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來,1949,河北樂亭縣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審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教授。作品入選第四、六、七屆全國書展,第四、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對聯展。30余幅作品參加中美、中日、中韓、中新“國際書法交流展”。曾獲“全軍書法大賽”壹等獎,“賽克勒杯國際文化交流書法大賽”二等獎,文化部第八屆全國群星獎銅獎。
中文名:丁振來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北省樂亭縣
出生日期:1949
職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主要成果:“全軍書法比賽”壹等獎
代表作品:《丁振來書法作品集》、《瑤體》書法。
輪廓
丁振來,1949,河北樂亭縣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審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教授。丁振來業余愛好書法,他很努力,也很享受。擅長渭北,涉草。作品入選第四、六、七屆全國書展,第四、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對聯展。30余幅作品參加中美、中日、中韓、中新“國際書法交流展”。曾獲“全軍書法大賽”壹等獎,“賽克勒杯國際文化交流書法大賽”二等獎,文化部第八屆全國群星獎銅獎。100余幅作品散見於《中國文化報》、《書法》、《書法博覽會》、《青年書法報》、《解放軍生活》、《解放軍報》等報刊,並作專題介紹。20多本書被邀請到屈原碑林、黃山碑林、鄭成功碑林、威海碑林、蒲松齡碑林紀念館等名勝古跡進行石刻。作品被收入《毛澤東詩詞書畫集》、《中南海書畫集》、《中南海對聯集》等典籍。傳記已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名人詞典》等十余部詞典。數十幅作品被中南海、中央電視臺、齊白石紀念館、朱德紀念館、美國賽克勒博物館收藏。丁振來書法作品12對開本出版。丁振來曾擔任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書法大賽、第壹屆全國電視書法大賽、第二屆全國草書書法展、第八屆全國書展評委。
學書之路
1949,河北樂亭縣滹沱鄉走馬府村人。小學畢業後,他成了村裏組織學習宣傳的積極分子。但他總覺得自己的肚子“墨水淺淺”,想繼續上學,甚至做夢做作業。也許是命運對他的眷顧。不久,恰好走馬府小學缺老師,他又進了學校當代課老師。角色的轉變讓他感到壓力,於是抓緊時間充實自己,不肯放下書。俗話說,壹雙漂亮的手是壹個人的第二張臉。他想寫得更好,以免被人嘲笑。於是就在村裏的老私塾張永泰老師手下練字。張老師也願意教這個虔誠的學生,經常教他壹些書法的結構和技法的知識,偶爾在他的作業上劃幾筆鼓勵他。從此,丁振來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
丁振來比學生大不了幾歲,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喜歡做什麽。他在課堂上對學生要求嚴格,課後組織籃球和遊戲。孩子們願意聽他的。由於管理有方,壹向混亂的走馬府小學兩年後被評為先進。1967,“孩子王”丁振來也被提拔為校長。除了教學和管理,他也沒有放棄練字。在“謀反有理”的特殊年代,絕大多數古代碑刻、名家字帖都被燒成了“四舊”,在書店很難買到。於是安連忠校長和胡各莊小學的孟憲貴老師,字寫得好,成了他崇拜和模仿的對象。在和同伴等人去鎮上做生意逛街的時候,丁振來重點看了這些當地書法家寫的匾額和對聯。在鎮會議室,丁振來看著他們寫的毛主席語錄,手抄下來,回家後壹遍又壹遍寫在紙上。在他眼裏,這個黑白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多變。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為了寫得順眼漂亮,而是愛上了書法這門藝術,而且越愛越深,無法自拔。
丁振來並不滿足於家鄉,而是想開闊眼界,到外面去。恰好鄰村壹個老師的老公在北京“海軍大院”當指導員,剛好去樂亭1970征兵。老師跟丈夫提到,丁振來想當兵。指導員下去調查,發現丁振來身高壹米八,精神很好。他不僅有能力,而且文筆也很好。於是他決定:我要這個兵,他在我們連隊當文書。於是,年僅21歲的丁振來應征入伍,成為壹名海軍戰士。
