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請經濟學專家幫忙。

請經濟學專家幫忙。

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怎麽回事?

次貸危機也叫次貸危機(fol.com,2008年3月27日,17:55國際金融報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自2008年以來沒有任何緩和的跡象。美國部分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次貸危機向全球蔓延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為了緩解市場危機,壹些央行通過註資、降息等手段向金融體系註入流動性,壹場全球性的贖回行動正在上演。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註這場危機。“次貸”的背景、表現形式、原因、損失和影響,以及壹些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幹預和效果評估,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

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違約增加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流動性危機,進而影響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在這場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體系的互聯互通產生了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信貸快速擴張,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導致了房價下跌和連續加息後的次貸市場出現償付危機。抵押貸款證券化和衍生品的快速發展增加了與次貸相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和影響,金融市場國際壹體化的加深加速了金融動蕩從壹個國家向另壹個國家的傳導。在信貸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

與傳統的金融危機不同,次貸危機中的風險承擔者是全球性的,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次貸證券化的發行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使得經濟金融發展中最令人擔憂的不確定性通過次貸危機集中爆發。正是由於上述不確定性,次貸損失難以衡量,對市場影響巨大。在這種情況下,次貸危機會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哪些有用的啟示?

因為中國還存在壹些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穩定和健康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短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整體上不會太大。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美國和全球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次貸危機對中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壹些國內金融機構購買了壹些涉及次級貸款的金融產品。由於我國國內監管部門仍嚴格控制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並不大。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損失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於次級貸款涉及的資金比例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經營影響輕微,少量損失也在銀行可接受的範圍內。

2.國內金融市場動蕩加劇。

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負面傳導效應。壹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另壹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蕩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初為例,壹些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曝出的巨額次貸損失引發了全球股市暴跌。6月5438+10月,全球股市市值5.2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市場下跌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前列。持續動蕩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市場的資金流向。此外,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越來越緊密,香港市場的持續動蕩很可能對內地市場造成實質性壓力。隨著直接融資比重越來越大,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很可能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壹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長可能會放緩。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經濟總量來看,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2006年超過1/3,2007年仍增長25.7%,雖然增速有所放緩。就業方面,外貿企業從業人員8000多萬,其中加工貿易近4000萬。2001以來,在所有對外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比重壹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速也很快。

由於對外貿易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之壹,美國經濟放緩和全球信貸緊縮將使中國的整體外部環境收緊。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存在很大的下行風險,消費者信心迅速下降。雖然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美國需求變化對出口的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從未與美國經濟增長脫節。只要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的出口就有可能大幅放緩。2007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也顯示,與前三季度相比,中國的出口增長率下降了6個百分點,低於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貸危機可能會對中國未來的出口產生不利影響,而對出口的影響壹方面會直接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另壹方面會通過減少外向型企業的投資需求,最終影響整個宏觀經濟。

2.貨幣政策面臨兩難境地。

全球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對中國的貨幣政策提出了嚴峻挑戰。壹方面,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信貸收縮、企業利潤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壹方面,全球房地產、股票等價格震蕩加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糧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脹壓力加大。因此,中國既要面對美國的降息壓力,又要面對國內的通脹壓力,使得貨幣政策面臨兩難。

3.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可能會加劇。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壹方面,隨著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資本凈流入規模增加。隨著次貸危機的惡化,美國可能會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經濟衰退,如放松貨幣政策和財政補貼。這些政策未來可能加劇全球流動性問題,國際資本可能加速流向中國尋找避風港。同時,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保守勢力擡頭、中國企業競爭力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對中國資本流出產生影響,導致資本凈流入處於高位,加劇中國國際收支失衡。另壹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優勢,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可能會轉嫁給發展中國家。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海外市場的動蕩可能會影響跨境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增加資金調節的難度,壹旦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可能會增加中國國際收支波動的風險。

