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石蜂糖
(1)石蜂糖古稱“石蜜”,起源於中國漢代。
石蜂糖起源於中國,古稱石蜜。漢代《本經》中記載“石蜜味甘,性平,制心邪氣,平五臟,益氣止痛”。
三國時期曹丕與孫權交往時,曾向吳王獻過“五斛石米”,與馬文、白起子丘並列。與此同時,在蜀中,地方烹飪菜肴的味道很淡。"因此,蜀人過去常吃並喜歡用石蜂蜜來幫助提味."
晉代《中南八郡誌》解釋,蜜為甘蔗榨煮而成:“路口有甘蔗,周長數寸,頗長,似竹。吃下去,很甜,取汁,露幾下就成糯米了,入口即放,那人就叫石蜜。”
唐代新修訂的《本草》對石蜜的出現有詳細的描述:“石蜜出益州、西榮,以甘蔗汁煎之,可作餅,黃白相間。蜀地、西樵、江東都有。”
綜上所述,石蜜起源於漢代,發展到唐代時,已經演變為甘蔗汁煮沸蒸發濃縮而成的黃白色餅狀,是現代石蜂糖的基本形態。盛產石蜜的益州,就是現在的雲南,充分說明漢代的石蜜起源於雲南。
(2)鄭和將這種蜂蜜傳播到馬來西亞,在那裏發展成為蜂糖。
鄭和,明代著名航海家,雲南晉寧人。七下西洋,他把中國特產傳播到沿途各地,其中就有鄭和故鄉的特產石米。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龔珍在《西域記》中記載:“出使西域各國的官員,共享鹽、醬、茶、酒、油、燭、蜜、醋、糖等物品,文中所述之蜜為石蜜。”
當時馬六甲(今馬來西亞)的人只吃糖棕櫚生產的棕櫚糖。當他們品嘗到鄭和帶來的石蜂蜜時,他們成了珍寶,並被這種又香又甜的進口食品深深吸引。後來馬來西亞大量進口中國雲南產的石蜜。由於其價格昂貴,只有馬來貴族才會在調味燕窩等高端食材時食用。
1411年,馬來西亞國王貝裏穆拉率領450多人加入明朝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各種制作技術,包括石蜜的制作技術。隨後的數百年間,馬來人在當地種植甘蔗,生產石蜜。石蜜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傳承,改良如下:加入小蘇打制成多孔蜂窩,加入蜂蜜、菊花、羅漢果等配料。其中壹種石蜜被當地人改名為“石蜂糖”,因為它像石頭壹樣堅硬,看起來像蜂窩。
(3)“石米”歸還中國,雲南工匠升級為天下第壹。
20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沿海地區掀起了保健進補的熱潮。廣東商人從馬來西亞進口燕窩時,也帶回中國作為燕窩伴侶。因其營養豐富,清熱潤肺,融化迅速,很快被消費者認可。
當冰糖傳到雲南,制糖人才發現,原來是雲南的物質遺產“冰糖”。於是,雲南制糖人重新啟動了炊具,在2000年繼承了石蜜的制作技藝,吸收了馬來石蜂糖的精華,制作出了升級版的雲南石蜂糖。
雲南石蜂糖,首先采用雲南臨滄高山甘蔗和大理百花蜜為原料,本質上奠定了雲南石蜂糖的超高品質。雲南地處高原,擁有原生態系統:土壤無汙染,氣候溫和,原生態環境。甘蔗、蜂蜜、菊花、羅漢果都是天然有機的優質原料。
其次,雲南石蜂糖采用雲南手工藝人傳承的古煮工藝:切蔗、采蜜、榨汁、發泡、撇渣、壓榨、沈澱、蒸發、趕水、煮糖、濾蜜、加料、搖瓢、發酵、釀堿、制孔、烘幹、切塊、成型。整個生產過程采用純物理方法,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等。煮制後的冰糖孔隙狀致密,色澤金黃,糖感蓬松,甘蔗味濃郁,口感順滑,甜而不膩。
此外,雲南冰糖的營養成分非常顯著。據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雲南冰糖中鐵、鈣含量明顯高於馬來冰糖,PH值為7.5±0.5,呈弱堿性,優於馬來酸冰糖。
雲南工匠將冰糖升級後,配方中真的含有蜂蜜、菊花、羅漢果。功效真實有效,口感甜而不膩,堿性更健康,品質大幅提升,享譽全球,遠銷美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