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養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傑出成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絲織的國家。古人用上等的蠶繭吐絲,用剩下的惡繭和病繭經過漂白制成絲綿。漂浮後,墊子上會留下壹些殘留的絮狀物。當牙線次數較多時,墊上殘留的牙線會堆積成纖維片,晾幹後即可剝離,可用於書寫。這種絮體的副產品數量少,古書中稱之為“何琪”或“方絮”。由此可見,中國造紙術的起源與絲綿有關。
原材料的切割和清洗,原材料的蒸煮
澆註、打漿、幹燥制成整飾紙。
誰發明了造紙術?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
主要依據是後漢《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從古至今,絕大部分的圖書契約都是用竹簡做成的,用絲綢(即根據書寫的需要而剪裁的絲綢)做成的就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就是發明(發明)樹皮、麻頭、布。漁網是紙做的。元興元年,奏之。皇帝擅長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稱為‘蔡侯紙’。“因此,國內外後來的壹些著作都把東漢的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並把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
但自從1933,已故考古學家黃文璧在新疆羅淖爾發現壹張西漢中期的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有了不同的看法。5月8日,1957,陜西省Xi市郊區灞橋磚瓦廠古墓內發現88張古紙。這堆古紙放在三面銅鏡下,很厚。雖然已經變成了碎片,但是邊緣還沒有完全腐爛。這壹發現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據考古學家考證,認為此墓不會晚於漢武帝元壽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確定灞橋紙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時間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肅漢居延遺址出土了兩張西漢晚期的麻紙。這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天水馬灘西漢古墓中發掘了壹塊土地。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拜訪過勾踐家,勾踐很可能參觀過這裏的造紙廠。河直莊(今分為錢智莊和侯智莊,位於漢魏古城洛陽以東約2000米,面向洛河)大概是漢代造紙廠的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優越的造紙地理環境,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竹林等。).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是壹個人能想象出來的。其實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就已經用植物纖維造紙了。所以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也要肯定蔡倫在改進造紙技術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比如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造紙,這是造紙技術的壹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其中壹些還是廢料,可以大量生產。至於用樹皮做原料,是新發現。後人用木漿造紙,是受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因此,蔡倫成功地改進了造紙方法,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從此可以大規模生產紙張,為日後書立的印刷創造了物質條件。
也有人認為是西漢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東漢的勞動人民在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後,不斷改進、發展、提高,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吏部尚書蔡倫(他負責管理皇家作坊,監督各種文書的制造)正好組織了少府方上作坊,用充足的人力物力,生產出壹批上輩子提煉出來的精品紙張。
但無論如何,蔡倫對我們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影響還會繼續下去。今天,我們已經不可能用數量來衡量紙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更不可能預測人類對紙的使用會持續多久。因此,蔡倫(以及另壹位留下名字的四大發明發明者畢升)在給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中,應該占據首席或幾乎首席的位置。
蔡倫之後,紙極大地促進了圖書復制事業和文化傳播。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書畫的需要,對紙張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特別是在書法方面,因為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提高紙張的私質。古代繅絲時,壹級繭用來繅絲,二級繭用來做絲綿。做絲綿的時候,要用竹簽敲打浮在水面上的竹席上的繭。漂白後,壹些殘留的絮狀物留在席子上,形成壹層薄膜,幹燥後成為壹層薄薄的絲綢薄紙。
鑒於試圖否認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的不正之風,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次代表大會壹致承認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紙家”,古代馬澗河穿過“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的“紙河碑刻”已失傳。
中文名:蔡倫。
又名蔡
朝代:漢朝
時代:漢代
出生和死亡日期:62-121
相關事件:改進造紙
國家:中國
籍貫:湖南省郴州市
直到東漢時期,有個叫蔡倫的人。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重,絲綢太貴。絲綢薄紙無法大規模生產,它們都有缺點。於是他研究並改進了造紙的方法。
