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後,羅達尼為了報答黨的恩情,在部隊裏竭盡全力地捏骨療傷。在壹次行軍中,她在醫治壹名士兵時摔倒,導致她和丈夫王誌忠唯壹的孩子流產。然而她無怨無悔,丈夫也毫無怨言。她無私無畏的忘我精神和高超的醫術受到了部隊首長和戰士們的稱贊。
1948北京解放前夕,羅有明同誌的丈夫、長征中擔任紅軍第壹師連長的老紅軍王誌忠同誌,因頭部和背部受傷住院。部隊領導帶著羅有明到了部隊,羅有明到了北京雙橋252醫院二分院給丈夫餵奶,同時自告奮勇當骨科醫生。從65438到0957,她已經是壹個吃國家“皇糧”的人民醫生,有固定的醫療場所——北京雙橋三間房診所。這期間,她的醫術已經爐火純青。隨著人民公社的成立,三間房診所改為“雙橋公社三間房綜合衛生院”,每天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病人不計其數。小醫院周圍擠滿了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有幾次,羅有明上班擠不進診所,只好從後面翻墻。她平均每天會接到200多個咨詢。她說:“我不吃飯,不睡覺,病人壹刻也不能耽擱。”所以無論白天黑夜,無論上班下班,到處都是病人在追她。
1974年春天,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羅有明舉辦全國骨病學習班。聽說羅有明來回坐公交車,總理說:“這樣的專家是祖國的寶貴財富。他怎麽會沒有車呢?”他立即指示有關部門處理此事。當壹輛嶄新的汽車開到羅有明面前時,她說:“我不想用這輛車,也沒有地方放它。會議是為了什麽?有車來接我就行了。”於是,這輛車被送到了衛生部。
1983年,李先念總裁突然腰椎扭傷,躺著就無法行走,甚至翻身。請了幾個專家給他治療,但無效。李先念同誌是第壹次訪問國家主席,錯過訪問會造成國際影響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損失。當羅走進中南海時,等領導人都來迎接她老人家。羅老按完手指接骨不到兩分鐘就恢復了。鄧小平同誌十分關心羅有明醫院的建設和發展,關心老百姓看病是否方便。李先念同誌當時激動地說:“我看可以撥款幾十萬元,建壹個像樣的羅有明醫院,妳可以為人民多做點貢獻。不用擔心醫院管理人才。小平同誌懂經濟,他做妳的會計最合適。”
1984,上海車廠想送她壹輛全新的上海車,她婉言謝絕了。
1985,衛生部想給她壹輛尼桑車,這次她接受了:“就當救護車吧,接送病人方便。”20世紀60年代中期,衛生部遵照周總理“壹定要學的醫術”的指示,抽調全國骨傷科的醫療骨幹,學習羅老太太治療骨傷的經驗。羅有明還打破羅氏正骨技藝不得向國外傳播的家規,先後舉辦了33期進修班和急訓班。朝鮮、德國、日本等國的醫生也來拜師學藝,僅中國就有4000多名弟子。
1985年7月,衛生部遵照周總理的指示,撥專款成立了“骨科醫院”,並任命為院長。
到現在醫院掛號費還是五毛錢,全北京最低。不遠千裏來羅氏醫院看病的人經常找上門來,大部分都是疑難雜癥,有的病人根本負擔不起醫藥費。但羅夫人堅守本本,善待他們,淳樸的性格深深感染了弟子們。所以,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成了很多弟子的修行原則。
65438-0985年,衛生部撥款成立“骨科醫院”,羅奶奶任院長。雖然職位變了,但醫生的職責沒有變。她仍然像往常壹樣對待病人。她用神奇的雙手和高超的醫術治愈了無數骨傷患者。羅奶奶沒有假期,每年大年初壹只請壹天假去見親戚朋友。有人計算,按照日均10人次計算,90年後有幾百萬人。還有人說,老年人完全有資格申報歷史最長、醫生人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羅奶奶看病不要錢,不收紅包和禮物。這家醫院的掛號費還是五毛錢,可以說是北京最低的了。
有壹年,東南亞某國壹位截癱的副外長來看羅奶奶,老人技術很好,真的讓外長挺了過來。
奶奶羅燦可以說是壹個比雷鋒還早的“活雷鋒”。她把病人看得比什麽都重要,所有病人隨叫隨到;困難患者不僅減少醫療費用,還負責飲食;重病患者走不動時,她不顧年齡造成的體力消耗,親自出診;當有人找醫生時,無論妳在哪裏,都要以最快的速度看到病人,並對他進行治療。我曾經跟著老太太出診。在病人家裏,老人把病人的骨頭弄直,找來壹張舊床單,撕成壹條條的。過了壹會兒,病人的腿固定好了。看那壹系列動作的敏捷,真不像是壹個已經過了壯年的老人。老友明是羅氏正骨法第五代傳人,老人的子侄第六代傳人,如羅、羅金冠等,現在都已年近八旬。如今,在“羅有明診所”行醫的第七代人主要是後裔。羅、羅金冠等。都說老太太會欣慰家裏的醫術會被別人效仿。
羅金冠說,當時醫院裏有30多個羅氏正骨法的傳人,大部分都是羅氏的後人。羅金冠說,“羅氏正骨法”作為家傳醫術,對後人有獨特的訓練方法。家族後代想學“羅氏正骨法”,必須先學“醫德”。“第壹,老人自己講,不是講醫術,也不是講醫學,而是講醫生治病救人的道理。”年近八旬的羅有明的侄子羅金冠醫生回憶說,他跟老人學醫時,給老人上的第壹課是“醫德”。今天,他用這種方式教他的學生。
當時“羅氏正骨法”已經傳到了第八代。"第八代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對此,羅錦官和羅都表示“後繼有人”。“其實我們並不保守,我們也想發揚光大。”羅金冠說,羅家的後人還是喜歡學醫的,他希望能招到更多對此感興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