘭高標準種植示範園,爭取納入國家中藥材開發重點基地。以國家實施中藥現代科技產業工程為契機,以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為技術支撐,組織開展了國家項目“廣玉蘭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與示範”的應用研究,重點開展了廣玉蘭良種繁育技術、廣玉蘭標準化栽培技術、廣玉蘭外部特征和內部成分分析、廣玉蘭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技術研究和進壹步優化。
山茱萸種植基地
西峽現有山茱萸面積22萬畝,主要分布在太平鎮、二郎坪鎮、雙龍鎮、軍馬河鎮、米坪鎮、石碣河鎮、桑平鎮、陳陽坪鎮、寨根鎮等9個山區鎮。年產量保持在1600噸左右。歷史上,西峽出產的山茱萸以皮大、色紅、肉厚、正宗、有效成分含量高而聞名海內外。1999和2001兩次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山茱萸也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其原產地保護品種。西峽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名特優經濟林——山茱萸之鄉。今年,西峽縣山茱萸GAP基地建設通過了國家醫藥產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現場驗收。目前山茱萸正處於采收加工階段,藥農和商人持觀望態度。市場穩定,但購銷不暢,每公斤收購價在35元左右。西峽縣正在申請無公害山茱萸產地認證。
桔梗種植基地
以桐柏縣為主體,建立桔梗高產高效示範基地。力爭2003年和2005年優質桔梗基地面積分別達到3萬畝和5萬畝,產量由現在的654.38+03萬公斤分別達到780萬公斤和654.38+03萬公斤,年產量由現在的654.38+03萬元分別達到7800萬元和654.38+。以桐柏縣月河鎮、大河鎮、朱莊鄉、城郊鄉、石平鎮、古賢鎮為中心區域,相對集中建設5萬畝桔梗生產基地,其中每個鄉鎮按照GAP標準建設3000畝以上標準化示範基地,重點鄉鎮每個村建設300畝高效示範區,促進桔梗種植快速發展。2005年,力爭將桔梗基地列入國家中藥材開發重點基地。加強科研開發,組織開展國家項目子項目“桔梗桐柏和桔梗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與示範”的研發,爭取國家科技發展資金支持,圍繞桔梗高標準示範基地建設,開展桔梗桐柏種植資源保護、凈化復壯和桔梗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
梔子種植基地
以唐河為主體,建立我市梔子種植基地。到2003年和2005年,全市優質梔子基地面積由目前的654.38+0.8萬畝分別達到4.2萬畝和6萬畝,產量由目前的90萬公斤分別達到380萬公斤和600萬公斤,年產值由目前的900萬元分別達到3800萬元和6000萬元。以馬振甫、齊壹等唐河山區城鎮為中心區域,全面開展梔子品種選育研究,推廣優良品種,普及科學栽培技術;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合作,開展梔子黃色素提取技術的研發,計劃於2003年在基地建設年產9噸的色素提取生產線,開發生產梔子飲料和保健品。
麥冬種植基地
麥冬,別名村東、麥冬、麥冬,屬百合科麥冬屬。是壹種肉質根的名貴中藥。是養陰生津的重要藥材,幹燥,缺乏上品。自東漢以來,壹直是歷代醫學的肘後之物。麥冬在古代是野生的,現在主要是家養的。栽培的產品原產於浙江慈溪和四川綿陽。
鄧州市位於南陽盆地西南部,屬亞熱帶北緣季風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229天,日照2007.2小時。全市耕地240萬畝,湍河、趙賀河、延陵河、刁河等河流穿境而過,形成大面積沖積平原,沿河沙質壤土特別適合麥冬生長。所以鄧州市從1963引進麥冬。麥冬產量高,肥嫩,色澤黃白,氣味芳香,藥用成分含量高,療效確切。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裏已成為中國的主產區之壹,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在全國藥材市場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鄧麥東。2002年,南陽確定鄧州市為麥冬生產基地縣。
鄧州麥冬的生產自1964年引種以來,經歷了兩個階段。1981年前是初試階段,只是壹般種植。在1979之前,麥冬的市場價格是合理的。4.2元和全縣麥冬種植面積也從3畝快速發展到3800畝,畝產從100斤提高到200斤左右。1979後,因為全國麥冬市場飽和,單價降到每公斤2元左右,全縣種植面積減少到200多畝。第二階段是l981年以後。從1981開始,麥冬的市場又開始供不應求了。單價飆升至1985每公斤10元左右,當年種植面積飆升至10390畝。結果市場上又是衣食無憂,單價暴跌到每公斤1986的65438+。近年來,由於市委、市政府對當地名優藥材生產的大力支持,加上2003年麥冬價格飆升至每公斤24-26元,全市麥冬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左右,平均畝產350公斤,豐產400公斤。
杜仲種植基地
建立杜仲標準化種植基地。以鎮平、內鄉為主體。計劃到2003年和2005年,實現優質杜仲面積。全市基地由目前的5萬畝分別達到20萬畝和30萬畝,產量由目前的25萬公斤分別達到654.38+0萬公斤和200萬公斤,年產值由目前的500萬元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4000萬元。以鎮坪寺山、高俅、二龍等鄉鎮為重點,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杜仲生產,建立高效示範園區,開展杜仲種植技術研究和技術人員培訓,推進“華中l-5”等杜仲新品種區域化、標準化種植,提高杜仲品質和產量,實現規模效益。
