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德國高技能人才經驗啟示
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夠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壹線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本質特征是具有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其規格特點是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確的高層次;他們的職業特點是在運營組擔任經理的“高級藍領”或在管理組擔任操作員的“應用型白領”,也稱為“灰領人才”或“銀領人才”;其行為特征是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而不是機械的模仿和簡單的勞動,是在“應知”的基礎上“應知”的智能行為。因此,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是既要掌握“必要而充分”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具備全面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德國培養和發展高技能人才的成功經驗
1.德國傳統文化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對人才的評價不僅僅是學歷。
德國戰後首任總理阿登納曾說:“職業教育應該是全民族的事業。”在德國,職業技能教育備受重視,能工巧匠備受推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業家,包括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都是工匠出身,他們的職業生涯大多是從工匠開始的。因此,技工職業在德國享有盛譽。德國的人才評價體系並不盲目追求高學歷,輕視職業技能教育。在德國,除了27%左右的年輕人上大學,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進入遍布全國的近萬所職業學校。通過職業教育獲得基礎知識,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經考核合格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從而有資格進入某壹行業,就業後有機會接受繼續職業教育。目前德國19至65歲的社會成員中,有25%的人參加繼續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成為每個員工的終身教育,從而實現了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的循環。此外,德國很多大學還開設了職業課程,讓很多大學畢業生在擁有紮實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擁有良好的職業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國教育的管理、監督和實施主要由立法來保障。形成了壹套內容豐富、相互銜接、易於操作的法律體系,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按照《德國聯邦基本法》中關於教育的規定,65438-0969年,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培訓條例》和《勞動促進法》,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組織條件和經費,明確了為職業教育提供幫助以及學習期間的收入和待遇等問題。1981年頒布了《職業培訓促進法》,對職業教育的目標、職業教育年度報告、職業教育統計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各州根據《基本法》制定具體法規,執法嚴格有力。根據國家規定,18以下的年輕人必須接受高中或職業教育,原則是不參加職業培訓不準找工作,從而保證了勞動力水平的提高。正是在壹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強有力的執法保障下,德國實現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法制化,使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有法可依。
3.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培訓費用,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物質保障。
德國政府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規定職業學校的經費全部由各州政府承擔。德國企業也會把訓練有素的員工作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願意投資職業教育,承擔學生在工廠培訓期間的所有費用。所以德國的職業培訓費用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的。政府利用國家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所有職業學校都是公立的,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校舍和各種其他設施,包括計算機教學設備和實驗場地,也由國家資助。德國企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對口學校的高中畢業生,除了上崗前的成人專業培訓外,畢業後還要進行三年的學徒培訓。企業提供實習場所,支付導師工資,每月給學生500-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在職人員通常通過帶職到大專院校、企業進修、勞動總局組織並支付費用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進行培訓。德國每年在職業培訓上的支出約為200億歐元,相當於國民經濟中工資薪金的3%。這筆費用基本由企業承擔,同時國家公共資金為職業學校籌集約80億歐元。目前,德國正在重新考慮改善職業教育經費的措施,包括增加財政預算的強制性措施和向終身教育政策傾斜。國家對接受職業培訓的企業給予各種稅收優惠。2002年,國家撥款8000萬歐元補貼小企業的培訓方案。企業為職業教育投入的各項費用,可以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計入成本;企業因為給社會提供了壹定的學徒期,也可以向政府申請壹定的補貼。
4.堅持供需雙方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中非常成功的制度。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兩年半至三年的雙重職業培訓。”企業不允許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未經培訓的員工不能上崗,已經成為用人單位和員工的* * *知識和行為準則。目前,德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就業人員接受過雙重職業培訓。“雙元制”教育緊密結合了供需雙方的要求。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的供求結合是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通過職業咨詢和簽訂合同來實現的。需要接受雙元制培養的學生,應早在畢業前咨詢相關部門和企業。咨詢是雙向的,既指導學生選擇企業,也幫助企業選擇學生。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是在學生參加雙元制教育之前以合同的形式確定的,保證了供需的緊密結合。職業學校和企業為學生制定教學和培訓計劃,企業會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決定培訓內容,讓學生的培養從壹開始就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雙元制”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對象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學生每周在學校上課1 ~ 2天,其他時間在企業實習。其中,學校以教授專業課、基礎文化課等理論教育為主,企業以實訓為主。兩個地方都有示範車間和培訓車間。學校甚至部分接受實際生產訂單,利用實訓車間承接實際工程項目,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直接接觸未來的工作環境,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