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有壹位造紙專家,名叫左博。他做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膩,色澤鮮艷。當時,人們把這種紙叫做“左博紙”。不幸的是,歷史上沒有記載左博使用的原材料和制造方法。造紙圖,這張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張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紙質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在西漢初年就發明了古代可以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蔡倫總結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他在研究和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技術。最後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碎魚造紙。他們先將樹皮、麻頭、破布、破漁網割開或切開,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然後搗碎成漿,甚至煮熟,再鋪在席子上曬幹,就這樣變成了紙。為了做出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以前用廢絲棉造紙的基礎上,用樹皮、麻、破布、廢漁網等為原料,制成了壹種又輕又經濟的紙,並總結出壹套比較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飛躍。公元105年(漢元興元年,劉兆年在位),蔡倫把做好的紙呈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表揚。從此,人們開始使用這種紙,蔡倫制造的紙在全國被稱為“蔡侯紙”。
創造了“蔡侯紙”。這種紙堪稱“物美價廉”,被人們廣泛使用。最重要的是,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造紙業從自發階段變成了獨立階段。在蔡倫之前,造紙只是依附於紡織業的壹小部分,並沒有形成壹個數量少、成本高、普及度低的獨立產業。
到蔡倫時期,造紙業從紡織業中分離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所以發展很快。蔡倫改進造紙技術,采用多種植物原料,解決了造紙原料來源不足的問題。碎麻、麻頭、破漁網等廢料不僅增加了原料來源,還降低了成本,使紙的廣泛使用成為可能。多種原料的利用對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造紙技術的變革。根據史書中零星的記載,大致知道造紙過程要經過灰染、蒸煮、漂白等幾個階段。先將原料洗凈切去,然後浸泡漚制。其間大概加了石灰漿促進腐爛蒸煮,然後反復搗碎纖維,再把紙漿做成紙漿。然後用細簾撈出果肉,瀝幹水分,晾幹,撈出壓平,以備研究。
與以前的麻紙相比,這種紙更柔韌、耐折、耐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紙又輕又薄,非常適合書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報告了這壹偉大成就,漢和帝都稱贊他。此後,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種方法造紙。
動物纖維蠶紙是制作絲綿的副產品。制作大麻時,漚麻需要很長時間。泡在水裏打麻,席子上會殘留壹些麻絲,晾幹後就成了麻纖維植紙。
蔡倫對造紙術的另壹個貢獻是皮紙制造技術的探索和普及。皮紙是用樹皮纖維做的,技術難度比麻紙大。從史料來看,蔡倫本人或其下屬很可能就是“以為樹皮是紙”的人。他長期負責禦用器具的制造,有條件博采眾長,組織推廣造紙技術和造紙的研究。用樹皮作原料造紙,是比改進麻紙技術更重要的發明,開創了現代木漿紙,為造紙工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
麻紙和皮紙是漢代以後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華文明能夠發展、繁衍和迅速傳播,靠的就是這兩種紙的供應。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人類夢寐以求的廉價優質的書寫材料終於誕生並迅速成長。簡牘和帛書逐漸被歷史沖刷,成為中國主要的書寫材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武帝進貢紙張,因質量提高而受到重視。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技術,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它大大提高了紙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開辟了紙代替竹、絲的新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古代記載,《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以來,用竹筒編書、編事跡;用的人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有意,以樹皮、麻頭、布、漁網為紙。”後人受到何棣的稱贊,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紙的應用已經普及並逐漸取代了簡單的絲綢。後人在《蔡論》中改進了蔡侯紙。
漢元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後命儒者劉真、吳京博士在東莞修經,命蔡倫督事。東關是洛陽宮藏書著述的地方。這批學者修訂儒家經典,是為了給全國提供儒家經典的標準範本。修訂後的抄本發放給地方官員,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將儒家經典抄在紙上的高潮,使紙質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效的工具,進壹步促進了新式紙張的推廣和傳播。
東漢在造紙術史上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是壹個承上啟下的時代,而蔡倫是推動這壹歷史階段造紙術發展的核心人物,所以毫無疑問,他被稱為技術革新者、組織者、倡導者和普及者的地位,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科學家。
蔡倫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作為壹種新的信息載體,它最早出現在中國,使中國漢代的文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同時代人。紙是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產品。壹般由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經過打漿、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壓縮、幹燥制成。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量粗糙,