4.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會增強。

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可能會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匯率政策來應對次貸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會加劇人民幣升值預期。壹方面,在美國采取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中國從緊的貨幣政策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近年來,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我國央行傾向於將人民幣存款利率與美元存款利率保持壹定距離,以緩解國際熱錢炒作人民幣的壓力。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采取了降息等貨幣政策措施。10月22日、10月65438+30日和08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分別下調聯邦基金利率75個基點、50個基點和75個基點,下調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倒掛。如果中美兩國貨幣政策繼續相向而行,利差擴大將增加熱錢流入的動力,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對沖將變得更加困難。另壹方面,弱勢美元政策在向全球持續輸出流動性的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200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3.31%,對歐元貶值6.12%,對日元升值14.04%。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與大多數非美元貨幣貶值的結構性差異壹直伴隨著匯改,在近幾個月的國際金融震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非美元貨幣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需求可能會增加,不對稱的匯率結構體系會給人民幣升值帶來新的壓力。

5.海外投資風險加大。

從企業“走出去”的角度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可以分為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益的是,次貸危機有助於中國金融機構繞過市場準入門檻和並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金融投資,通過收購、參股、註資等方式加快國際化進程,在努力提高自身發展水平的同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貨幣緊縮無疑會增加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融資風險和投資風險。而且,隨著次貸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和離場情緒會引起更高等級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重估,從而危及國內金融機構海外投資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目前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需要進壹步分析和觀察。但顯然,現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進壹步影響,防止外部環境惡化影響國內整體經濟運行。特別是要註意觀察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結合內外條件變化及時做出靈活應對,平滑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3)壹些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金融機構永遠要把風險控制放在第壹位。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投資者對經濟發展前景較為樂觀,往往低估風險。但是,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經濟主體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基於盲目樂觀而購買的資產不壹定是優質資產。美國次貸危機就是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不斷上漲的房價迅速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氣氛。然而,在利率提高、房價持續下跌之後,次貸危機很快暴露出來。因此,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應該始終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以商業銀行為例,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各家銀行都非常重視利潤的增長,都加大了信貸投入。與此同時,我國市場也存在壹些問題,如利率低、部分地區房價漲幅過大等,因此住房抵押貸款信貸壹直被認為是壹種優質資產。雖然可以肯定中國的情況與美國不同,但中國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有必要從美歐等國有商業銀行在此次危機中遭受的損失中吸取教訓,保持清醒的頭腦,從防範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充分估計風險,實現自身的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2.要加強創新,完善監管。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金融創新壹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的風險,另壹方面也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和影響,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我國應不斷加強金融創新,完善相關產品的監管。首先,要加強金融創新。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工具的創新正在加速。如果跟不上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在未來的全球金融競爭中將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目前,金融衍生品和壹些復雜金融產品的定價能力是我國金融機構的薄弱環節。因此,應努力提高定價能力,確保更準確地評估風險收益。其次,要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壹把“雙刃劍”。其產品雖然可以對沖和分散風險,但不會消除風險。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品拉長了資金鏈。美國次貸危機使得高風險的房地產資產通過典型的金融衍生品如MBS、ABS、CDO等以證券化的方式進入投資市場。目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初級階段。規模雖小,但要註重從初始階段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審慎穩妥開展資產證券化。第三,盡快完善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過程中,要做好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通過盡快完善相關監管框架,明確風險資本管理政策,加強和完善對場外交易的監控,加強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提示,不斷提高監管水平。

3.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客觀地說,在次貸危機中,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既定政策,為隔離海外金融風險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在自身經濟金融結構存在諸多缺陷的情況下,適度的外匯管理是抵禦國際熱錢沖擊的重要“防火墻”。特別是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的不斷深入,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可以有效防止相對脆弱的金融體系完全暴露在國際經濟環境中,減少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此,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壹個相對長期、漸進、自然的過程,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對外開放要求相適應。當前應審慎放開資本賬戶,切實加強外匯監管,密切關註次貸危機的後續影響。當然,在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逐步推進資本賬戶自由化是必然的,而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宏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相關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沒有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夠擺脫其他國家的影響。在世界越來越感受到中國影響力的同時,“全球因素”也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變量。有鑒於此,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全球經濟變化的影響,同時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與協調,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同時防範化解金融外匯市場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完善匯率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