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米粉是桂林的傳統小吃,屬於桂菜;這道菜以早秈米和鹵水為原料。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壹,具有麻辣、爽口、鮮、酸、辣的獨特風味。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螺螄粉好吃是因為有獨特的湯。該湯由天然香料制成,如蝸牛、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各種辣椒等。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螄粉”被授予國家地理標誌商標。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技藝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正宗的煎餅果子起源於天津,煎餅起源於山東青島。相傳有壹位老人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餓得把撿來的兩片“油炸秦檜”和面粉放在壹起,做成餅。但是,這種蛋糕雖然吃起來香,但是沒有味道。另外,山東人喜歡吃大蔥蘸醬,所以把大蔥和醬壹起放在餅裏。這是原汁原味的山東煎餅果子。後來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和口味的提高,現在的煎餅果子不再含有大蔥,而是多了大家都喜歡吃的蔬菜和肉類,再加上醬油,就成了美味的煎餅果子。
4.山東煎餅,傳統面食。發源於泰安,這是《齊魯晚報》最早的文字記載。現代煎餅制作方法的日期很難考證,但“煎餅”壹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山東。相傳孟姜女在長城哭過,帶的食物是煎餅。
5.東北鹵肉是壹種著名的東北菜肴,是100多年前壹代鄭興文人創造的。當時,鄭興文把原來鹹的“燒臘肉”改成了糖醋菜,哈爾濱也因此成為了鹵肉的起源地。鄭興文稱之為“鍋包肉”,被外國人發展成所謂的“鍋包肉”。
6.佛跳墻。顧名思義,和尚聞到味道就會記得跳出墻外。始於清朝光年間,最初由福州聚春園酒樓鄭春發烹制。鄭早年在清政府特使周連福處當過廚師。有壹次,福州市財政局邀請周濂到家裏吃便飯。席間,用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成壹道菜,放在紹興壇子裏煨制而成。周濂吃完後稱贊它。回家後,鄭春發被要求嘗試這個菜,但味道不好,所以周帶鄭到官方的錢局征求意見。周回到衙門,仔細研究,加上山珍海味,結果香味更濃,味道更好。
7.河南徽面,誕生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是壹種主食。惠面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和多種配菜。湯是用上好的嫩羊肉和羊骨頭(切開露出中間的骨髓)熬制五個多小時。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煮。其中七八種中藥熬出骨油比較好。煮出來的湯又白又亮,就像牛奶壹樣,所以有人叫它白湯。輔料有海帶絲、千片絲、粉絲、香菜、鵪鶉蛋等。上菜的時候會端出香菜、辣椒油、糖蒜、辣椒絲等小菜,分為湯面和魚面。
8.刀削面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大同。它柔軟,光滑,易於消化。與北京的榨江面、山東的逸夫面、武漢的熱幹面、四川的擔擔面並稱山西四大面食。真的是“面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