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只要取消了校外培訓機構,教育就能正常發展。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只要取消了校外培訓機構,教育就能正常發展。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教育不是取消校外培訓就能整改的。教育問題的根源不在校外培訓,而在教育。

培訓機構存在的根源是有市場需求,說明學校教育存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家長去教育之外尋求解決方案。

為什麽學生需要補課?因為學生要追求成績。

學生為什麽追求成績?這關系到中國的教育培養什麽樣的人才,也就是教育的目的。

01中小學教育對成績的不斷追求,是因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改革開放前,中國非常貧窮落後。

從65438年到0978年,中國GDP始終是65438美元+0482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量的5.0%,排名世界第十。按照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人均GDP僅為224.9美元。世界排名倒數第二。有2.5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1977年,中國有140萬人,平均口糧不足300斤,處於半饑餓狀態。

1982年文盲率(完全文盲)為22.8%,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3年。

在當時這樣的國情下,我們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但是,各類生產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所以當時中國在教育方面,壹方面大力推行普及教育,改變農民文盲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另壹方面是快速培養技術人才,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小學開學五年,初中高中兩年。並鼓勵初中生報考中專。保證人才的快速產生。

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教育轉向了對知識質量的追求。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過考試成績選拔高知識人才。

這種追求知識素質的教育,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個人來說,追求知識素質教育導致成績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只有不斷增加重復訓練,才能加強知識的鞏固和落實。

從心理學上講,當人們大力強化某項技能時,會大大提高該項技能的熟練度。但同時也會抑制人們思維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導致對新事物的思考嚴重缺乏敏感性和發散性。

當前,我國生產力正面臨新壹輪轉型,即從傳統模仿生產和傳統生產技術發展,向開拓新領域、實現創新生產轉變。那麽,目前的教育模式顯然不符合這種需求,必須進行改革。即從知識教育到素質教育。否則,中國將很難超越西方先進國家的發展水平。

培訓機構的出現是追求知識教育的必然結果。國家為什麽不制止?由於人的學習能力的差異,不同的人學習知識的速度和方向必然不同。但是知識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知識的考核也是同壹套卷子。所以學習知識落後的同學只能選擇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

而我國的教育幾乎都是公立教育,由國家出資培養人才。國家必須保證教育的公平和穩定。因此,國家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於是,民辦培訓機構應運而生。

那為什麽國家不禁止私教呢?

事實上,國家壹直禁止私教。直到2017才允許市場資本進入中小學教育。以前私教本質上是地下活動。現在放下的意義是什麽?

目前,國家正在實施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從高校改革到中小學改革。目的是改變教育模式,培養創新人才。這種教育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識。因此,當務之急是註重素質考核,而不是知識考核。也就是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

素質不僅指各種藝術才能,還指各種社團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研究能力。比如,目前浙江、上海試點改革省市推出的職業規劃教育,只是測量和理論分析的指導,估計未來可能會和企業掛鉤,進行實踐嘗試和開發。另外還有什麽遊學,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教育活動等等。可以想象,未來將會發展出更多形式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要實現人的差異化發展。顯然,各種形式的素質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的全國統壹模式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國家允許培訓機構進入中小學教育,是為了讓這些機構分享優質教育板塊。

但目前,教育改革才剛剛開始。所以中小學教育中對知識的追求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那麽,培訓機構基於追求利益和市場需求的原則進入知識培訓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減少目前國內過度教育的競爭?從近兩年NPC和CPPCC的提案以及國家改革的趨勢來分析,中國教育正在向美國教育模式靠攏。基本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第壹,降低中小學的成績要求,把對成績的過度追求轉移到對質量的追求上來。

但是因為中小學教育都是圍繞高考的。因此,高考模式必須改革。這是中國教育改革的第壹個思路。

第二,改革大學教育模式,降低高考分數權重。

改革高考模式,必不可少的是改革大學教育模式。如果不能只改革高校招生模式,必然會演變成另壹種形式的競爭。只有對不同方向的大學進行改造,使大學之間的差異得到發展,才能減少高考招生的重疊,從而不依賴單壹的考試分數。

從目前國家大學改革的趨勢來看,很可能借鑒美國,打破目前大學綜合化發展的趨勢,將大學向三個方向分流:壹部分壹流大學向基礎研究方向發展;有的文科綜合類大學在向社會方向發展;大多數大學都在向職業技術方向發展。

那麽,為了適應大學的需要,中小學生需要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從事科研嗎?還是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還是從事某個生產技術行業?這樣,不同的選擇必然對能力和素質有不同的要求(這不是現在的綜合素質,而是差異化素質)。這樣高考的競爭程度會降低很多,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在同壹個方向的選擇上可能還是會有很大的競爭。我們做什麽呢

也就是同壹個方向,不同的大學要細分不同領域的優勢。比如清華和北大都是研究型大學,但清華的優勢專業發展是自然科學研究,北大的優勢專業發展是社會人文研究。這樣各高校集中大量資源發展自己的優勢專業,實現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這樣,成績的競爭就減少了壹點。

第三,成績還是需要的,只是需要達到壹定的專業要求,而不是互相競爭選擇更好的。

完全取消考試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需要壹定的基礎知識作為保障。所以在以後的高考中,成績最有可能被打分。達到壹定標準就行。從目前的高考新評分系統來看,很有可能走這條路。

為了實現大學專業的差異化發展,國家還應該改革就業環境,保證不同專業在社會環境中就業的基本水平,而不是懸殊。

目前我國不同行業發展很不平衡,導致不同行業的薪酬水平和工作環境差異很大,這是高考成績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只有妳成績好,妳才有更大的概率選擇最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

因此,國家還必須加強各行業的改革,使其均衡發展。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專業選擇上的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