5.德國企業已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推動力。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他們普遍認為人力資源的規劃和培訓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人才培養和培訓的投資就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投資。人力資源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在德國技能人才培養中,企業培訓起主導作用,職業學校只起配合和服務作用。而他們的企業培訓又分為企業內培訓和跨企業培訓。企業中的培訓可以分為五類。壹、工業教學車間培訓,是企業中質量最高的培訓,多在各大或大型企業中進行,其主要特點是培訓與生產過程分離。第二,非系統的行業培訓,主要在中小企業進行。其主要特點是培訓與生產過程密切相關,大部分在生產車間進行。三是傳統手工藝培訓,其主要特點是培訓與生產過程最為緊密,教學在生產現場進行。四是辦公和服務業的系統培訓,通常由大型企業或行政機關承擔。其主要特點是將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或行政機關的實踐培訓聯系起來;增加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比重。第五,辦公和服務業的非系統化培訓主要在中小企業和辦公室進行,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實地操作來學習。跨企業培訓由幾家企業聯合進行,有壹些地方主管部門的參與,壹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車間也用於跨企業培訓。跨企業培訓廣泛分布於各個專業領域,並占有壹定比例。在具體的培訓方式上,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做出選擇,決定采用哪種方式。
高技能人才在德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德國工人眼裏,所有產品都是藝術品”。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職業道德,為德國企業在世界上出具了“信譽”保證,同時也在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上創造了不可忽視的業績。工業是德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柱,有800萬人在工業企業工作。德國最重要的工業是汽車制造和電子工業。其中,汽車制造業包括77.7萬名員工,創造營業額2270億歐元;電子行業包括886,000名員工,創造了654.38+052億歐元的營業額。因此,可以說技能人才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大量既有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精湛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下,德國企業產品成為高質量、高水平的代名詞,為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德國經驗對促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啟示
與德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相比,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與社會整體觀念還有壹定差距。隨著全球制造業大規模向中國轉移,很多企業發現專業技術人員好找,高技能人才難找。壹些企業花費大量外匯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由於缺乏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師,他們生產的產品嚴重“走樣”。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是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高級技師以上級別的高技能人才3685人,占技術工人的8.3%,高於全國5%的水平,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現代制造業相對發達的德國,高級技師占熟練工人的比例為40%。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種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和以學歷為最高的人才評價體系,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在制造業發達的德國,技術工人不僅從社會地位到工資收入都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很多在設計和生產壹線的碩士、博士也普遍被稱為工人。同時,在德國,技術人員平均月收入比德國人略高,約2500歐元,晉升機會多。而在中國,“努力的人治理別人,努力的人治理別人”的觀念依然存在。此外,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的特征。與德國系統化、規模化、制度化的科學培養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具有盲目性,專業和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跟不上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成為高技能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
借鑒德國經驗,為開發區未來高技能人才發展帶來以下啟示:
1.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和發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面向國際市場的高端產業園區,集中了電子信息與通信、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汽車與裝備制造等現代產業,對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以說,培養和發展大批能夠滿足企業需求、適應市場變化的高技能人才,是北京開發區實現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
2 .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確定和調整技能人才的培訓內容。
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要註重企業與學校的信息溝通。在人員培訓內容上,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生產需求,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和完善培訓內容,根據生產技術的需要,增加新崗位、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內容。培訓結束後,也要及時了解培訓在企業的實際應用情況,以便學校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
3.進壹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強有力的激勵機制。
企業在評價人才時,不能“只重視學歷,而忽視技能”。要不斷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地位,提高他們的薪酬待遇,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技能人才鉆研技術業務,充分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為企業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4.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
在開發區發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的過程中,要為技能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成長環境,以企業為主體,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開辟多種途徑,努力逐步改善技能人才短缺的狀況,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為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5.積極推進理論、技能、師範教育壹體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逐步改變職業教育教師理論強於實踐技能的現狀,發現和培養既懂理論又懂技能、既懂專業又懂知識、善於管理和協調的新型技術應用型人才從事職業教育。同時可以調動企業資源,聘請在工作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通過客座老師給學生授課,使人才培養更符合實際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