丁振來回憶說:“解放軍是培養人的大學校,北京是人文底蘊深厚的大都市。從小學校長到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是我人生的又壹個轉折點,找到了實現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的支點。”
兩卦切入,碑學的深層追求
入伍後,丁振來走進“海軍大院”,很快就以其漂亮別致的筆法引起了部隊首長的註意。先是被分配到海軍司令部當文書,後升任排長,擔任海事局宣傳幹事、副局長、政治部主任。他熱愛本職工作,積極組織演出,辦黑板報,辦展覽,活躍了部隊的業余生活,贏得了首長和戰士的好評。但他業余時間的興趣是書法,因為沒有什麽比書法更讓他著迷了。
丁振來在京的第二年,即1972年,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劉炳森先生。30年後,他還清楚地記得第壹次見面:騎著自行車去故宮博物院,把家鄉的幾斤土特產送給老師時,他壹點也不緊張。劉炳森先生說:“我把所有的好東西都帶給了我的大哥。妳在吃什麽?”劉炳森先生爽朗的笑聲和謙恭隨和的學者風範拉近了書法家和軍人的距離,他來時的緊張感頓時消散。從現在開始,每隔壹段時間,丁振來就會拿著作業讓老師點評。而劉炳森先生每次都熱情地給他講解壹些結體書寫、鋼筆書寫、水墨畫、構圖的知識,叫他紮紮實實地臨摹古代的名家碑帖書法,不斷從中汲取營養為我們所用。
文革時期書店幾乎沒有字帖。由於環境和條件的限制,丁振來有壹段時間對所見所聞都很著迷。有壹次他去榮寶齋,發現了壹份雲南出版的龍臉碑。據《辭海》記載,此碑豎立於南朝宋孝武帝明二年(公元458年)。清道光年間,阮元對雲南呂梁進行了涼訪,俗稱“大爨”。康有為曾在《易洸周爽談》中說:“炎龍碑是強茂最美的碑”。帖子上原本的字體讓他眼前壹亮,很符合他對蒼勁瀟灑審美的喜愛。他毫不猶豫地買回了家裏的字帖《炎龍碑》,日夜陪在身邊潛心研究。此後,他參觀了東晉名帖《寶碑》,俗稱“小爨”,被康有為稱贊為“古樸厚重,古色古香,奇形怪狀”,丁振來也很喜歡。
此時,丁振來感覺到了眼前的陽光,心中豁然開朗。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書法境界嗎?從接觸“兩個線索”開始,他開始放棄“全方位”的松散狀態,調整自己的思維,決心以“兩個線索”為源頭和借鑒,深挖傳統,聚焦渭北,走出壹條個性化發展之路。
丁振來走上基於“二卦”的攻碑之路,也深受晚清國學大師康有為的影響。康有為曾精辟地概括了南北、衛北的“十美”,提出“惟南北、衛北可通古今”,“凡衛北可取其壹,皆成人”,並將龍臉碑比喻為“軒轅古聖,頭上懸冠”,列為“諸神之首品”。這是丁振來取經碑,選擇“兩塊”法的理論依據。多年來,他勤於“二爨”研究,刻苦學習。僅《顏碑》就被精心抄寫了200多遍。
龍臉碑之所以難學,主要是因為它結合了正統法和官法,沈穩,活潑,多變。為此,丁振來在筆法功底和塑寫功底上下功夫。他在寫作時,以簡單的“小爻”為參照物,著重理解和把握“大爻”的特點,如略細長、用筆多占邊、奔放多變等。為了滋養“六爻”書法的創作,丁振來將“北碑”作為壹個完整的體系進行整合和研究,遊走於剛健鏗鏘的“龍門二十品”、率真不拘的“墓誌銘百篇”和險峻狂野的摩崖石刻之間。契合自身脾胃者,常現,反復現,直接取精;如果妳不同意,那就嘗壹嘗,探究其原因。為他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風格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80年代後期,丁振來的“爻”字書法頻繁出現在各種展覽中。方圓的作品,以方筆為主要題材,充滿了和諧,剛勁有力,雄渾飄逸,贏得了名家的贊譽,引起了書壇的關註。此後,他的大量“身體”作品成為全國重要展覽的壹大亮點。尤其是他手書的《梁漱溟傳》,高2.5米,寬6米。它雕刻在山東鄒平黃山梁漱溟墓前,氣勢磅礴。
兩位老師,學書本,做榜樣。
當丁振來談到他對書籍和經典的研究時,他總是想起劉炳森先生。他說,冰森先生是把自己從“寫”的狀態提升到“書法”高度的引路人。這些年來,老師除了求教,每次來求教總會給他壹個字做參考,不經意間收藏了十幾本賓森先生的作品。他在抱怨賓森先生生病住院時,以各種理由從未去探望過他,眼神中充滿了憂郁和愧疚。
另壹位對丁振來有重要影響的老師是當代書壇巨匠啟功先生。回憶起和凱老交流的場景,丁振來依然歷歷在目。
1991年夏天,丁振來和時任中國書協副主席的童偉談起啟功先生時,表示希望這位德高望重的書圈老前輩來“海軍大院”壹遊。第二天,童偉先生打來電話,轉達了凱老對海軍官兵的敬仰之情,說他雖然剛剛心臟病發作出院,但還是要去壹趟“海軍大院”。行前,書協的同誌再三叮囑我不要讓老人寫,免得累著。79歲的凱老如期來到“海軍大院”。他壹落座,就問正在忙碌的丁振來:“妳有紙嗎?”文房四寶準備就緒,開老壹邊說笑,壹邊興致勃勃地寫了壹首詩:“揚帆萬裏破長風,海上幹城將是天下英雄。我業余時間在臨池書畫,不比金鳳。”墨跡落下後,引起壹片掌聲。
