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披頭士從成立到解散只有十年的時間,但作為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唱片銷量最高紀錄,而且讓後人難以企及,其文化影響力早已超越其藝術本身。在這幾十年裏,甲殼蟲樂隊長期以來壹直是流行音樂和文化的象征,也是英國文化和歷史的商標,他們的壹些成員被英國女王授予了爵士頭銜。披頭士在六七十年代引領了世界各國流行文化的方向,成為時尚的風向標。關於披頭士的壹切都成了最有文化意義的商品,披頭士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拍出驚人的價格。甲殼蟲不僅無數次出現在各種雜誌的封面上,還經常出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上。他們有數不清的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及其他相關文化資料的儲存機構。此外,世界上還有大量專業的披頭士模仿者,以及專業組織和評判模仿比賽的機構和組織。披頭士和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20世紀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永遠鐫刻。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挑戰。
以上是披頭士對整個世界音樂界的影響。中國作為壹個改革開放78年的國家,很遺憾的說披頭士的作品對中國早期搖滾音樂影響不大。雖然後來很多搖滾人會去聽他們的作品,但能夠影響或形成影響的音符並不多,但他們的音樂理念還是或多或少地深入到了從事搖滾音樂的人的心裏。1980年,第壹支搖滾樂隊“萬王”在亮相。樂隊成員有萬興、李、馬曉義和。那時候他們只翻唱披頭士的作品,真正的演出很少。那個時候,沒有必要像今天這樣把流行和搖滾劃清界限。
早些年,人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聽廣播,看大戲,然後是壹些高端的在看戰爭題材的翻譯電影。
對這種音樂的追求,源於那壹代人對異域文化的推崇。因為中國人經歷了文化洗禮,對新事物、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前所未有的強,所以有這樣壹個純粹的模仿樂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著更多新鮮文化的湧入,披頭士的作品作為60年代的產物,有點落伍了,加上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大爆炸,所以中國搖滾才會後來興盛,百家爭鳴。1984年,北京歌舞團崔健等7名年輕人組成“七夾板”樂隊,發行涵蓋美國民謠的專輯。但不到壹年,就被有關部門辭退了。“妳用這種音樂做什麽?”1988年,田壯壯拍了壹部電影叫《搖滾青年》,講了壹個和音樂無關的故事,是壹個霹靂舞少年的奮鬥。在當時,壹些敢於沖破枷鎖的行為被認為是“搖滾”。這不是現在叛逆的年輕人的二年級情緒,而是把新事物和舊事物當作生命的掙紮。
其實在1989崔健的第壹首《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出版之前,那些人和樂隊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搖滾,而是壹種新音樂的萌芽。
“搖滾”這個詞開始與“精神”搭配,直到今天仍然是音樂家和唯靈論者爭論的話題。但是,在1986之前,沒有人發出崔健那樣的聲音。那些同時代的人不需要靠搖滾生活。看看那些曾經和搖滾有關的人生軌跡,我們就更能理解中國搖滾代表的不僅僅是音樂,至少在當時不是;搖滾,沒必要陪壹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