半夏種植基地
以唐河縣為主體,建立半夏生產基地。計劃到2003年和2005年,全市優質半夏基地面積由目前的500畝分別達到3000畝和5000畝,產量由目前的5萬公斤分別達到30萬公斤和50萬公斤,年產值由目前的75萬元分別達到600萬元和10萬元。以唐河源潭鄉馬溝村為重點,加強半夏的繁育、提純、復壯和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進壹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單位面積產量。
天麻種植基地
西峽縣有天麻800萬孔,主要分布在西平鎮、崇陽、定河、五裏橋、雙龍、二郎坪、太平、軍馬河、米坪、石碣河、桑平、陳陽、寨根等13個鄉鎮。年產量保持在12萬公斤左右。西峽產天麻經農業部長春參茸檢測中心檢測,天麻素含量超出法定質量標準5倍以上。目前,西峽縣正在申請無公害天麻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西峽縣天麻的市場價格在每公斤40元左右。
黃江種植基地
目前內鄉縣盾葉薯蕷種植面積1.2萬畝,分布在15個鎮(城關鎮除外)和280個行政村,均為壹年生。2003年平均畝產1,210公斤/畝,總產量7.26萬噸。
內鄉90%以上的盾葉薯蕷都是高含量、高熔點、高產的優質品種。土壤肥力好、中、差分別為每畝80萬株、70萬株和-60萬株;壟作、棚架和配方施肥很少與其他作物間作。
目前全年姜黃價格0.8-1.0元/斤,交易量很少。主要原因是皂素價格下跌導致市場飽和,外界種植的盾葉薯蕷需求銳減。老百姓不願意賣,觀望等待價格上漲。
為加強內鄉縣黃姜生產基地建設,控制規模,優化布局,穩步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黃姜皂素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以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升級為根本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和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強化全程服務,全力推進黃姜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下壹步內鄉縣將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將壹年生黃姜改為二年生商品姜。
2.把提高盾葉薯蕷皂素含量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推廣專用配方肥、葉面微肥、棚架等高含量種植技術,全力提高皂素含量和商品姜競爭力。
3.逐步篩選建立特色種植區:通過監測對比,選擇皂素含量高的優勢種植區進行重點扶持,其他區域限制種植。
4、擴大投資,培育龍頭企業,努力拉長產業鏈,同時拓寬銷售渠道,建立網絡,抵禦市場風險。
5.逐步建立盾葉薯蕷GAP生產基地,提高產業質量和管理水平,營造產業競爭環境。
丹參種植基地
方城縣位於南陽盆地東北角,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上。是南北氣團進出南陽盆地的走廊,俗稱“壹口五界”。全縣總人口654.38+0萬,總面積2542平方公裏,丘陵、丘陵、平地各占三分之壹,耕地面積654.38+0.5萬畝。中國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221,日照2147.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宜,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種類繁多的中藥材。據調查,全縣有中藥材380多種,被譽為天然藥庫。於丹參因其品質優良,療效顯著,成為這座天然藥庫中的壹朵奇葩。經農業部參茸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余丹參完全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的標準,丹參酮IIA含量在0.60%以上,比藥典規定高出壹倍。1991獲得張仲景杯國際博覽會“銀獎”;2001,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2003年9月通過河南省無公害中藥材生產基地認證;2003年9月,通過了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認證。《無公害仿野生於丹道地中藥材栽培技術研究》獲南陽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壹等獎。
據史料記載,方城丹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方城古稱禹州,故名於丹參。早在漢代就被醫聖張仲景譽為“丹參之首”。據名醫記載,丹參誕生於桐柏山谷,是淮河發源之山。方城,位於桐柏山和伏牛山的交界處,是淮河支流的發源地。早在明清時期,俞丹參就遠銷廣州、上海、武漢及東南亞各國,民間流傳著“丹參公,督俞;質量好,療效好;上海和武漢姚莊;走水路,待在海洋裏。
方城縣為把豫丹參事業做大做強,於2001把豫丹參作為富民強縣的後續支柱產業。決定封山育林12畝,保護野生資源,嚴格按照中藥材GAP標準和《丹參野生仿植技術規範》建立500畝種苗基地,種植丹參3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使丹參產業走上科學化、規範化、規模化道路
在產業發展之初,方城縣就把玉丹參深加工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華豐中藥材有限公司,開發了高、中、低檔玉丹參保健茶、生命抗氧化劑等系列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