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在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很好地貫徹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杭州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形成了有效的環境管理機構體系,各項環境保護法規得到有效實施,在區域汙染治理和工業汙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以“藍天、碧水、綠色、寧靜”四大工程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各項環保工作明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加強,建成了鮑斯城市汙水處理廠、天子嶺垃圾填埋場、運河截汙等工程,開展了產業布局調整、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拆遷綠化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改觀。2001年6月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為21世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杭州的社會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10大中城市前列。200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38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在15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90年代以來,先後被授予“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雖然成績很多,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
(1)水環境質量總體上沒有質的改善。雖然郊區很多小河流的支流都進行了整治,但由於使用不當,仍然存在黑臭現象。西湖表面看起來波光粼粼,實際上富營養化依然嚴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也不同程度存在隱患。
(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準,但西湖風景名勝區壹級標準達標率不高。由於城市快速發展,私家車使用率飆升,導致汽車尾氣汙染影響日益明顯,部分地區工藝尾氣汙染擾民現象依然嚴重。
(3)聲環境問題,特別是建築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仍然是居民投訴的熱點。由於交通道路系統不完善,道路交通噪聲居高不下。
(4)城市生態系統布局、結構和功能不盡合理,老城區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過高,土地開發強度過高,綠化覆蓋率低,各類健身娛樂設施無從談起,使得老城區居住適宜性較差。
(5)水產養殖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等舊的環境汙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放射性、電磁輻射、光汙染等新的環境問題逐漸影響居民生活。
(6)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工程相對落後,濕地等特殊資源保護相對薄弱,生態監測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3.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原則和目標
3.1開發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優美的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平臺,用生態理念指導城市建設、生產和生活,使城市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
(2)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為本,保持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壹,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壹。
(3)突出分類的重點和指導原則:抓住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和矛盾,把宏觀調控和微觀治理有機結合起來,用生態技術管理城市,引導城市發展。
(4)技術創新和資源節約原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力度,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
3.2發展目標
堅持“以環境立市”的方針,開展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建設,通過壹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山川秀美、風景秀麗、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城市。
(1)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完善城市空間結構,打造城市景觀通道。將生態設計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程中,將森林引入城市,構建花園式的人工生態系統。
(2)以城市生態保護屏障建設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打造城市生態景觀多樣性,促進區域生物多樣性。
(3)以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體系建設為目標,大力推行ISO14001和清潔生產,加強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最小化。
(4)以建設國際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打造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西湖文化、錢塘文化的歷史景觀多樣性。
4.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4.1城市生態設計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生態規劃城市用地。
發揮行政區域拓展優勢,科學制定城市用地發展戰略,從生態角度分析研究城市街區優化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區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合理開發新城區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和安排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用地和其他用地, 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破壞,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減量、降解和凈化能力,為城市發展預留土地。
(2)合理設計城市空間結構,保持江南水鄉自然景觀特色。
根據城市中土地、水等基礎資源的分布特點,考慮土地承載力和人均水資源量,確定城市各區塊的合理人口和環境容量。為保護江南秀氣的碧玉、自然景觀的靈氣和小家的綠色活力,合理設計城市布局,采用“壹主三輔六群六生態區”的組團式、跨越式城市空間結構模式,避免新城建設過程中對景觀的破壞。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降低城市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質。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合理控制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關註人口的年齡結構,關註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問題。為了保持城市的活力,我們應該在人口遷移方面保持開放,並鼓勵人們的合理流動。重視衛星城鎮的發展,在緩解老城區人口壓力、促進郊區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同時,科學控制人口密度,處理好城鎮規模與人口的關系。完善大中小學教育體系,減輕升學壓力,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通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建設區域性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氣東輸”的能源政策和重點工程,實施天然氣進杭工程,同時大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降低煤炭消耗。天然氣的引進,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水電的開發利用,共同構成了城市多元化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5)構建良性的城市水循環,完善上下水系統。
杭州雖然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水資源相對豐富,但人均水資源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東苕溪是季節性河流,有山溪,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運河流域、上塘河流域平原河網缺水。錢塘江受潮汐影響,還存在壹些不確定因素,如上下遊水資源分配協調、跨流域水資源調度、流域水質控制等。因此,我們必須改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以保護水質,同時,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和再生水利用技術等節水產業,建設節水型城市。
