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俊(1921 ~ 1995),沈積學家,中國沈積巖石學的奠基人之壹。50年代初,建立了第壹批石油地質實驗室,編著了第壹本石油大學沈積巖石學和沈積巖石學參考教材,是我國石油大學沈積巖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她提出並總結了大慶油田薩爾圖砂巖體的分布、構造和沈積特征,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紅旗手”稱號。他的專著《沈積巖》是中國第壹部沈積巖石學專著。她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學》是國內外第壹部系統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專著,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它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兩次,並以英文出版。她為中國石油工業和沈積巖石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質學史叢書6
吳崇雲,四川省江津縣人。1938南開中學遷至重慶,吳崇雲初中未畢業,即以同等學歷報考南開高中並被錄取。1941高中畢業時,壹些名牌大學在不同日期報名考試。吳崇雲報考了成都華西巴醫學院、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重慶大學、西南聯大、中央大學地質系五所高校。已經陸續發表了,都考上了。她喜歡物理和農業,但她認為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家富強的關鍵,不僅“抗戰”需要,後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壹個人去昆明旅遊,最後進了中央大學地質系。
她是中央大學地質系班上唯壹的女生。她學習如此努力,以至於她畢業時系裏的老師都不肯放她走。1945畢業後成為張庚院長,李學慶教授助教。“抗戰”勝利後,隨中央大學赴南京。
65438-0947年,吳崇雲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質系學習,在系主任R.S.Russell的指導下研究沈積物中的微古生物學。他於1949年夏天獲得碩士學位,並於8月與同校留學生朱結婚。1950 1赴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不久後,為響應新中國的號召,夫妻倆於1950年9月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返回祖國,並於165438年10月加入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吳崇雲和他的妻子向國家捐贈了近2000美元。
1951年,她在生下第壹個孩子56天後,參加了第壹屆全國石油展的籌備工作。根據蘇聯專家來華後提出的“自西向東”的勘探方針,石油總局組織了壹支勘探隊。1952春節後不久,她和幾個老師帶著壹群年輕人出了西部的玉門關。作為隊裏唯壹的女性和組長,她深入工地在青草灣、紅樹峽、尹姬公臺等地進行地質勘探,後調到玉門任實驗室主任,成立了新的實驗室。1953暮春,她又去了四川和Xi安出差。在壹年半的時間裏,第壹批石油勘探實驗室分別在玉門、成都和Xi安成立。
65438-0954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擔任地質勘探系礦物巖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講授沈積巖石學、普通巖石學、結晶礦物學、光學礦物學、鉆井物探巖石學。當時主要用的是蘇聯的教材,不適合中國的具體情況,要重寫。作為教研室主任,她壹邊教學壹邊組織編寫教材,同時成立了實驗室。
9月,1959,松遼盆地宋集3井井噴出油。12年2月,吳崇軍在蘇聯專家的陪同下,給剛出生4個月的第三個孩子斷奶。大慶之戰始於1960年春。3月,吳崇雲和石油學院的壹批師生去大慶,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7月,他被調到前線指揮部的對比大隊擔任嚴新隊隊長,專門從事鉆探巖心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這是獲得當時所有準確數據的重要壹環。指揮部的領導,包括部長,都曾聽她講解過地質知識,從此被稱為吳教授。直到年底我才回到北京。1962年,我又去了大慶,見到了周恩來總理。在大慶油田開發期間,她6次赴大慶工作,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紅旗手”稱號。
1963,吳崇雲擔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65438年2月,周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宣布,中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使用外國石油的時代將壹去不復返了."她在人民大會堂聽報告,為祖國的逐步繁榮而激動,也為自己能參與壹些工作而欣慰。
1969,11年6月,吳崇雲隨北京石油學院遷至山東東營。1970年6月,他給第壹批工農兵講課,帶田實習,根據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材施教,深受好評。
她在1974被借調回北京。當時世界上很多大油田都是在碳酸鹽巖中發現的,中國南方也有大面積的碳酸鹽沈積。部裏領導給她出了這個題目。吳崇雲翻譯和編輯了重要的碳酸鹽巖國際文獻,進行了實地考察,並為許多有關碳酸鹽巖的課程和研討會講課。
65438-0977,吳崇雲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65438-0978任該院副總地質師。他在沈積室工作,是研究所的第壹任博士生導師。
