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有沒有好的參考方案?

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有沒有好的參考方案?

很多地方都進行了鄉村規劃,比如浙江安吉縣每個村都做了很好的設計,農業部也出臺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模式和模式,可以借鑒。另外,也可以參考壹些書籍,網上搜索。

農業部發布美麗鄉村創建“十大典型”。

每壹種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都代表了某壹類型村落在各自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色和民俗文化傳承下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路徑和有益啟示。

1.工業發展模式

主要在東部沿海等相對發達地區,其特點是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基礎好,產業化水平高,初步形成“壹村壹品”、“壹鄉壹業”,實現農業生產集聚和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帶動效應明顯。典型: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璉村。

2.生態保護模式

主要分布在生態優美、環境汙染少的地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水和森林資源、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巨大,適宜發展生態旅遊。典型: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塘村。

3.郊區集約模式

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區,特點是經濟條件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

4.社會綜合管理模式

主要在人口多、規模大、居住集中的村鎮,特點是區位條件好、經濟基礎強、帶動作用大、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鎮廣發村。

5.文化傳承模式

它處於壹個具有特殊文化景觀的地區,包括古村落、古建築、古民居和傳統文化。其特點是農村文化資源豐富,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優秀,文化展示和傳承潛力巨大。典型: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

6.漁業發展模式

傳統漁區,主要在沿海和水網地區,特點是以漁業為主要產業,通過發展漁業促進就業,增加漁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漁業在農業產業中起主導作用。典型:廣東省廣州南沙區橫瀝鎮馬風村。

7.草地牧場模型

主要分布在我國牧區和半牧區縣(旗、市),占國土面積的40%以上。其特點是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典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浩勒圖高勒鎮腦幹哈達嘎查。

8.環境修復模式

主要在農村臟亂差問題突出的地區,表現為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汙染嚴重,當地農民對環境改善呼聲高、反應強烈。典型: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巖村。

9.休閑旅遊模式

美麗鄉村休閑旅遊模式主要位於適合發展鄉村旅遊的地區,其特點是旅遊資源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靠近城市,適宜休閑度假,發展鄉村旅遊潛力巨大。典型: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

10.高效農業模式

主要分布在我國農業主產區,其特點是農作物生產發達,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稭稈產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三坪村。

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指標體系。

為指導和規範“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的意見》精神,制定本目標體系。

壹、總體目標

按照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目標引導、試點先行、註重實效”的原則,以政策、人才、科技、組織為支撐,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培育文明新氣象等途徑,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打造“生態宜居、生產宜業、美麗宜居”的發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進壹步豐富和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

二、分類目標

工業發展

1.工業形式。主導產業明確,產業集中度高,每個村有1~2個主導產業;當地農民(不含農民工)主導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80%以上;形成從生產、儲存、運輸、加工到流通的產業鏈並逐步擴大延伸;工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率在該縣處於領先水平;註重“三品壹標”的培育和推廣,無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2.生產方式。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要求,穩步推進農業技術融合、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實現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率達到90%;土地等自然資源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地區(或行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90%以上。

3.資源利用。資源集約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土地產出率、農業水資源利用率、農藥化肥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高於全縣平均水平;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業投入品包裝回收率達到95%以上,人畜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95%以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

4.運營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中堅力量;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經營服務組織作用明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政策、農資、科技、金融、市場信息等服務到位。

(2)舒適的生活

5.經濟富裕。集體經濟條件好,壹村壹品或壹鎮壹業發展良好,農民收入水平高於全縣平均水平,改善生產生活願望強烈,有壹定投資能力。

6.生活環境。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匹配,鄉村景觀設計科學,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河溝綜合治理;生產生活分區,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飲水設施完善、安全;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利用設施完善,處理利用率達到95%以上。

7.生活條件。美觀舒適的房屋,大力推廣農村節能建築的應用;清潔能源、農村沼氣、太陽能、小風電、微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適宜地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節柴節煤竈、炕等節能產品廣泛使用;環境衛生設施,廚房,衛生間,齊全。

8.綜合服務。交通方便快捷,商業服務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水、電、氣、通訊等生活服務設施齊全且維護到位,村民滿意度高。

(3)民生和諧

9.權益維護。創新集體經濟有效發展形式,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和服務能力,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

10.安全。守法形成氛圍,社會秩序良好有序;無刑事犯罪和群體性事件,生產和消防安全無隱患,防災減災措施到位,居民安全感強。

11.基礎教育。教育設施齊全,義務教育普及,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學前教育可滿足需求。

12.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普及,農村衛生醫療設施完善,基本衛生服務到位;養老保險全覆蓋,老弱病殘貧得到妥善救濟和安置,農民沒有後顧之憂。

文化遺產

13.農村習俗。民風淳樸,文明和諧,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理解誠信,尊老愛幼,勤勞節儉,奉獻社會。

14.傳統建築、民族服飾、農民藝術、民間傳說、農業諺語歌謠、生產生活習俗、農業文化遺產等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15.文化和體育活動。文體活動定期開展,有計劃、有投入、有組織、有配備,群眾參與度高,幸福感強。

16.鄉村休閑。自然景觀、文化景點等旅遊資源得到保護,傳統民間手工藝得到發揚,特色飲食得到繼承和發展,農家樂等鄉村旅遊和休閑娛樂健康發展。

(5)支持和保障

17.策劃。試點村要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詳細、明確、可行的建設方案,在產業發展、村莊整治、農民素質、文化建設等方面明確相應的目標和措施。

18.組織建設。基層組織健全,班子團結,領導有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土地承包管理、集體資產管理、農民負擔管理、公益事業建設、村務公開、民主選舉等得到有效落實。

19.技術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新技術、新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到位,村裏有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戶,農民學習和運用科技的熱情高漲。

20.職業培訓。新型農民培訓實現全覆蓋,培育了壹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