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是壹種生長緩慢的常綠小灌木。俗話說“千年難種黃楊木”。《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木難長,壹歲才壹寸長,遇閏便退”。樂清縣誌中也有類似記載。在閏年,後退和縮短是描述其生長遲緩。黃楊木壹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用於雕刻。這種木材大部分直徑只有3~5寸左右,適合雕刻小人物供案頭欣賞。黃楊木質地堅韌,表面光滑,紋理細膩,硬度適中,呈黃亮色。黃楊木經過精雕細琢,可以媲美象牙雕刻。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顏色由淺入深,給人壹種簡潔、美觀、獨特的感覺。
黃楊木雕作為壹種立體雕刻工藝品,單獨出現在人們的辦公桌前供人們欣賞。目前能得到的是元朝的遺物。目前,北京故宮的黃楊木雕“李鐵怪相”雕像是元代至鄭錚二年(公元342年)的作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黃楊木雕不斷被發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博物館收藏的“睡美人”、“葫蘆瓶”、“筆筒”、“人煙壺”等,都是這個時代的藝術瑰寶。
浙江黃楊木雕,集中在溫州和樂清,是中國黃楊木雕的主要產地。黃楊木雕刻的基本流程是視覺構圖、制坯、粗雕、精雕和上蠟(或清潔和上漆)。為了雕刻更大的作品,采用拼接的方法,也可以進行群雕。
著名的溫州民間雕刻大師朱子昌(1876—1934)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結合黃楊木的特點,運用獨特的技法,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極大地促進了黃楊木雕刻的發展。他的《捉迷藏》、《伍茲·Xi·托米》、《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動、表情豐富、精致簡約的名作。1909年,其作品《吉典和尚》獲南陽勸導大賽壹等獎,後人稱贊其作品刀法流暢,衣紋輕盈,造型生動,人物清新淡雅。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海外交通十分便利。自1876中英煙臺條約開放為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活躍。當時溫州已經成立了壹家出口手工藝品收購行,經營規模很大。此外,樂清、永嘉、仙居等地黃楊木資源豐富,供、產、銷條件都具備,黃楊木雕發展出現了新局面。逐漸形成了壹批從事黃楊木雕刻制作的藝術家和以朱子長為代表的藝術流派。
樂清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精品叠出,主要有黃楊木雕、細紋剪紙、嵌玉、畫簾、十字花、竹編、草編、石雕、珠寶龍等,其中以黃楊木雕和細紋剪紙最為著名。
黃楊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棗木雕、李唐木雕等。,統稱為木雕。其中,推黃楊木雕最為重要。溫州的黃楊木雕創始於宋元,盛行於明清。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樂清木雕品種齊全。在堅持傳統,保持黃楊木雕原有風格和神韻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推陳出新。從“單雕”發展到“塊雕”、“群雕”,從普通的“圓雕”發展到“劈雕”、“根雕”,技藝更加精湛,作品更加完美。
黃楊木雕始創於樂清,民間元宵節龍燈骨架上常裝飾黃楊木雕人物。藝術家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在臺上制作了太上老君像,這是近代溫州第壹件黃楊木雕傳世作品。後來葉佳的藝術代代相傳。清末永嘉藝人朱子昌改良黃楊木雕技藝,使之成為獨立的案頭藝術品,其作品《江上的佛教徒》在清宣彤元年(1909)南洋首屆國際比賽中獲獎。民國4年(1915),另壹幅作品《捉迷藏》獲巴拿馬博覽會二等獎。從那以後,黃楊木雕刻藝術引起了人們的註意,藝術家的數量也增加了。
建國後,黃楊木雕發展迅速,技藝進壹步提高。除單人立體圓雕外,還發展了拼布雕刻和群雕技術,將傳統浮雕和圓雕巧妙結合;作品主題也擴展到現代人物,多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