1985“周年油田長期穩定註水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吳崇軍為主要參與者。她是中國石油學會第壹、二、三屆理事,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沈積學會副理事長。
歷時8年,吳崇雲完成了《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學》壹書。該書由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兩次出版,1993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1994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壹等獎。1997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英文版。當時吳崇俊於1995年8月7日逝世,享年74歲。
壹、新中國石油地質實驗室的創建者
吳崇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返回美國的學生之壹。當時國家嚴重缺油,國家領導人已經註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石油成為石油總局的重中之重。按照蘇聯專家的意見,甘青地區是重點。1952年春,她和勘探隊出西部玉門關,深入西北高原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並擔任領隊。加強了野外工作,很快就發現實驗室工作跟不上了。吳崇雲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時候,他的碩士研究課題是微古生物學的研究,對沈積巖的定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部分工作是在實驗室裏完成的。於是,總局把她調回玉門當實驗室主任,成立了新的實驗室。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她組織實驗室,調配實驗設備,培養人才。她根據不同的實驗項目,分組培訓專業人員,使實驗室工作迅速全面開展,配合野外工作,成為全國第壹個石油地質實驗室,並迅速完成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巖石綜合剖面,為缺乏生物化石的陸相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層劃分發揮了巨大作用,為確定鉆探目的層位提供了依據,開創了石油地質勘探巖礦工作的研究和應用前景,培養了壹批年輕人。
隨著地質勘探的不斷發展,實驗分析日益嚴峻,實驗技術的普及迫在眉睫。1953,她去四川成立了實驗室,下半年在Xi安建了國家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她懷了二胎,卻沒有告訴同事。帶上壹把煮過的剪刀和壹些紗布就行了,以防萬壹。在野外跑步時,道路顛簸,她就把手放在座位上,坐在手上減少顛簸。
這樣建立了新中國第壹批石油地質實驗室,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基礎數據和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氣勘探開發的科學水平,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她那些年培養出來的人,後來成了這個領域的中堅力量。
1960年春,吳崇軍參加大慶會戰,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後來,他去前線指揮部的對比大隊擔任嚴新隊隊長。鉆井巖心對比分析是查明儲層、計算儲量、制定開發方案的重要方面,也是“完整準確取20項資料、72種數據”的重要環節。但是鉆井取芯麻煩,影響進尺,鉆井隊也不太重視。為了提高心率,保證取芯質量,她帶領隊員到鉆井隊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時宣講取芯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在各級領導和工人的支持下,心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重點井的心率和巖心質量都達到了要求。當時大慶會戰的條件極其艱苦。她帶領整個團隊自己收集和搬運巖心,組裝了預制屋作為實驗室,對巖心進行整理、保管和分析。根據巖心資料和其他地質資料,建造了大慶油田生產實驗區地下宮殿。為大慶油田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國石油院校沈積巖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
65438年到0954年,吳崇雲被調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是教授沈積巖石學的第壹人。當時高教部指定蘇聯教材為主,但不適用。她壹邊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壹邊自學俄語,從美國帶回來的兩箱英語書只能在家裏看;編寫了約30萬字的沈積巖石學參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沈積巖石學的教學水平。這本由北京石油學院印制的教材是我國石油系統高校沈積巖石學教材的先行者。在這本參考教材的基礎上,1962年,她主編了《石油大學沈積巖石學》教材,38萬字,由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壹本正式出版的沈積巖石學教材,也是中國人自己編寫的第壹本沈積巖石學教材。此後,該教材幾乎被國內高校所有相關專業采用,應用範圍遠超石油高校,影響廣泛而深遠。
1963年,吳崇雲組織石油廠礦專家,與北京石油學院巖礦教研室的老師合作,用三年時間編寫了壹部54萬字的專著《沈積巖》。後來經過修改編輯,由燃料化學工業部出版社以1977出版。這是中國第壹部出版的沈積巖石學專著。文革結束後,吳崇雲編輯該書,和編輯們壹起冒了很大的風險。但壹經出版,就受到高校、油田、勘探等科研生產部門地質學家的好評,被廣泛用作參考書。