近年來,在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了數百塊不同形狀的空心磚。磚的規格有140-169厘米長,52-70厘米寬,14-17厘米厚),有不同的磚孔和榫頭,就像現代建築的預制構件。漢代造紙的烘培體是什麽風格?史書上沒有記載。然而,宋在《天工開物》中說:“先用磚把紙烤成壹條巷。相比之下,這些特制的大空心磚,很可能就是漢代用來建造紙烤體的原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有很多構樹、木芙蓉、芙蓉花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的原料,大概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根據空心磚的孔、榫、傳熱過程來研究用於恢復造紙的焙體,將會對漢代造紙技術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大約在公元2世紀,中國開始用大麻和樹皮纖維制造書寫紙。此後,隨著技術和設備的進步,造紙技術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載體成本,實現了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在7世紀初(隋末唐初)開始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在8世紀,它被引入撒馬爾罕,後來的阿拉伯,然後是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和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從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紙廠,成為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重要基地,之後又傳到了德國和英國。16世紀傳入俄羅斯和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它在19世紀被引入加拿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 ~ 6世紀),造紙術得到進壹步發展,並開始向國外傳播。中國造紙術最早傳到朝鮮和越南,4世紀開始在百濟、朝鮮和新羅等地開始自己造紙。大約在隋朝(公元610年)末期,造紙術從朝鮮傳入日本。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造紙術漂洋過海來到阿拉伯。1150年,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引入歐洲。400多年後,造紙術傳到了美國。19世紀,澳大利亞還建了造紙廠。就這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世界和整個地球,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
造紙術首先傳到與中國相鄰的朝鮮和越南,然後傳到日本。蔡倫改進造紙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紙漿主要從麻、藤、竹和稻草中提取。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公元4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朝鮮和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韓國的造紙技術不斷完善。唐宋時期,韓國的皮紙反向出口到中國。西晉時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高僧譚政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將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在全國推廣,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到了中亞的壹些國家,此後又通過貿易傳到了印度。
造紙術在公元751年傳入阿拉伯。那壹年,唐安西率領高仙芝與阿拉伯軍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參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作坊是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建造的,造紙技術是中國工人自己傳授的。造紙技術在10世紀傳播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開羅、埃及和摩洛哥。
歐洲人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曾經被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迪瓦建立了歐洲第壹家造紙廠。1276年,意大利第壹家造紙廠在蒙特法羅建成,生產大麻紙。1348年,法國在巴黎東南部的特魯瓦特附近建立了造紙廠。此後又建立了幾家造紙廠,使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足,還出口到德國。德國直到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廠。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壹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較晚,15世紀建立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在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在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在奧斯陸建成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造紙廠。到17世紀,每個主要歐洲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工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首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獨立前,美國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1690。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經遍布五大洲。
在8世紀,紙在中國被廣泛使用。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中國向亞洲各地出口紙張,並嚴格保守造紙術的秘密。公元751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虜了幾個中國造紙商。不久,造紙業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術逐漸遍布阿拉伯世界,在那裏紙被廣泛使用,然後通過阿拉伯國家傳播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料記載,蔡倫發明造紙術後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現代造紙工業雖已發展,但其基本原理仍與蔡倫相同。造紙的原料十有八九已經被木漿所取代,但制造高檔印刷紙、卷煙紙、宣紙、打字蠟紙的原料,仍然無非是蔡倫用過的破布、樹皮、麻頭、廢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