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後,教育行業似乎陷入寒冬,所有教學培訓機構全面關閉,實力差的企業甚至面臨裁員/倒閉。
教育行業陷入這樣的境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唱衰,卻不知互聯網巨頭們從未停止過對教育行業的布局:
騰訊面向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推出騰訊智慧校園,為其提供移動校園智慧生態解決方案;百度教育也推出了智慧教育產品,與之達成服務合作的學校增加到2000多所;阿裏巴巴也不想放棄入局教育的好機會,另辟蹊徑切入職業教育藍海,成立湖畔大學商學院,創辦達摩院;美團旗下的“大學”更註重與產教結合。美團大學成立後,美團已培訓超過3000萬人,輸出超過500萬小時,覆蓋全國455個城市。
可見,互聯網巨頭在構建教育生態時,采取的是從外延到內生的策略。
但妳有沒有想過,疫情過後,為什麽有人唱衰教育,巨頭跟風?
因為教育行業有“變與不變”。
學習從來都不是剛需,因為剛需學習才是持續的需要。
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學習都不是必須的,就像妳想去參加壹個藝術展來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但是去不去都沒關系,因為這不是必須的,但是為了必要而學習才是必須的。
比如生存是剛需,社交是剛需。
尤其是童年,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與同齡人的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於孩子來說,社會交往是剛需,決定了孩子未來人格和品行的發展。所以少兒口才培訓班是為剛需服務的,壹切為剛需服務而成立的教育企業都是有價值的,值得投資的。
對教育的需求沒有改變。
教育的資助者壹般只有兩種,壹種是家長,壹種是國家。
國家需要孩子成長為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經費逐年增加,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比軍費低壹點點。
家長願意為教育買單的原因不言而喻。
疫情發生前,教育蓬勃發展。教育行業會因為疫情而衰落嗎?
不會吧!
目前教育公司已經走過了探索階段,進入了規模化賺錢階段。
在場地、設備、教材、師資等壹切條件具備後,只要他的教育方向與剛需或二需相關,他就有機會。
01
教育主體的投資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比如,隨著民辦幼兒園的快速發展,壹旦在質量和聲譽上超越公辦,出資結構也會隨之改變。但與此同時,民辦學校的辦學條件也在收緊,民辦學校越來越難辦。國際高中可能會有壹些機會,但是私立大學已經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收購大學和高職學院需要的資金量巨大。
02
教育服務行業在變,以考研為目的的培訓進入整改期,尤其是在線教育。在線教育出現已經快十年了。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可能還在黎明前的黑暗階段,但也是因為這次疫情,很多公司都走出了虧損。至於以後會不會繼續呈現大規模發展,還是個未知數。至少從家長的角度來說,他們更傾向於線下教育。
03
教育行業的細分軌跡正在改變。2019以來,基礎學科的應試輔導與素質教育的融合,正在成為教育行業的新趨勢。以思維訓練、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興賽道正在占領市場,以火花思維、科學隊長、語言啟蒙學校等學科為主體的品牌正在崛起。鑒於“工具性+人文性”的特殊內涵和“聽說讀寫”的多種延伸,少兒口才教育將成為最大的投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