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綠豆自1920年起出口,出口量達年銷1000萬斤左右。1976年試驗出新品種,質量超過出口標準,被譽為特級明綠。1981年獲省科技成果四等獎,1983年被省命名為“明綠壹號”。以明綠液釀制的“明綠液”酒,被北京晚報)譽為“酒中奇花”。
明光綠豆是安徽省明光市馳名中外的名優特產,簡稱明綠豆,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美譽,當地的勞動人民自古就有種綠豆的傳統和經驗。 管店,位於明光城區南約15公裏處,原來本是個小村莊,居住有20來戶人家,且大多數是外地來此落戶。據說,這其中有壹個姓管的,家中人口較多,除墾荒種田外,仍有富余勞動力。這管姓戶主,不僅莊稼活計好,而且頭腦靈活善於琢磨。那時,他發現自己所居住的村莊,處於南北交通必經之地,過往的行人經常向住戶討個歇腳的地方,並要碗茶水解渴,有的甚至要求買吃的和提供住宿的地方。他意識到,如果開個飯店不是可以賺錢嗎?!按的說法,這其實就是商機。據傳,在距今130年左右的清光緒年間,姓管的在村莊的路口蓋了兩間房屋開了個小飯店,供過往行人吃住和歇腳,小飯店被人們稱之為管家飯店,時間久了,就簡稱管店了。也有的說,姓管的在村口開設了壹個店鋪,被稱為姓管的開的小店,簡稱管店。總之,那時只要壹提管店,人們都能領會其中的含義。再後來,隨著遷入人口的增多,到了清末,壹個集鎮就在這裏形成了,管店也被沿襲為地名。並且將農歷壹四七定為逢集日。1912年,清政府修通天津——浦口鐵路,並在此設車站取名管店。
津浦鐵路通車後,江蘇六合人林為普(又名林煥堯)、林為晉(又名林述堯)兄弟隨其父(其名不詳)從來安水口到管店做糧食生意,同來的還有股東叫張聖三(綽號張二甩子),主要負責查驗糧食質量。由於他們在水口生意做得不順手,來管店後給糧行取了壹個吉祥的行號——升昌祥,期望生意興盛昌榮吉祥。也正是這個升昌祥,為日後明光綠豆揚名國內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升昌祥開張不久,林老去世,由林家兄弟主營。後來為擴大經營業務,他們在南京設了辦事處,林氏兄弟便常住南京,張聖三出任經理。1932年林為普因病去世, 1945年日本投降後,林為晉和張聖三先後去世。他們相繼去世後,升昌祥糧行開始走下坡路,並由自主經營改為代人收購,這種局面維持到1948年底糧行解體。
1940年前後,是管店經營糧食生意的鼎盛時期,當時有大小糧行70多家(壹說72家,壹說75家),除升昌祥糧行外,大的糧行還有沈康祥(天津人)、郎大生(浙江人)、同義興、裕大、興發等。這些糧行的老板主要來自天津、浙江、六合,被稱之為天津幫、浙江幫和六合幫。大的糧行直接與客商做生意,小的糧行為大行組織貨源,賺取手續費和加工費。每年從管店發往相關口岸的雜糧5000多噸。 明光綠豆,究竟是什麽時候出名?誰創的牌子?這是過去許多材料都沒有提到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升昌祥糧行利用過去的銷售渠道經轉銷商於1915年左右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張聖三(綽號張二甩子)這個人,是明綠創牌的功勛。
早期,升昌祥經營的綠豆、芝麻、花生、大豆等雜糧,其中綠豆不僅占的比重大,而且特別受客商的青睞。壹向有經營頭腦的張聖三主持升昌祥糧行後,決定建壹個為自己所擁有的綠豆生產基地,正是這種經營理念為明光綠豆名譽海內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所有被訪老人反映,張聖三當時從山東買回壹車皮良種綠豆(壹說30噸,壹說50噸),經挑選後賒給二道販子(實質上是提供種子),由他們放給周圍的農民去種,再由他們將農民分散收獲的豆子集中交糧行。當時人們都說他甩,也許張二甩子綽號就是從這時候叫開的。也正是張二甩子的膽識,不僅升昌祥生意越做越大,而且張二甩子的名聲也隨之遠近聞名。
當時,管店的糧行沒有專門國內外銷售的機構,主要是通過上海、廣州、無錫等地客商轉銷。凡升昌祥糧行發出的綠豆和雜糧,全部是進行精選加工後發給經銷商。經張聖三幾年的苦心經營,升昌祥糧行與轉銷商的誠信度越來越高,後來,凡是升昌祥糧行發的貨,各地轉銷商只要看到麻袋上的落款是升昌祥(1932年前為安徽省盱眙縣管店升昌祥)嘜頭,全部免檢。這在當時確實是了不起的事。
升昌祥糧行當時在管店是壹個比較大的糧行,擁有前後三進的庭院和幾個大糧屯。每到收購季節,壹派生氣,當時短工就雇了20多人。張聖三不僅在石門山設有分行,而且還派人到五河、盱眙等地組織貨源。據說,該行每年調出的綠豆有40多個車皮,1000多噸,占管店總銷量的五分之壹以上。
綠豆當時品種很多,如大槐葉、大團葉、小團葉、大花葉、小花葉、串地龍等,升昌祥糧行對調出明綠的加工講究、分類嚴格,除手摘的A類豆外,其余必須經過三至四道篩選後,才裝包。當時調出綠豆分三大類, 好的為A類,叫特菜(手摘豆);B類叫大明綠(大籽);C類的叫沖菜;D類的叫小明綠。AB類供應出口,CD類主銷國內市場。由於質量的高低,級與級之間的收購與外銷的懸殊很大,然而,正是這種質量價差對農民種植優質明綠起到了推進作用。
該行發往各轉銷商的綠豆,壹般每麻袋90千克,也有100千克的。他們的豆子顆粒勻均,其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異色粒等質量方面比例全部低於出口的規定標準。 上世紀70年代,明光酒廠用明綠作原料釀造出了壹種芳香濃郁、甘美醇厚、澄碧清冽、豆香清雅、回味悠長兼有解毒、禦寒、舒筋活絡之功能的“明綠液”,1980年壹問世,便受到了評酒專家的壹致贊譽,稱之為“酒中奇葩”;《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北京晚報》等報都發表了贊譽文章;“明綠液”還被消費者視為“酒中珍品”。其釀制工藝方法,2003年10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
上世紀80年代——2005年的20余年間,明綠曾作為“貢品”(特需品)供應中南海。每次都是省委辦公廳下達供應任務,種子公司在公安部門的配合下,進行精選後裝小包裝,然後由省公安廳派專車來運走。每年的供應量約400——1000公斤不等。 因生產的影響,國內外市場逐漸被其他省占去,連明綠也被別人創先註冊。針對明綠生產存在的問題,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連續幾年就綠豆生產發展提出了建議。市委書記張松堅強調:“不能讓明綠在我們的手中丟掉。”市長朱慶龍專門召開常務會議,就如何振興明綠產業,建設好明綠基地、開發明綠新品種,提高明綠產量和質量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並從農業科技費中列支10萬元資金用於商標註冊、商品條碼和申報綠色食品等經費。市旅遊規劃中,明綠被指定為綠色旅遊商品供應遊客。2004年我市成立了明光綠豆協會,同年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明光綠豆”原產地保護和註冊,目前正在等待受理結果。
明綠,是明光主要特產和傳統出口物資,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聲譽,我們期望通過認真實施規劃,使明光綠豆生產與銷售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