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教育,旅遊景點,機構,中國文化。
國子監簡介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西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開始創辦國學,國子獻酒,博士各壹名,教授學生。北齊改名為郭子寺。隋文帝時,改廟學。很快,國學被廢除,只建立了壹個國學,省去了酒祭和醫生;如果妳有帝國理工的博士,妳總是知道該學什麽。煬帝即位,改國子監,重設祭酒。在唐代這種制度下,國子監有郭子、國子監、四校、法算、書法等六個學派,都設置了博士,設壹員獻酒祭祀,負責管理學問,給皇太子講學。唐高宗隆碩元年(661),東都也被投入監獄。曾改名為司城關或程君劍。宋屬於禮部。宋初,五代以後設立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公二年(989),國子監改為郭子學堂,淳化五年(994),仍為監。在李青四年(1044)泰太建立之前,國子監是宋代的最高學府。而中高級官員的子女坐監讀書,只是名義上的,數量不多,平日上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自國子監和其他學校建立以來,國子監成為全國掌管學校的總機構。所有國子監、郭子學校、武術、法律、小學、州縣學校等。指導學生,推薦學生接受工作,建造校舍,繪制三禮圖,繪制聖賢雕像,在亭子裏建造圖書館,以及皇帝視察學校,都是在它的主持下進行的。元豐變法前(見元豐變法),國子監官員分監、直言、清廉、主計等職。自元豐三年(1080)起,先後有(舊監)、(代侍酒)、程(主簿)、國子監博士(舊直授)、博士、武學博士、法學博士入監。監分三案:廚案掌管太學錢糧。每宗都有很多官員,如許昌、許佐、鐵樹等。國子監還設立圖書館,鐫刻經典和史書,供朝廷索取、贈予和出售。南宋時,監獄內設“印刷所”。國子監的印本,稱為“鑒本”,壹般刻工精美,居全國之首。北宋時,西京、南京、北京等都城也相繼設立國子監,設置司官。朝廷大權在握,侍從和其他官員互相充任。他們的部委相當簡單,只出錢出糧,實際上成了文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崇寧四年(1105),歷經三次進京和國子監,各設壹員司。
遼太祖進京,南設國子監,設酒祭、管、誠、主簿、國子監。在北京又建了壹個國子監,官員的職位和北京的壹樣。晉代,國子監管轄郭子學校和國子監,並設立了酒祭和公司。有兩到三名監督員,其中壹名負責婦女的直接教育。元初,國子監為集賢書院,轄郭子學派,設供酒處,掌管郭子學派的法令。程健,專門研究監獄事務。此外,還建立了蒙古國子監和回族國子監學校,以示與漢人和南方人的區別。
明初,中都郭子學校成立,後改為國子監,掌管國學學生的秩序。永樂元年(1403),明太祖成祖在京設國子監,均設酒祭、總管、監、典書。清代國子監掌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除外),設置管理監察大臣。奠祭,滿族壹個,漢族壹個;司業,滿族、蒙古族、漢族各壹名。此外,還有督學、博士、書、經等學術官員。光緒三十三年(1907),屬部。
始於隋朝的國子監,是壹種教育機構,到了清朝就變成了只考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到了清朝末年,成為官方的販賣機構。國子監學生,等同於學者,分為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是按照通常的規定向法院交納壹定數額的錢的人,都可以稱為“案監”。他們有資格見縣長,但沒有實權。”(摘自黃先帆《中國封建社會史》1952,12)。
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歷經元、明、清三代。它是中國最後壹所國子監。壹直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壹般都有
敬壹人壹杯,來自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他掌管儒家的政治紀律,他掌管七門學問:儒家、國子監、文光、四校、法律、書法和計算。
壹個人,程,負責從六個年級的主管。每年都有七個學生完成學業,與公司壹起嘗試並提供飲料,第壹個去了禮部。
壹本主書,七年級的。手印,判監。
△國子學
五年級的五個醫生。管教三品以上者,國之孫,從二品以上者,曾孫。
五個助教,來自六個年級。張佐博士是古典學教授。
直接發言的有四個人,張佐博士和助教由靜姝教授。
五經各有二博士,上五經。用國學知識教國子。《周易》、《尚書》、《石矛》、《左春秋》、《禮記》是五經,而《論語》、《孝經》、《爾雅》則沒有學官,只有中學經典。
△太學
六博士,六品;有六個助教,來自七個年級。管教五年級以上的,縣縣的兒子孫子,三年級的曾孫謀生,其中五分以此為業,每次過百人。學生70人,學者4人,章谷學生6人,杜東學生15人。
△廣文館
有四個博士和兩個助教。領導國家學生事業的學者。杜東有六十名學生和十名學生。在天寶九年後,他建立了壹個文光博物館,在那裏他被稱為進士的助教,然後他不再知道進士的名字。
△泗門亭