20世紀70年代末吳崇雲調離石油學院後,仍主持華東石油學院主編的《沈積巖石學》1982版和1993版,對兩部書的定稿起了重要作用。這兩本教材是上述教材和專著的延續和擴展。其中,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出版的《沈積巖石學》(第二版),100萬字,榮獲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院校優秀教材三等獎,是以吳崇雲為首的中國石油大學兩代人40多年教學實踐和教材建設的結晶。
第三,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的奠基人。
國外油田多為海相沈積,而我國90%以上的原油儲量來自陸相沈積或以陸相沈積為烴源巖,即烴源巖。因此,開展陸相沈積盆地沈積學研究,對查明油氣的生成、聚集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對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中國發現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以來,吳崇雲壹直在教授沈積巖石學,同時編寫教材,研究中國油田的陸相沈積特征。1977正式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後,她進壹步系統研究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的特征和規律及其與油田的關系,多次深入油田,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研究,她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提出了中國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的分布規律、湖泊分類和湖盆充填類型、湖內沈積環境的劃分、湖盆砂體類型及其分類。
吳崇雲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中國中新生代湖泊的沈積特征和控制因素,提出了劃分湖盆類型的三個原則:古構造性質、古地理位置和古氣候環境。根據綜合分析結果和實際應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國中新生代湖泊分類系統和12湖泊類型,即近海斷陷淡水湖、內陸斷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和內陸坳陷淡水湖;離岸斷陷過渡淡水湖和內陸斷陷過渡淡水湖;近海斷陷鹽湖和內陸斷陷鹽湖;近海坳陷鹽湖,內陸坳陷鹽湖,近海斷陷鹽湖,內陸斷陷鹽湖。她指導課題組編制了中國中、新生代沈積盆地沈積相系列圖,展示了各種湖盆的沈積演化史和油氣生成聚集的環境,為油氣資源評價和圈定勘探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
吳崇雲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的沈積特征,詳細調查分析了現代湖泊的岸線變化、水動力條件及相應沈積物的特征和分布,提出了以波底面、枯水面和洪泛面三個界面作為劃分湖泊內部環境的依據。這三個界面控制著生儲層的分布;良好的烴源巖分布在波基準面以下,三角洲、扇三角洲、灘壩等大多數儲層砂體分布在波基準面和洪泛面之間。濁積砂體位於波底以下。以三個界面作為湖泊內部環境劃分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同和推廣應用。
吳崇雲系統分析了湖盆由近源區向遠源區發育的各種砂體的沈積特征和成因環境,提出了劃分的原則和方法、識別標誌和劃分體系。劃分原則強調把湖盆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根據砂體所處的湖泊亞相帶劃分砂體類型,即水深、坡度、距源區距離、距岸帶距離、距河口距離。劃分方法從沈積相分析入手,既研究砂體本身的沈積特征,又研究砂體圍巖的沈積特征和環境因素。實際上是壹種基於* * *相組合原理的沈積相綜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體的預測能力和勘探預見性。湖泊砂體分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灘壩和廣義濁積砂體五大類。對於各種砂體的識別標誌,從沈積環境、圍巖特征、沈積作用、砂體特征、主要發育階段、相鄰砂體以及與類似砂體的差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吳崇雲總結了中國中新生代湖盆沈積模式,闡述了三種湖盆沈積模式和沈積樣式、烴源巖和儲層類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規律。她帶領課題組對我國東、中、西、東南沿海地區眾多大陸架的新生代沈積盆地的油氣潛力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東部盆地包括松遼、二連、渤海灣、南翔、江漢和蘇北。中部盆地包括陜甘寧、四川、雲貴桂等。西部地區包括酒西、柴達木、吐魯番、準噶爾、塔裏木。沿海大陸架區域包括東海、珠江口、鶯瓊和北部灣。綜合分析了盆地的地質構造、沈積環境、沈積相類型及演化、成巖作用、油氣源儲組合及分布。揭示了各種類型盆地的油氣潛力和油氣分布規律。指出中國中、新生代是以河湖沈積為主的陸相沈積,東部少數地層中發現少量海相或過渡相化石,說明這些盆地受到過海侵影響,但影響的時期和範圍是短暫的、局部的,這是近海盆地和近海湖泊的特點。進壹步指出,受海侵影響的時期是主要烴源巖的發育時期。通過綜合分析,判斷中國東部古近紀海侵方向的走向為由南向北,由西向東。
吳崇雲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思想構思巧妙、內容完整,不僅闡述了湖盆沈積的基本理論,而且描述了重要含油氣盆地的沈積特征和含油氣性,上升為對陸相沈積與油氣生成、儲存和聚集關系的總結。主要成果反映在她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學》中,該書從1983醞釀到65433。她被確診為鼻咽癌後,仍然堅持完成專著。平裝本由石油工業出版社於1992出版,精裝本於1993再版。成為從事盆地地質研究和石油勘探開發人員的必備參考書,也是相關機構的重要教學參考書,受到國際同行的關註。1997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的英文版,出現在北京舉行的世界石油大會上,影響更加廣泛和深遠。葉連俊院士稱之為“廣度、深度、原創性和國內外先進水平”,是我國第壹部油氣沈積學綜合性專著。
