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農業勞動力供給

農業勞動力供給

農業勞動力供給是指在壹定時期內勞動力供給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

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基本特征

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資源主要來自農村人口資源。人口資源狀況主要是由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綜合情況決定的。與城市社會相比,農村社會的綜合狀況有很大不同,這使得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有自己明顯的特點。

(1)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具有強大的經濟驅動力。農民不僅是壹個生活消費單位,也是壹個生產經營單位。農民本身是集農產品再生產和農業勞動再生產於壹體的獨立的社會經濟單位。在科技水平相對穩定或緩慢提高的時期,農民客觀上需要更大的家庭規模,以維持生產的順利進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為,在傳統的以畜力和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下,壹個簡單的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民經濟效益可能高於壹個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復雜的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民經濟效益。這樣,農業的擴張和再生產主要依賴於推廣和再生產的手段,而這種推廣和再生產的手段又依賴於簡單農業勞動的數量。因此,農民願意通過多生孩子來增加簡單農業勞動的投入,以擴大農民的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對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2)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是靈活的。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資源主要來自農村人口資源,因此農村人口資源的狀況直接決定了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狀況。在農村人口資源中,勞動力與非勞動力的界限不明顯,農業勞動力與非農業勞動力的界限不嚴格。第壹,在農村人口資源中,60歲以上的老人和65,438+06歲以下的兒童,從法律角度和經濟理論上都不能歸為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但這兩類人群都是在農忙季節和農閑季節積極參加農業勞動,這兩類人群提供的勞動量是相當大的。二是農民中,長期從事非農勞動的人,在農業生產繁忙的時候回來參加農民的農業生產活動。再次,由於農民的家務勞動復雜,社會化程度低,每個農民都需要壹個相對固定的成員從事家務勞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的人口相同時,農村社區供給的勞動力與人口的比例相對較低。第四,農業自然資源對農業勞動的承受力更有彈性,不像在非農產業中,資金和設備吸收的勞動量有明確的界限。只是由於農業生產的直接收入和比較收入較低,農民沒有把全部時間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由於上述原因,農業勞動力的供給具有很大的彈性,或者說很大的彈性。

(3)農業勞動力總供給過大,而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在以畜力和手工工具為主的傳統農業中,農業勞動力的生產勞動技能主要是從生產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因此,壹般農民對子女的學校教育不夠重視,導致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整體素質較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正在加快,這就要求農業勞動力具有更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然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形成的農業勞動力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要求。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過大而有效供給嚴重不足的社會經濟現象。

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

研究農業勞動力供給,必須研究決定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性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主要包括農村人口及其結構、農業勞動力的經濟效益、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等。

(1)農村人口的規模和構成直接決定了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規模和構成。農業勞動力資源基本由適合勞動的農村人口資源構成,農村人口就業主要在農業部門。因此,農村人口資源規模與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規模正相關。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對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有更直接的影響,農村人口各年齡組的人口分布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變動趨勢。

(2)農業部門的經濟效益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實際供給。勞動是人們謀生的手段。為了謀生和提高生活質量,人們在再就業選擇上更傾向於那些勞動報酬高的行業部門,而不是勞動報酬低的行業。因此,農業部門勞動的經濟收益水平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供給。

(3)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質量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有效供給。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生產力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是勞動力資源,特別是具有壹定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勞動力資源。隨著農業科技的提高和普及,農業生產工具的更新換代,迫切需要提高農業勞動力資源的素質,以適應現代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實中,農村的經濟、文化、營養、教育水平都低於城市。因此,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質量低下,難以適應農業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村學齡人口成為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無效供給部分。此外,優質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劇了農業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質量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有效供給。

(4)農業勞動時間供給的多少也是決定農業勞動供給的重要因素。農業勞動時間供給有兩個來源:壹是每個參加農業勞動的農業勞動力的日農業勞動時間和年農業勞動時間之和;二是非農勞動力在農忙季節或其他時間參加農業勞動的時間。非農勞動力包括未達到或超過農業法定勞動年齡的農村人口,也包括在農村社區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和在農忙季節參加農業勞動的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每個工作日的長度和全年的工作日數受農業氣候、農業勞動對象、農業勞動手段、農業勞動力供給規模和國家法律因素的限制。農村非農業勞動年齡人口在農業部門工作是經濟文化落後的表現,但也是貧困落後農村的生存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克服的。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勞動的農村人口在農忙季節參加農業勞動是壹種正常的經濟現象,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時期,是農村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過程,表明農村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隨著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深入發展,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黃楚玲、陳瑞玲、蔡俊平。農業經濟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