六博士,上七年級;六名助教,來自八個年級;就說四個人吧。他教了七個或更多的東西,侯伯子活得像個男人,庶人活得像個紳士。學生300人,佳能學生4人,棕櫚學生6人。杜東有五十名學生。
△法律
三博士,來自八品;壹個助教,九年級的。八年級以下的教師和居住在庶人的教師。法律是壹個職業,我也研究規範立法。大理寺律師隋有八個博士。吳德初,轉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恢復,三年廢,調大理寺,下面有大夫;隆碩二年復辟。有二十個學生和兩個古典文學學生。元和之初,杜東有五個學生。
△書法
兩個博士,從九年級開始;壹名助教。八年級以下的教師和居住在庶人的教師。《詩經》、《說文》和《子林》是書法作品,也學的書比較多。廢書秀才吳德初,貞觀二年復職,鹹清三年復職。博士及以下學歷調入秘書省,在龍碩復職兩年。在杜東有十名學生,兩名學者和三名學生。
△算術
兩個博士,從九年級開始;壹名助教。住在庶人的八年級以下的學生。
國子監地理位置(旅遊需求)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毗鄰夫子廟、永和宮。國子監大街兩側,槐蔭夾道,街道東西兩端,國子監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唯壹壹條有四座牌樓的古街。
國子監創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是元明清時期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個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集賢門(正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樓、碧雍、義倫堂、靜宜閣。東西兩側有四殿六廳,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中國現存唯壹的古代中央國有大學建築。
交通:坐地鐵到雍和宮站,向南走200米。或者乘坐公交13、116、807。
門票:6元。
國子監的“牢”不讀書。
饒邵平
“監”用於監管、監視、出獄時讀jiān(和),用作官名、官簽時讀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於各國監督之下。萬國和。”張湯守節《史記正義》:“獄,進獄以靜,進獄以靜。”古籍中的人物都是豎著排列的。“上監”是前面的“獄”字,“下監”是後面的“獄”字。左大劍和右大劍是正式名稱。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的“監”念成不發音,監督的“監”念成平聲。魏晉至隋唐,“監”字為南北朝末期以後中央省主官堂中的監、秘書省中的秘書監所讀薦。
“劍”也是官方的簽名,如中書劍、秦天劍、木馬劍。國子監既是政府機構,也是國家學校。
國子學和國子監在中國歷史悠久。西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與國子監並列的郭子學堂成立。南北朝時,要麽有國學,要麽有太學,要麽兩者兼而有之。北齊將郭子學校改為郭子寺。這是郭子學校從壹所高等學府向教育管理機構轉變的標誌。隋文帝時期,郭子寺統管郭子學堂、國子監和四校,進壹步凸顯了郭子寺的教育管理職能。楊迪皇帝將郭子寺改為國子監。唐宋時期,國子監還掌管著郭子學派、國子監和四大學派。國子監建立於明清時期,是具有國學性質的教育行政機關。清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國子監退出歷史舞臺。
郭子是誰?李周《帝官實錄》:“以三德教國。說到德,就是道。第二,敏德,以為是線。第三,孝,要知惡。”東漢儒生鄭玄指出:“國之子,是大夫之子。”《漢書·禮樂誌》:“國之子也,卿博士之子也。”劉青書年《劉桂陽說經不全,國有錯》:“國之子,王太子之子,諸侯、王公、官,皆是。”可見,民族之子指的是貴族子弟。
作為正式簽名,木馬健、秦和劍的監督人都宣讀了Jian(推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和高等學府,也是由“督學”推薦的。同時閱讀很容易產生誤解。歷史上只有男子監獄和女子監獄,沒有專門關押貴族子弟的監獄。此外,在古代,官員被稱為“獄子”,官職較低的官員被稱為監,國子監的學生和輟學生被稱為“監院”,國子監刻的書被稱為“監本”,國子監內的規章制度被稱為“監規”,唐代監管鹽業的官職被稱為“監院”。這些“監督者”都應該噤聲。
國子監李鐸古槐樹
張保貴
坐落在安定門內大街東側國子監街的國子監和夫子廟已經修繕壹新,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遊客。如果遊客留意,會發現古塔在國子監街、國子監院等地廣泛種植。為什麽?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北京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其東鄰孔廟,體現了“左廟右校”的古規。國子監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戊戌變法”期間,興建學校,廢除科舉,停辦國子監。在國子監,有古塔。