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上海田山歌曲的現狀:
田作為壹種隨稻作文化在稻作區傳播的田野民歌,流傳於江南地區,歷史悠久。根據現有資料,對田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
在上海的郊區,如青浦、松江、奉賢、金山等。就有了天山歌曲被廣泛傳播的標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山歌的傳播達到頂峰。在這些地區,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壹個“悠揚至節,遠近皆聞”的田山歌演唱組,從“東邊日出壹點紅”到“西山鳥落山歸巢”,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水稻種植業。
田山歌的生存和流傳與水稻種植的工作方法密切相關。每年農歷六月,水稻種植正處於插秧、泡秧、炒米、育秧的繁忙季節。農民頭頂炎炎夏日,腳踩水田,田間勞動十分辛苦。非常有必要有壹些方法來緩解繁重的水稻種植工作帶來的疲勞。因此,田的演唱是在長期的稻田經營中產生並延續下來的。田這種牽壹發而動全身的唱法,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愉悅了工人的心情,而且協調了勞動關系,調節了工作現場的氣氛,這也是田得以傳承和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天山歌的演唱形式是以領眾的方式進行的,非常強調領唱結合。壹般唱天山歌的都是五到七個人。主唱叫頭唱,歌手的稱號叫“首搖”、“首麥”、“邀歌”、“長音”、“趕烏鴉”、“歇壹歇”等等,每個稱號也叫“當”。田歌手和各檔的聯系是不壹樣的。從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田演唱組的規模從三檔到五檔不等,最大的最多可達十三檔,演唱氣勢十分宏大壯觀。此外,從田山歌的各種歌名可以看出,歷史上田山歌精致嚴謹的演唱形式曾有過規模和盛況。
首唱會在天山歌的演唱和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他們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首唱者必須有壹副好嗓子,聲音出眾,才能傳達深遠,達到領唱的效果和作用;其次,我們必須有良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畢竟唱田山歌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減輕勞動強度。所以,首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壹定要觀察字和情,這樣副歌者才能恰當、輕松地拿起第壹首歌;再者,天山歌的內容壹般是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鳥、蟲草等。,這就要求主唱具備壹定的知識和見識,才能達到在頭曲主唱中即興發揮的自由。
田民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過輝煌的實例,而這些輝煌都是由青浦地區的田歌手創造的。
早在1953年,第壹屆民樂舞蹈匯演在京舉行時,青浦區趙翔鎮丁瑤村的民歌手王璽玉演唱了壹首《天松山》,在演出中引起轟動,由此《青浦田歌》唱響全國。
1992第六屆吳歌研討會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會上舉辦了吳歌研討會、民歌比賽等活動。上海組隊參賽,青浦區李安堂鎮南王浜村民歌隊的歌曲《十二月花名》在現場引起轟動,江蘇電視臺及各大報紙爭相報道。
時間進入21世紀,天山歌會的輝煌又添新篇章。2004年4月,應中央電視臺的邀請,上海在金晶組建了以青浦區李安堂鎮茅店村為駐地的民歌團隊,進入中央電視臺演播室錄制《民歌中國》欄目,該欄目已通過電視屏幕向全國、向世界播出十多次,使田這壹民間藝術奇葩更加絢麗多彩。
二、青浦田保護與開發的初步認識:
長期以來,許多音樂家為天山歌曲的收集、整理、保護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僅青浦區趙翔鎮有關部門為了培養田的後代,就先後舉辦了兩期田培訓班,組織當地青年文藝骨幹,在老壹輩田歌唱家的帶領下,傳授田的演唱技巧和方法。但畢竟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廣大農村的勞動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田生活的勞動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的年輕人還沒有體會到老壹輩桑田山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自娛自樂、自我安慰的感覺,缺乏切身體會,幾次培訓班的結果收效甚微。時至今日,天山歌的保護仍處於原始狀態。
文化部啟動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有效地將田的保護工作提上了日程,這無疑是壹個很好的工作契機。
實施保護工程不僅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現實需要。保護田山歌也是繼承和發揚上海優秀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
我們在田保護工程上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這些工作對於田保護工程來說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但這只是保護的第壹步。我們今天討論田保護工程,必須樹立精品意識。而且,田作為上海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精品價值。
那麽,對田的保護又是如何進行的呢?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工作比較緊迫,可以先行開展。
首先,系統、全面地考察了田在上海的情況。田在上海的流傳情況我們有壹個基本的了解,但田在上海的流傳範圍相當廣泛,尤其是在上海西南的幾個區縣,我們的了解並不充分,這必然會給以後的研究工作帶來缺陷。這項工作的開展要依靠各地相關部門的支持,深入細致地開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其次,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田進行專題理論研究。研究內容應包括田的生成年代、成因、歷史沿革、流傳情況、演唱方法、演唱內容、演唱形式、代表作品及後代等。
然後在以上兩項工作的基礎上,進行集中展示。筆者的壹段過往經歷:幾年前,筆者在北京陪幾個同事去壹個江南古鎮遊玩。遊覽中,突然響起壹陣優美的山歌歌聲,吳儂軟語的聲音把我們壹行人領到了壹個景點的橋畔。只見四五個六七十歲的農村婦女,穿著印花藍布內衣,戴著藍布頭巾,打著小鐘竹板(大概是為了招攬顧客加的),唱著地道的江南民歌。江南民歌的原唱引來遊客陣陣掌聲。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唱了幾首歌後,這些老婦人伸出手,向遊客們討教小費。我等壹行人嚇了壹跳,趕緊轉身離開。靜心壹想,這樣的民歌表演可能是當地文化旅遊部門安排的節目,但結果有失偏頗,明顯安排不當。由此,我不僅覺得這麽優美動聽的江南民歌,當然也包括田山歌,如果能以某種方式保護和展示就太好了!
這種保護展示應該是全面的,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保護和展示田有兩個途徑:
壹是政府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文化建設,投入壹定的人力財力,組成專門的隊伍,全面研究和傳承田這壹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完整保存田的唱法、表演形式、服飾、道具等原生態表現手段,把田培養成壹種職業。但是這種做法根據我們的國情還是很難進行的。
其次,可以結合水鄉古鎮的旅遊開發,建設壹個田美術展覽館,利用現代科技和多媒體手段,將今天收集到的各種資料,以圖片、繪畫、聲音、圖像等方式展示出來,充分展現田這壹美術的原生態風貌,這是壹件實事。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重大機遇,認真研究和認識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意義。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我們要切實做好田的保護工作,讓這首優美的歌曲代代相傳。這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