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早晨,白雲在山川間飄蕩,綠樹在風中搖曳,生機盎然。
隴南吃青山,喝綠水,四面八方遊客醉。來到這裏,我的煩惱、焦慮、壓力瞬間被遺忘,那種勢不可擋的美好真的讓人心曠神怡。
勤勞的隴南人壹大早就開始忙著新的生活。
互聯網讓山貨插上“翅膀”
34歲的任波是隴南市文縣中廟鄉穆家壩村人,在當地電商扶貧服務點做代購。他還在網上開了自己的店,每天都很忙。他黎明時來到貨架前整理貨物。
由於壹次事故造成終身殘疾,任博無法幹重活,也沒有經濟來源。成為代購後,他的收入不斷增加。
“外面的衣服、鞋子、手電筒都可以賣到我們村裏。為什麽不能把村裏的農產品賣到城裏?”任博想出這個點子後,就在電商平臺上創建了壹個店鋪,把周邊農民的農產品買回,然後在網店銷售。這幾年,店鋪從壹開始的零口碑到現在的四鉆,不僅給村民帶來了收入,也讓城裏人享受到了原生態的農產品。
“電子商務解決了縣域經濟轉型的問題,把空間上的錢山凝聚成了網絡上的近距離。互聯網把生產和市場連接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客戶。”文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表示,電子商務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任博的電商服務店,服務了村民,成就了自己。任博只是壹個縮影。目前,隴南網店總數近萬家,銷售額達42億元,其中貧困村網店1.033家,貧困戶網店455家,帶動貧困人口5萬余人。
龍南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壹店多戶、壹店壹村”等電商扶貧之路,讓山區與城市的距離不再遙遠,讓更多的貧困戶看到了幸福的藍圖。
黨支部創新模式爭取* * *打贏。
在網上下單就可以輕松領養壹只豬。豬耳朵上有壹個特殊的二維碼,領養者可以通過網絡實時監控豬的生長情況。壹年後,當豬被釋放時,收養者可以通過快遞收到真空包裝的新鮮豬肉。這種獨特新穎的模式,發生在隴南市輝縣火石村馬鞍梁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們不給豬餵化學飼料,只餵玉米、大麥稭稈、麥麩、草等純天然原料。”合作社的負責人袁碧剛說,早上和下午,小豬會被放出來散步,曬太陽。飼養員壹吹哨子,小豬們就會回到圈裏。“他們的生活很幸福。”。
“這種豬肉味道很好,可以填補市場對優質生態豬肉需求的空白。”袁碧剛告訴記者,目前,“倪青黑豬”已經註冊了商標,到年底,合作社將飼養2000頭豬,希望未來進壹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創造更大的市場效益。
輝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永成說:“我們的扶貧思路是:化劣勢為優勢,化優勢為產業,化產業為產品,化產品為商品,化商品為貨幣。”
輝縣探索出了“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的創新扶貧模式。在黨的領導下,村集體控股合作社,群眾入股,貧困戶發行股份,通過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要發展農村,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作用,否則人民就會支離破碎,政策就難以推進,人民的願望就無法實現。"黨支部是壹切行動的領導核心,這是最基本的."