隨著我國油氣勘探的不斷發展,巖性和地層油氣藏的儲量不斷增加,由吳崇雲開創的中國陸相油氣盆地沈積學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國沈積巖石學的奠基人之壹。
沈積巖石學是地球科學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壹,其原理和方法對尋找沈積礦床,特別是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吳崇雲從65438到0954調到北京石油學院後,壹直從事沈積巖石學的教學和教材編寫工作。當時根據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發展很快,地質石油類大學急需相應的教材。吳崇雲花了很大力氣編寫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教材。她主編的《沈積巖石學》(出版於1962年)和《沈積巖》(出版於1977年)是中國人編寫的最早出版的沈積巖石學教材和專著。
吳崇雲的沈積巖石學研究與中國石油工業密切相關,與實踐相結合,服務於實際生產。在參與大慶油田勘探開發過程中,她提出並總結了薩爾圖地區砂巖體的分布、構造及沈積特征,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她研究了中國東部裂谷湖盆不同類型的沈積相模式,撰寫了《油區巖相古地理》、《中生代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裂谷湖盆中的濁積巖》等論文,豐富了中國沈積學研究的內容,奠定了石油勘探開發的基礎。65438—0982年在加拿大召開的第11屆沈積學家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極大興趣和好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的快速發展,在各油區發現了豐富多彩、沈積特征各異的多種油氣藏砂體。吳崇雲把握國際沈積學研究前沿,領導並組織翻譯國外最新的濁流和扇三角洲論文,並親自撰寫綜述文章。
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為石油部的重點項目,油氣藏研究不僅取得了重要成果,還面臨著進壹步提高研究水平的問題。在這個關鍵時刻,吳崇雲提出了兩個重要建議:壹是研究編制中國含油氣盆地巖相古地理圖;二是建立專門的實驗室,進行水槽試驗,調查現代湖泊沈積物。兩項建議都被采納。水槽實驗室由江漢石油學院負責,吳崇雲被聘為顧問。負責人是她的學生,多次接受她的指導。實驗室於1998開始運行,對大慶油田河流三角洲沈積體系、長慶油田沈積微相、遼河油田扇三角洲砂體形成機理進行了沈積模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國巖相古地理圖》的編制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承擔,編制了1.4萬幅圖。吳崇軍帶領課題組完成了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沈積相系列圖。為石油勘探目的層的進壹步研究奠定了基礎,既解決了生產中提出的問題,又發展了基礎學科的研究。
吳崇雲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期間,雖然是副總地質師、教授級高工,但壹直在沈積室工作。她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在石油勘探和地球科學領域的新進展和研究成果,總結、對比和分析了中國東部油田獨特的湖相沈積特征和開發經驗。她帶領課題組,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考察,開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沈積巖石學實踐研究。她經過幾十年的科學實踐和辯證思維,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沈積學,提出以古構造、古氣候、古地理劃分的湖盆類型是評價油氣資源潛力的重要沈積學依據。將湖內次生環境劃分為波基面、枯水面和洪泛面三個界面,指出了不同類型湖泊的生烴成藏環境。湖盆砂體的成因分類是油氣儲層評價和預測的科學依據,為中國沈積巖石學開辟了新的領域。
《沈積學雜誌》創刊於1983,吳崇雲副主編。她仔細檢查每壹期的手稿。這本期刊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註。被1992列為“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還被北京大學圖書館協會、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研究會評為“核心期刊”,被甘肅省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巖石學、沈積巖和沈積學》是吳崇雲畢生從事沈積巖石學教學和研究的三座裏程碑,也是她對中國沈積巖石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5.做榜樣,淡泊名利,甘當基石。
吳崇雲壹生很大壹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她非常重視教書育人,對學生有高度的責任感。編輯從小就經常聽她說,絕對不能耽誤壹個學生。在北京石油學院早期,她擔任五門課的教學任務,都要編寫教材。同時,作為教研室主任,她還得成立實驗室,安排培訓年輕人。任務很重。但是,她壹點都不肯馬虎。每門課都要先在教研室試用,然後講給學生聽,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了沈積巖石學教材,她還編著了結晶礦物學、光學礦物學和普通巖石學教材,都是北京石油學院印制的。