從周代開始,就有“面有三塔,位有三位”的說法,即在宮門外種上三塔,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說:“登懷定仁”,即三公之位。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人們把槐樹視為“公職人員和醫生之樹”。國子監大量種植槐樹,表明子學生(大學生)可以進入高官。周代國槐在國子監內外廣泛種植,所以歷代國子監內外都有廣泛種植。自隋朝以來,科舉制度在中國再次興起,其考場被稱為“宮媛”,是為皇帝和國家貢獻人才的地方。貢院也廣泛種植槐樹。例如,在明清時期,北京宮媛有壹棵名為“文昌槐”的古樹。相傳這棵樹是文昌射鬥的地方。因為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文昌帝是掌管考試的神仙,在中國古代,所有的考生都要拜文昌帝。(現在大考,甚至有家長帶著孩子去道觀裏拜文昌。有意義嗎?)。因此,宮媛的“文昌懷”與考生的文學運動有關,成為考生崇拜的神。北京的國子監和夫子廟建於元代,北京也是元代正式建都的城市,槐樹作為行道樹在大都的大街小巷和胡同裏。700多年來,槐樹壹直是北京的優勢行道樹,成為北京的特色。所以,人們說起北京古都風貌,總會說:“古塔、紫藤、四合院”。而且顧淮還和中國的壹些古今名人有關系。比如西山曹雪芹故居前的“歪脖子槐”,東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據說也與曹雪芹有關。其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槐花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見證。
據史料記載,元明時期,國子監內有國槐、柏木200余株。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存的國槐和柏木只有40多種。國子監的古塔大部分是元代栽種的,距今已有700多年。在這些古塔中,最著名的是位於義倫堂前後的“吉祥塔”。
“吉祥槐樹”高約15m,由兩根樹幹組成,周長分別為2.6m和2.5m。像壹對孿生兄弟並肩而立,向人們展示了壹種獨特的風格。這槐花是元代種的,據說是元朝第壹任酒祭(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士)許衡種的。為什麽人們稱之為“吉祥蝗蟲”?相傳這槐花死於明末,但清乾隆十六年初夏,枝頭上又長出新芽,變成葉子,枯萎又復生。國子監師生發現後,紛紛傳播。當時恰逢乾隆之母慈寧太後60大壽。人們認為這是壹個吉祥的標誌,所以取名為“吉祥”。數百名文職和軍事官員寫詩和繪畫來慶祝。這壹年,他趕上了壹個大學生命令溥向孔廟獻祭。他得知此事後,留宿國子監,發揮自己畫樹的特長,畫了壹幅古塔圖,受到乾隆賞賜。據《孫舊聞考證》記載,有壹株國學古植物,是元朝大臣許衡所植。讀久了,枯萎了,又復活了。辛末枝再出時,慈寧六十歲,懷城眾生,傳為吉祥之事。乾隆皇帝還寫了《禦制國學古懷詩》,詩中雲:“黃宮有蔭樹,遺緬先賢。初植至元之年,尊榮欣末年。奇與曲阜,紀靈易靈幹。為人性化收集財富,傅慶祝生日。嗆秦英藻,綠葉潤。右相不誇張,緣起可傳。”甘龍的《古懷詩》和江浦的《古懷圖》,還有大臣們的詩,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令用玻璃墻保護這座古塔。據說古懷詩畫碑保存完好,於1956與十三經石刻壹起移至夫子廟西側。關於這棵樹的名字,在上述《日光下舊聞考證》的引文中,稱之為“樹城”。周代國子監旁邊,有壹大片槐樹林。當時,為了交換需要的物品,學者和太學學子在初壹和十五會從家鄉拿出土特產或書籍,或者在槐樹林中進行交易。因為都是文人交易,所以有壹派和諧禮讓的景象,稱之為“淮市”,後來淮市也泛指國子監。句子中的“石懷眾生”也是國子監的學生。
在國子監“比雍”寺西邊的圓池旁,有壹棵古老的槐樹。它的軀幹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樹幹北側還有羅壺的痕跡,看起來像是被利器所割。其實就是壹根大樹枝被折斷的原因。人們稱這種蝗蟲為“羅鍋槐”。這裏還有壹個典故。因為“弼用”殿是乾隆年間修建的,是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的柳永修建的,作為皇帝講學的場所。畢湧建成後,其“畢潘勇水”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柳永陪同乾隆等官員視察。當他們來到碧湧西時,立刻看到了這棵明顯的古槐。相傳,柳永經常給甘龍出難題,也有人說柳永是羅國。甘龍靈機壹動,說:“各位,妳們覺得這只蝗蟲像誰?”所有的官員都知道,但很難回答。甘龍又說:“這棵槐樹不雅觀。”於是他下令把這棵槐樹砍倒,寓意殺死柳永。柳永珍惜古槐,說:“萬歲,永不。雖然這棵老槐樹看起來很醜,但它是壹棵古老的槐樹。在國子監裏,整天聽聖人的經典,滿滿的都是國學和文學的精神,雖然很醜很美。如今畢雍完成,我必常聽聖家教誨,乃大忠臣也。”乾隆聽了,只好說:“羅國失雅,斬之,直之。”
700多年來,國子監街的行道樹交替種植,壹直以國槐為行道樹,有文化內涵。高大的槐樹將古老的國子監街點綴得古色古香,是北京壹道亮麗的風景,也為國子監和夫子廟增添了文化色彩。
/view/7406.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