(6)完善物資回收體系,發展垃圾分類收集和廢棄物回收產業。
大量的物流和能量流維持著城市的生產、生活、服務和消費的過程。城市的物質投入和產出極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工業垃圾被當作垃圾,或掩埋、焚燒或遺棄在環境中,不僅占用土地資源,汙染環境,而且浪費各種寶貴資源。將廢棄材料作為資源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將城市的發展引向“封閉的物質循環系統”,加強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使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與其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系統融為壹體。
(7)加強城市細節的生態設計,構建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人工環境。
城市由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建築組成,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其生態效應,如城市交通道路避開生態脆弱區、路網的優化布局和合理密度、科學設計的城市建築的采光節能、城市建築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壹致、城市綠地的結構等。,並特別註意受汙染的水體和土地的生態。
(8)建設城市生態保護圈和生態廊道,營造良好的生態保護體系。
合理開發利用錢塘江、東苕溪水資源,保護森林、濕地等特殊資源,維護生態景觀多樣性;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依托南部、西部和北部山區的森林資源,建設生態公益林,大規模把綠色引入城市,在森林中建設城市,在城市中建設森林。建設沿河生態綠化廊道,建設路網生態防護林帶,建設居住區綠色主題公園,提高建成區綠地率,保護基本農田,打造城市生態綠肺、生態文脈、生態廊道、生態保護圈。
4.2建立生態工業體系,促進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1)宏觀上,強化產業導向,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符合城市性質的產業發展,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汙染的產業;加強引導和服務,鼓勵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保持杭州絲綢、紡織等傳統產業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各類資源,依托浙江大學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旅遊等產業,打造“天堂矽谷”。
(2)中觀,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布局,加強工業園區環保管理,完善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汙染治理設施等資源共享,引導工廠間原材料、能源、廢棄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設以(火)電廠為中心的生態工業園區。
(3)在微觀層面,開展清潔生產技術、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審計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進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實施產品的綠色生產,倡導產品的綠色包裝和綠色消費,建立和完善產品再生體系,培養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從而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4.3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1)實施生態村鎮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要加強村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村鎮汙水處理廠(站),推進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合理布局鄉鎮特色工業園區,以綠圍村,打造壹批環境優美的小城鎮。
(2)加大政策引導和農業科技服務力度,大力建設水網平原地區標準農田和生態農業區,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優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比例,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在山地丘陵地區,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農業工程,發展山地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壹條龍的高效農業。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應用,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開發和推廣無汙染、可降解的生物農藥;實施科學平衡施肥,推廣高效復合肥、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推廣使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綜合措施,保持和提高農田肥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大力推進農村稭稈和沼氣綜合利用,解決農業生產副產品出路;通過農田退耕和畜禽養殖廢水的綜合汙染防治措施,可以減少農業面源汙染。
4.4倡導綠色消費,形成全民參與環保的氛圍。
(1)建立綠色市場準入機制,試點實施綠色營銷體系,積極推廣環保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強消費品回收網絡建設;嚴禁高能耗、重汙染的消費品進入消費市場。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理念,減少壹次性消費品消費,強制淘汰使用壹次性木筷子、塑料飯盒、包裝袋等。
(2)貫徹旅遊與生態保護並重的思想,積極推行ISO14001旅遊景區、酒店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壹批生態旅遊示範區、示範點。加強宣傳,引導遊客生態行為,“除了照片什麽都不帶,除了腳印什麽都不留下”。
(3)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完善和擴大廢物回收利用體系,特別是汽車、家電、電腦等新壹代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倡導綠色包裝,控制“白色”汙染。
5.生態城市建設的保障措施
5.1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環境立市”方針,強化城市生態經營理念,強化政府保護生態環境職能,將環境損益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建立各級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決策機制,減少政府行為造成的環境損失和生態破壞。
5.2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汙染治理力度,從根本上扭轉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速度落後於生態破壞速度的局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5.3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監督和監測的信息化、網絡化和自動化建設,提高應急能力;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環保部門的統壹監督管理職能,協調部門關系,強化專業部門的環保職能,形成多部門分管* * *的局面。
5.4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政策和法律法規,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杭州市地方性法規的實施細則;加強環境執法監督和檢察工作,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5.5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成本的內部化。
按照“汙染者付費”、“開發商保護”、“受傷者賠償”、“受益者付費”的原則,培養資源有價值、環境有價值的觀念,讓汙染者和開發商成為環保投資的主體;制定和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推廣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
5.6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加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中小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媒體宣傳和輿論引導,開辟生態環境保護專欄,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6.結論
建設生態城市,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人為中心!當然,建設只是政府美化環境的壹種手段。如何讓杭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永遠保持青春的光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自覺保護環境,讓城市四季開花,讓人畜生存!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