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是心理咨詢的伴隨現象。
阻抗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把阻抗定義為患者在自由聯想過程中對那些焦慮的記憶和認知的抑制。所以阻抗的意義是傳統精神分析中所有精神防禦機制的總和。羅傑斯將阻抗視為個體對自我暴露和情緒體驗的抵抗,其目的不是威脅個體的自知和自尊。有行為心理學學者把阻抗理解為個體對其行為矯正的不服從;或者是因為個人對心理咨詢有疑慮;或者是由於缺乏個體行為改變的環境條件。所有這些理論都表明,阻抗對心理咨詢過程有著深刻的影響。只有主動了解和控制,人們才能達到預期的咨詢效果。反之,如果忽視阻抗現象或處理不當,就會阻礙咨詢的進度和效果。
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有煩惱前來求助的正常人和因精神疾病前來治療的來訪者,雖然壹開始都是主動前來求助,口頭上希望心理咨詢師幫助其分析煩惱的原因,解除煩惱,消除痛苦的癥狀,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往往以各種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否定心理咨詢師的分析,抵制心理咨詢師的治療。這種現象被稱為“阻抗”。
影響心理咨詢順利進行的因素很多,包括心理咨詢師。當幫助者表示不願意接受某些建議或方法時,不能視為阻抗的表現。那些從心理咨詢師自身原因出發阻礙心理咨詢順利進行的因素,不能稱為阻抗。比如心理咨詢師不具備必要的條件,或者沒有很好的遵守咨詢原則,或者對來訪者有正反共情,不能妥善解決。
有時來訪者的壹些人格特征,如攻擊性、易怒或防禦心態、退縮等,不僅在平時的人際關系中充分表現出來,在咨詢訪談中也會有所體現。這種阻抗不是心理咨詢本身產生的阻抗,也不是心理咨詢意義的阻抗。
阻抗本質上是來訪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對自我暴露和自我改變的抵抗。只要是深入的心理咨詢,只要是觸及內心感受的心理治療,都會遇到來訪者不同程度的抵觸。所以可以說阻抗是壹種深入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伴隨現象,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心理咨詢的過程,其實就是壹個阻抗產生和突破的過程。
2
阻抗性能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訪者對咨詢的阻抗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求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避免咨詢師深入探究。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壹些強迫癥來訪者抱怨自己被強迫動作折磨,他們迫切希望心理咨詢師給他壹劑“靈丹妙藥”,或者教他們壹些具體的方法,讓他們增加控制力。有些社交恐懼癥的人不敢看別人,讓心理咨詢師想壹個具體的辦法,讓他們更有勇氣。當心理咨詢師告訴他們,只控制那些癥狀是不可能的,其實他們也控制不了,但是他們要深入思考,找出自己內心深處產生這些癥狀的原因,用理性的態度重新評估,那些癥狀自然就消失了。他們往往不相信咨詢師的話,堅持給他們具體的方法,而不是深入思考。
02
多余的話,重復的抱怨,讓心理咨詢師無法解釋。
多余的話表現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滔滔不絕的發言。積極回答咨詢師問題的表面背後隱藏著壹些潛在的動機,比如減少咨詢師發言的機會,回避壹些核心問題,轉移註意力。反復主訴多見於神經衰弱患者。每次遇到心理咨詢師,他們都會反復說自己的癥狀。當心理咨詢師向他們詢問導致這種疾病的心理因素時,他們往往會保持沈默,或者不顧咨詢師的提問繼續抱怨,以控制面試的話題。他們迫切的要求心理咨詢師快點治好他們的病,卻不想觸及他們心理生活上的困難。正是這些心理上的困難,讓他們的心理疾病揮之不去。
03
態度不積極,經常以沈默的方式回應咨詢師。
這種形式的阻抗常見於需要治療的神經癥患者。他們都有壹定的疾病感。他們口頭上呼籲被“病”折磨,迫切要求治愈心理疾病,但行動上並不積極,往往以沈默的方式回應心理咨詢師。他們聽不進去咨詢師的解釋,或者當時就同意了,認為符合他們的情況,好像很有經驗。但在接下來的面試中,我忘記了大部分對咨詢師的解釋,也沒有按照咨詢師的指示寫書面作業。這些來訪者的家屬經常向心理咨詢師反映,患者每次接受心理咨詢師的訪談後,似乎感覺好多了,有時癥狀確實減輕了,但並不聯系自己去思考。
04
進行理論對話或直接辯論來為癥狀辯護。
理論交談是指來訪者盡力用心理或心身的術語與咨詢師交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量回避自己的情緒問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是壹種直接的反抗方式。例如,強迫癥患者抱怨無休止的重復動作困擾著他們,懇求心理咨詢師治好他們的“病”,但當心理咨詢師分析了疾病的本質,指出他們的強迫性動作應該放棄時,他們又說這些動作並非完全沒有必要。來訪者表面上是想擺脫癥狀,但內心認為癥狀的心理和行為是合理的、必要的,只是走得太遠了。這些來訪者不僅從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中解釋癥狀的合理性,還從書中尋找證據。根據以上觀點,他們委婉地與心理咨詢師爭論,仿佛是在與心理咨詢師進行學術上的爭論,而不是咨詢。