很多合作社在運營過程中,會出現發展方向、分紅不均等矛盾。這些問題不解決,合作社經營壹段時間就可能倒閉。這不僅會造成國家扶持資金的流失,還會增加老百姓的經濟負擔。
“我們主要通過‘三三制’的實踐來解決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問題。”劉永誠說,“三位壹體”是人力、財力、項目的聚合,“三位壹體”是指黨支部的領導權與合作社經營權、合作社經營權與合作社監督權、合作社資金管理權與使用權的分離。“這不僅是壹種管理方式,也是保證合作社良性運行的規則和制度。”
合作社首先考慮用窮人在合作社工作。貧困戶在獲得配股分紅的同時有了壹份工作收入,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雙保險”。同時,合作社幫助貧困戶代銷農副產品,接收貧困戶的糧食餵養黑豬,然後免費向貧困戶提供糞便作為農家肥,拓寬了農業生態鏈,降低了貧困戶的生產成本。
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對政府工作更加支持,實現了“黨建扶貧,扶貧促黨建”的雙贏,村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活水”喚醒“沈睡”的資源
47歲的隴南市西和縣河壩鎮村民郭曉鳴,之前壹直在家帶孩子,沒有任何收入,生活十分拮據。
現在,郭曉鳴在鎮上的王敏馬鈴薯合作社工作,年收入兩萬多元。“我主要做土豆栽培和幼苗嫁接,記錄它們的生長狀況。現在生活變好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王敏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7年2月,現有成員4680人,帶動了11000農戶的發展,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84戶。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推動精準扶貧、輻射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窗口”。
在合作社的生產經營中,出現了資金短缺。合作社以土地經營權作抵押,向銀行貸款350萬元用於開發。
“這個金融扶貧項目真的是惠農工程。沒有這些貸款,合作社就無法發展壯大。”合作社負責人郭大全說。
西和縣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雷玉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村抵押貸款幫助合作社實現了農村土地經營權從“沈睡資源”向“活躍資源”的轉變,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資金和資產,解決了農村經營主體擔保難、融資貴等壹系列問題。
截至2065438+2007年4月底,西和縣已發放農村抵押貸款321筆,貸款余額8988萬元。截至目前,該縣未出現壹筆不良貸款。
西和縣的金融扶貧政策扶持壯大了農業龍頭企業,促進和延伸了特色產業鏈,推動了縣級特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現在合作社發展最大的困難是缺乏科技人才。我們經常組織員工去蘭州大學培訓學習,希望有識之士能加入進來。”郭大全對高科技農業人才的渴求,就像沙漠對水的渴求壹樣迫切。
留住鄉愁和富裕的村民
“以前村裏河水上漲,我們走不了路,路很泥濘。我們的村子很窮。原來是個‘單村’,很多人娶不到老婆。現在政府出錢讓村子變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隴南市康縣王霸鎮大水溝村村民馮康紅說。
康縣作為秦巴山區的連片貧困地區,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裝扮鄉村容,涵養鄉村風,留住鄉愁,開發鄉村寶,富裕鄉親,走出了壹條低成本高效率推進貧困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路子。
“不砍樹、不埋泉、不毀草、不搬石、不拆建”的理念,有效保護了原生態環境和鄉村建設風貌。
每個村都有亮點,處處有景觀,形成了縣鄉村規劃壹張圖,壹盤棋,壹張網管理,有效解決了過去規劃自成體系,缺乏銜接的問題。
在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集中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實現了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電視;建有文化廣場、多功能培訓室、農家書屋、村級衛生計生室、電子商務服務站、鄉村記憶館。“五通六有”不僅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也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農村能力的變化。
“我們將定期舉辦農村道德講座,主講人包括老黨員、教師、模範人物等。,教育群眾如何展現精神風貌,提高語言和心理素質,盡最大努力提供服務,讓遊客舒心。”康縣長壩鎮黨委書記楊壽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充分激發群眾的道德意識,凈化村風,打出壹張漂亮的名片。
“我在外面流浪了十幾年。做過保安,服務員,壹年兩萬多。2015在政府的幫助下回老家開農家樂。現在壹年賺十幾萬。”長壩鎮花橋村村民毛說,家鄉的快速發展讓老百姓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同村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在家鄉繼續發展,是壹種“鳳凰回巢”的趨勢。
除了鄉村旅遊,文縣碧口鎮水蒿坪村依托特色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縣鐵樓鄉草河壩村,依托獨特的白馬民俗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發展山寨體驗遊;宕昌縣城關鎮魯人村位於官鵝溝景區,大力發展文化旅遊...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孕育了美麗的扶貧之花,正在隴南結出令人振奮的碩果。
隴南是伏羲的發祥地,也是先秦的故鄉。有白馬藏族崇拜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圖騰,有李白杜甫在古道上留下的不朽詩篇,有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豪情悲壯和運糧運草的千古之謎...
隴南歷史悠久,民俗獨特,風景迷人。隴南288萬兒女的血脈,已經與代代相傳的文化融為壹體,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歷史責任。在加快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隴南人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堅持穩健綠色發展道路,創新機制和模式,多措並舉,使隴南發生了“巨變”。隴南人以永不停息、與時俱進的力量和信心,迎接家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