除教學外,她還多次在石油系統的課堂、培訓班、研討會上講課,並在大慶運動會期間向包括於部長在內的總部領導講解地質知識。她備受推崇,被稱為吳教授,這個稱號伴隨了她壹生。
1969 165438+10月北京石油學院遷至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了第壹批工農兵大學生,吳崇雲給他們上課,帶去野外實習。這些學生有的是直接從油田和農村選拔出來的,基礎知識很差,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吳崇雲因材施教。他試圖使他的講座盡可能簡單。他在油田舉例教學,經常給個別家裏基礎不好的學生補課,深受好評。當時“文革”期間,有人不點名地把矛頭指向她。而吳重雲卻能屏住呼吸,對擔心她的同學說:只要我不直接叫我的名字,我還是會去上課,去野外,不耽誤妳們。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經國家批準招收研究生時,吳崇雲是第壹批聘請的導師,先後招收了11碩士生和博士生。她對研究生的培養非常認真負責,有針對性地講授沈積學,帶學生到油田進行調查研究,與油田技術負責人就有學術研究價值、有實際應用意義、信息豐富的課題達成壹致。指導學生資料收集和研究,認真審讀論文,論文定稿時,逐字逐句,壹絲不茍地審讀。有壹個研究生對沈積巖中的微觀結構很感興趣,並以此作為論文,偏離了原來的主題和研究內容。吳崇雲認真指出不足之處,並延期答辯,允許他按要求重新寫論文。
同時,吳崇雲尊重油田、廠礦等基層工作者在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成果。,並且在寫書時要麽采取合作的方式,要麽仔細說明信息來源,所以油田、廠礦的人都願意和她合作。她主編的專著《沈積巖》(1977)和《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學》(1993)均由油田技術人員完成。
吳重雲不想做官,只想做壹個普通的書生。她壹直保持著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尊重他人成就、不求功名的中華傳統美德。
1993,沈積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牽頭的二級學會)推薦吳崇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但以下壹級落選。1995年初,中國石油學會(壹級院)推薦吳崇雲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批準,但未當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國際傳記大辭典》和美國95年的《男人》都想收錄,但她拒絕了,因為他們想收費。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對有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補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將她列為享受此項補貼的人員之壹。很快,國家也對早年回國的留學生給予了補貼。學院要求她放棄職位,只領取提前回國津貼。她完全同意。但作為壹種榮譽,她將來會享受政府的特殊貢獻津貼,在職稱評定(院士)、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種實際福利,但她從來沒有抱怨過。
回國後,吳崇雲壹直從事教書育人和基礎科研工作。她自己說:40多年來,教書、帶研究生、培養年輕人占了很大比重。做壹些實際工作和研究也是基本的,並為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總體目標服務。我覺得這是壹個普通科技人員的責任。“後來居上”和“照耀妳”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能成為更多年輕人發展道路上的壹個臺階,我很滿足。
吳崇雲淡泊名利,甘當敲門磚。希望祖國強大,人民富裕,這是她最大的安慰。
不及物動詞主要作品
【1】吳崇俊。沈積巖石學參考教科書。北京:北京石油學院。
吳崇雲,等。沈積巖石學。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
吳崇雲,等。沈積巖。北京:燃料化學工業出版社,1977。
吳崇雲。判斷沈積相的古生物標誌。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0。
吳崇俊。砂巖油氣田地貌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
趙、吳崇俊。油區巖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
吳崇雲,薛書浩,等。中國含油氣盆地沈積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吳崇雲。談論生物refes。石油勘探與開發,1979 (6): 74 ~ 85。
吳崇俊。湖泊沈積相的劃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1(2):1 ~ 10。
[10]吳崇軍,劉寶軍,王德發,等。碎屑巖沈積相模式。石油學報,1981(4):1 ~ 10。
[11]吳崇雲,邱壹男,朱國華。風浪形成的丘狀交錯層理和窪狀交錯層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3 (4): 77 ~ 80。
[12]吳崇雲。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沈積學報,1983 (1): 5 ~ 26。
高,吳崇雲,龐增福,等。遼河盆地大淩河油層湖底扇沈積特征。沈積學報,1985 (4): 83 ~ 93。
[14]吳崇俊。沈積學進展。石油實驗地質學,1986 (1): 1 ~ 7。
[15]吳崇俊。湖盆中的砂體類型。Acta沈積學,1986 (4): 1 ~ 27。
【16】吳崇俊,薛書豪。中國油區碎屑沈積學研究現狀。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1988 (2): 81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