1993年的壹天,丁振來拜訪了七公的家。壹進門,正好趕上齊老在專心抄寫古文字。這壹幕使他大為吃驚,他心想:“妳學老學富,為什麽要當抄寫員?”?看到丁振來的心思,老人趕緊開玩笑說:“丁同誌,妳會寫字嗎?”如果妳寫了,妳必須被張貼。這就像唱戲壹樣。只要唱壹天,就要時不時的吊嗓子。"
1995,海軍將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美術、書法、攝影展,想請啟功先生為展覽做標記。時任天津市測繪院政委的丁振來受托回京看望凱老。當時,老人正準備吃午飯。聽丁振來說明來意後,幽默地說:“妳的事急,我就先不吃了,馬上給妳寫信。”於是他攤開紙,寫了壹個五尺的展板。
啟功先生重義輕利、平易近人、豁達開朗的人格和品德對丁振來影響很深,齊老的鼓勵讓他終生難忘。
有壹次,齊老無意中看到丁振來寫的電話記錄,很高興。他分別打電話給時任中國書協秘書長的童偉和辦公室主任喬仁和,說:“丁同誌的字寫得不錯。請告訴他,他必須繼續努力。”還有壹次,故宮博物院的領導和專家在凱的家鄉見面。凱老當場稱贊丁真說:“丁同誌的渭北很活潑!”被老嚴學習表揚是壹種榮譽。在多年的交往中,丁振來受到了老人們豐富的學識和教養的啟發,用高尚的品格凈化了自己的靈魂。為此,他在不同場合反復感嘆:“先做人再寫書,有建樹的老先生是我終生的楷模!”
兩種追求,品格與藝術的統壹
采訪中,聽到丁振來的“二八”準則,覺得很有創意,產生了興趣。對於丁真來說,這是壹個他從不示人的規則,那就是把80%的時間花在做好書法上,20%的精力花在學習書法上。
作為* * *和中國的當代人,丁振來通過30多年的努力,從壹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海軍大校。他認為愛好終歸是愛好,做好本職工作是革命軍人的天職。這壹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壹準則,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能夠冷靜地處理工作和書法創作中的各種矛盾,實現互助。軍人果斷、幹練、豪邁、質樸、率直的氣質滋養了他豪放寬廣、氣勢磅礴、蒼勁瀟灑的書法風格;傳統藝術的浸潤和書法創作水平的提高,對他的軍旅生涯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部隊,無論是在海事局、天津測繪院還是海軍軍事研究所,他的出色表現總是受到官兵的稱贊。
有得有失。當他提到他的愛人和孩子時,他心裏有壹種負罪感。讀平板需要時間和良好的心情。很多年了
拜托,我愛人下班回來,總是壹個人承擔所有家務,不讓他分心。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孩子壹日三餐,大部分由愛人照顧,可以騰出時間專心書法創作。
在《海軍大院》中,丁振來的成人之美成為壹段佳話。他說,書法藝術本質上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宣泄,是壹個人審美情趣和人格風格的直接反映,也就是所謂“書如其人”。丁振來堅持自己的話和做法。每年年底是他最忙的壹天。在此期間,海軍司令部及其下屬單位的壹些老兵總是向他索要墨寶,丁振來每次都慷慨解囊,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中的壹些人把丁振來贈送的紀念品作為回國後打開求職大門的敲門磚。他對此總是壹笑置之,說:“我的作品並不珍貴,只要對老兵有用就行。”在筆者采訪丁振來期間,不時有海軍基層作家或外省市青年書法家打來電話,請他幫忙辦展。作為《中國書法》雜誌的導師,中國書法協會培訓中心的教授,他總是熱情接待,悉心指導,從不擺架子。作為丁振來的追求,書法和他的軍旅生涯壹樣,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閃亮部分。現在他已經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書法創作中去了。對於丁震來說,世界上沒有什麽比有足夠的時間展示自己的愛好更幸福的了。他準備靜下心來,回去梳理審視自己,重新學習認識傳統,彌補理論的不足。同時,我們將繼續參觀過去參觀過的碑刻,在“溫故而知新”中推進“古風”書的創作。此外,是為了深化已經開始的草書創作。現在的人多取金、唐、宋、元的草,是甜的。丁振來的草書是從魏碑傳過來的。他將以此為支點,將狂奇崛起的“二件式”品質與飄逸的“二王”草書風格相結合,達到既古老又充滿書卷氣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