05
把原因歸咎於別人,自己就是受害者。
這種阻抗形式主要表現在深入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很多有煩惱的來訪者常常抱怨,自己煩惱的原因來自客觀環境,是上級領導,是丈夫或妻子,甚至是孩子,自己苦惱的責任完全在別人。根據他們的想法,只有改變態度和客觀情況,他們的煩惱才能得到緩解。但是,如果我們多了解壹下,就可以知道,大部分遊客的煩惱,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自身。當心理咨詢師通過了解和分析指出自己煩惱的內在原因時,往往會否認。這時候咨詢師需要引導他們反復討論,他們可能會有所了解。如果過早要求他們承認責任,往往會引起更大的抵觸情緒。
以上,我們分析了心理咨詢過程中阻抗的表現。這些表現背後都有消極的共情成分。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阻抗形式不僅僅是以上幾種,還可能在壹個人身上有以上所有的表現。無論哪種形式的阻抗,都是個體的自我保護,是對自己痛苦經歷的心理防禦。
三
阻抗產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大多數患者在抵制精神分析時,並不是故意拒絕與心理咨詢師合作,因為他們是自己來找心理咨詢師幫忙的,只是不自覺地堵住了潛意識的癥結,沒有使之有意識。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癥結是指童年時未得到滿足和妥善解決的戀母情結。後來各派心理動力治療師對少年癥結理論進行了修正,認為少年癥結不僅僅是性的成分,尤其是戀母情結。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會表現出耐藥性。很多心理咨詢師在咨詢正常人時,只要觸及內心深處,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抵觸。從這個角度來看,阻抗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邁克爾·卡瓦納格認為求助者的抵制有三個主要原因。壹個是成長必然會帶來壹些痛苦;另壹種是因為行為的紊亂是功能性的;另壹個原因是求助者可能有抵制心理咨詢的動機。根據鐘優濱的研究,在導致咨詢抗拒的原因中,“成長帶來的痛苦”在要求咨詢的正常人群中更常見,而其他的則在神經癥和性變態患者中更常見。
分析來訪者在咨詢實踐中的情況,我們認為阻抗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01
阻抗是來訪者不願意否定自己,害怕面對困難造成的。
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會有壹些變化。成長中的改變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總是伴隨著消除舊的行為習慣,建立新的行為習慣的痛苦。在咨詢的過程中,尋求幫助的人往往會毫不費力地期待奇跡般的變化。在這種心理控制下,他們往往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他們對成長帶來的痛苦沒有心理準備。這時,幫助者可能想放慢改變的步伐,或者停止改變舊行為和建立新行為的行動。來訪者壹方面感到心理沖突和痛苦,要求改變,另壹方面又不自覺地拒絕放棄和否定舊的自己,不自覺地抵制促進改變的建議。這是來訪者在深入心理咨詢過程中表現出抵觸情緒的深層原因。
面對曾經信仰的瓦解是痛苦的,建立新的信仰和價值觀也是壹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即使是心理最強大的人,改變舊行為,建立新行為的過程,也會給他帶來心理沖突和焦慮。對於壹些心理不平衡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痛苦會更嚴重。
02
阻抗是由於來訪者不願意放棄各種既得利益,試圖用不適應的行為來掩蓋深層的心理沖突。
來訪者壹方面對不適應的行為感到焦慮,另壹方面求助熱情不高。似乎阻抗來自於失調行為,它填補了某種心理需求的缺口,即求助者從中獲得了某種利益。求助者因為癥狀的出現,緩解了內心的沖突,癥狀讓患者受益。弗洛伊德稱這種利益為“壹等利益”。這種不願放棄的好處,病人自己也體會不到。神經癥患者患病後,得到周圍人的關心和照顧,甚至獲得經濟利益,弗洛伊德稱之為“次級利益”。患者並不是完全不知道這種好處。如果病治好了,癥狀消失了,他就失去了這個好處,要面對充滿矛盾沖突的現實社會。當然,遊客會自覺不自覺地抵制這種待遇。
阻抗之所以更隱蔽,是因為求助者試圖用不適應的行為來掩蓋更深層次的心理沖突。比如壹些被稱為酗酒者的人,他們的過度飲酒只是表面的行為問題。他喝酒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無法擺脫的心理矛盾,比如工作上的失敗,婚姻上的不幸,對過去行為的愧疚和後悔,等等。如果協商只從表面問題入手,不觸及根本問題,協商必然會遇到壹些阻力。
