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了明確要求。“農民”的內涵變成了全新的“職業化”。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培養大量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人才,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梅州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農業人口超過70%,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000家,農業占產業結構的20%。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無疑是壹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新型職業農民基地的企業化管理
新威龍葡萄園位於梅縣區城東鎮謝天村,葡萄晶瑩剔透。這是幾個“80後”男生創辦的公司。
2011成立以來,葡萄生產基地從幾十畝擴大到200畝。每年葡萄成熟時,這裏人山人海,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和休閑采摘。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欣然說,現在梅州葡萄基地畝產2000斤,基本可以在當地內銷解決。今年,該公司還準備在廣州黃埔區建設新的生產基地。
這是當地“種山致富”的壹個縮影。與傳統農民相比,“職業農民”吳欣然更多地從事農業經營。新威龍公司主要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吳欣然通過管理企業來管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讓這些技術型農戶“多勞多得”。管理對市場負責,種植對質量負責。這種細致的分工和負責任的農業生產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農民?毫無疑問是壹種新型的職業農民。2012,“新型職業農民”首次被寫入“中央壹號文件”。同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試點工作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培育職業農民”。可見,職業農民這個農業新鮮血液的註入,已經提上了日程。
在創業大潮下,壹些農村人從“翻山越嶺致富”進入“新農民”行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了明確要求,無疑為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指明了方向。“農民”的內涵已經從“世襲”身份變成了壹種全新的職業。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加劇,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力的主力軍。農業如何實現精細化、高效化、職業化,在這種形勢下,培養壹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非常重要。
梅州在職業農民培養方面已經有所探索。為應對新形勢,梅州市借鑒臺灣省農業發展經驗,結合自身情況,圍繞“誰來種地”和“怎麽種地”兩大問題,在良田、良種、組織、品牌、市場、金融、保險農業等10個環節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新型農民帶動的“致富開山”格局。
同時,梅州也探索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如眉縣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辦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使新型職業農民優先享受政府已出臺的土地流轉、農資、農機等農業補貼。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和環節,對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認證的農產品給予獎勵。
新技術利用電子商務擴大銷售。
傳統農業中,農民往往承擔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而新型職業農民將產業鏈分為生產、管理、銷售三個環節,將農民從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長的環節。劉宇濤認為,職業農民的“新”主要在思想和技術上。
據梅州市農業局局長、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劉宇濤介紹,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有壹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生活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技術上,梅州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截至今年5月底,梅州已成立農機合作社94個,成員3551人,服務農民37158人,機具1臺。
“過去,每天需要30名工人采摘2萬公斤。現在我們每天可以出口8萬多公斤柚子。”對於新技術的應用,梅州市梅縣恒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壽生非常感慨地說。在金柚基地,肩並肩的人工采摘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山果運輸機械。
興寧種糧大戶李誌新在外打工多年。2007年,他回鄉種地,壹口氣承包了鄰鎮唐冶115畝農田,成了當地最大的種糧大戶。全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李誌新今天早晚兩茬作物畝產達到2400多斤,按優質品種每斤1.7元的價格,種糧收入1.6萬余元。
除了生產和種植技術,在銷售方式上,農業也迎來了新的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農村和農業,為農業發展插上了電子商務的“翅膀”。原生態農產品和優質農產品正在通過電子商務產生新壹波的創富機會。
“去年合作社網上銷售額達到800多萬元,占全年銷售總額的20%。”梅州木子金柚合作社負責人李永生興奮地說。從2013開始在網上“觸電”的木子金友,兩年內取得了可喜的銷售業績。此外,木子金友不僅與權威媒體合作,還擁有淘寶、JD.COM、李奔生活等市場渠道。李永生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對接跨境電商,今年的銷售目標是654.38+00萬元。
這只是梅州農業市場拓展的壹個縮影。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梅州市農業局成功建立了“大宗供銷+超市專櫃+社區直供+電子商務”四位壹體、線上線下互補的無縫對接產銷市場體系,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和“賣難”問題,還走出了壹條“暢銷”的良性循環之路。
這只是初級階段。接下來,梅州市農業局將以珠三角、界潮汕、廈、張泉、北上廣、港澳臺為主要陣地,打造“B2B+O2O”的電子商務新模式,與大中城市開展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城鄉對接、產銷對接,與農批市場建立聯動平臺,引進和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拓展梅州農批市場銷售的更大版圖。
農民職業化面臨的新問題是阻力重重、任重道遠。
隨著新型職業農民的興起,問題也隨之而來。有專家認為,要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還得過人才、資金、配套等門檻。
未來妳最擔心的是什麽?吳欣然認為他是壹個專業的農業人才。現在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即使剩下的中老年人和婦女願意幹農活,他們仍然需要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接受進壹步的培訓。
遇到這種困境的農民不在少數。在蕉嶺縣蕉城鎮東山村,掛滿枝頭的柚子果實閃著金光。種植戶王金陽雖然滿心歡喜,但也不禁壹臉愁容。農村的青壯年都去城市打工了,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農忙的時候,勞動力不足根本不行。
王金陽說,每個人壹天要花100元-120元,甚至很難。“年輕人不願意種地,壹是怕吃苦,二是不知道怎麽種。農忙時雇傭的許多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需要現場培訓,這也給農場管理帶來壹些小麻煩。”
過去,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早已低於壹個月勞動的收入。大量農村人放下農具,進城打工,只留下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被稱為“部隊”。現在很多年輕的農村勞動力“不會做,也不想做農民”。
此外,還有土地確權轉讓的問題。由於地處山區,土地分散,當地農民常年在外,土地確權需要很長時間。土地流轉面臨層層阻礙,擴大經營、統壹管理也顯得阻力重重。
李誌新說,很多農民因為文化水平低,擔心土地第二次流轉會不會變成別人的。由於不信任,壹些農民不願意將土地承包出去,寧願看著土地荒廢。
要擴大企業規模,沒有錢是不可能的,融資困境也是個大問題。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傳統的民間借貸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但由於農村土地確權難、價值評估難,李誌新的土地、房屋等權證和資產無法抵押,無法突破“家庭作坊”的困境。“融資”難壹度成為最大的心病。
此外,與原來分散的小農經濟不同,梅州不斷壯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將對融資金融服務、品牌市場、農業保險等提出更高要求。
劉宇濤表示,下壹步,梅州市農業局將在維穩改革中穩中求進,從上遊的組織化、信息化,中遊的服務機械化、社會化,下遊的品牌化、市場化,到土地、人才、資本(金融、保險)全鏈條改革,逐步走出壹條獨具特色的山區農業發展改革之路,逐步實現“保障供給”和“創新發展”的轉型升級。
從長遠來看,新型職業農民會把農業作為壹個固定甚至終身的職業,他們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問題,又解決了“怎麽種地”的深層問題。但也要看到,新產業農民的成長還是要靠自己,政府只能給他們提供壹個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