03
阻抗的產生可能是因為來訪者反對咨詢或咨詢師的心理動機不同。
來訪者有各種尋求幫助的動機,其中壹部分會有抗拒咨詢或對抗咨詢師的動機。第壹,有些來訪者只是想得到心理咨詢師的某種認可,或者不是為了改變自己或者解決存在的問題,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另壹些來訪者則應該受到批評或者懲罰。他們把心理咨詢當成聲討某些人的法庭。其次,有些來訪者只是想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或者咨詢師對他們無能為力。因為反復咨詢,壹些客戶、壹些醫生或咨詢師認為他“無藥可救”,從而產生不再嘗試的動機。這種情況下,每當心理咨詢師從各種角度提出建議或咨詢時,都會說有些希望只是暫時的,或者說有些可能性別人有,自己沒有,或者說自己已經知道了壹些道理,等等。也有求助的,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的目的不是改變自己,解決自己面臨的壹些問題,而是反駁咨詢師,從咨詢師那裏得到壹些滿足。這類求助者在咨詢上有很多困難。第三,壹些來訪者沒有尋求治療的衷心動機。他們不是自願來的。他們可能只是和他們有重要關系的人,比如老板、父母、配偶等。,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應該去心理咨詢的。他們頂著各種壓力來看病。因為如果他們不來心理咨詢,結果可能會更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會“自願”來,但對協商有著深深的抵觸。這時候咨詢往往很難或者只是表面的。
四
壹種消除阻抗的有效方法
阻抗分為有意識阻抗和無意識阻抗。有意識的抗拒,比如對咨詢師的不信任,或者因為害怕說不合適的話而拒絕交往。這種有意識的抗拒,經過咨詢師的勸說,可以得到緩解。方法是指出來訪者的阻抗表現,並分析阻抗的可能原因和幼稚,告訴來訪者對咨詢的無意識阻抗不利於其心理成長,阻礙了疾病的迅速好轉,要求來訪者正確對待咨詢者的幫助。無意識阻抗在個體心理咨詢中更有意義,也更難解決。因為來訪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阻抗,沒有承認這是壹個阻抗,即使心理咨詢師指出它的阻抗,他也覺得委屈或者不理解。所以征服阻抗是精神分析咨詢過程中最辛苦的工作。弗洛伊德認為,人們不想談論的東西,他們不能向自己或他人承認的東西,可能比他們談論的東西更有治療作用和意義。如果病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阻抗並承認,那將是治療的壹大進步。我們也意識到克服阻力是心理咨詢,尤其是心理治療成功的關鍵。
在心理咨詢中,如何克服阻力仍然是壹項艱巨的任務,而患者無法放棄對咨詢的阻力往往是停止咨詢的重要原因。根據我們的經驗,以下方法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有效克服來訪者的阻抗。
01
做出正確的診斷
咨詢師的正確診斷有助於降低來訪者的阻抗。尋求者最初談到的問題可能只是表面的。面對深層次的問題,咨詢者盡早把握會有所幫助。作為咨詢師,要善於理解來訪者的不信任與咨詢阻抗的區別,也要善於理解來訪者暴躁退縮等人格特征與咨詢阻抗的區別,從而做出正確的阻抗診斷。
02
以真誠和樂於助人的態度應對抵制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壹旦確認來訪者有抵觸情緒,咨詢師要把這個信息反饋給求助者。反饋的時候壹定要從幫助來訪者的角度出發,以互相討論問題的態度提出來訪者對對方的阻抗。千萬不要把訪客的阻抗當成故意的幹擾。
03
調動遊客的積極性,積極面對阻力。
處理阻抗的主要目的是解釋阻抗,了解阻抗產生的原因,從而最終超越開裂阻抗,在咨詢中取得實質性的進步。這裏的關鍵是調動對方的積極性,讓他們和咨詢師壹起找到阻抗的來源,認清阻抗的本質。
04
輔導員應該放松警惕
解除武裝的心理學意味著咨詢師不必把阻抗問題看得太重。咨詢面試好像處處都有阻抗。如果咨詢師采取這種態度,可能會對求助者產生不信任,從而影響面試的氣氛和咨詢關系;壹方面,咨詢師要了解阻抗產生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現的時候,能夠及時發現和治療;另壹方面,也不需要“草木皆兵”,讓協商氣氛過於緊張。由於過分強調抵抗,申請人在咨詢中可能被視為競爭對手。這樣壹來,咨詢師的“成長動機”和應聘者的“反抗動機”就會把面試變成壹場輸贏的對抗。
05
將消除阻抗與處理同理心結合起來
有意識的直接阻抗很容易克服,而間接阻抗往往用共情來表達,阻抗的去除必須與共情相結合。消極共情是阻抗的表現之壹,沒有共情的輔導不會有好的輔導效果。只有妥善處理共情,才能最終打破抗拒,讓患者理解,癥狀消失。
阻抗是阻礙心理咨詢和治療順利進行的重要現象。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突破阻抗的過程,心理咨詢中存在阻抗與逆阻抗的較量。由於阻抗本身的復雜性,需要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有效解決來訪者的阻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