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8月份,大棚蔬菜逐漸退市了,但在南皮縣大浪澱鄉大棚蔬菜基地之壹的葉三撥村,記者看到,塑料大棚內壹米多高的粗藤上掛滿了紅紅綠綠的西紅柿,身著碧綠外衣的大棚黃瓜長勢喜人。
近年來,大浪澱鄉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全鄉已發展蔬菜1.4萬畝,其中棚室菜8000畝,形成了壹個環繞大浪澱水庫的綠色屏風。目前,全鄉年可供商品蔬菜10.5萬噸,產值達7000萬元,菜農年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大浪澱是個傳統的農業鄉鎮,由於缺乏優勢產業的支持,農民增收成為壹大難題。“那時已經可以聽到‘發展大棚蔬菜’的聲音,但資金又成了無法克服的瓶頸。”大浪澱鄉黨委書記滕國強告訴記者。
1996年,大浪澱水庫的修建,讓大浪澱鄉有了實現“蔬菜產業發展”夢想的起步資金。鄉裏為發展蔬菜的菜農提供了壹系列的優惠政策。富裕村對種棚戶采取定額補貼的辦法壹畝地給1000至2000元的補貼;差村對種棚戶采取免收3至5年土地承包費的辦法,甚至有的村菜農只要種棚長期不收承包費;鄉裏對新建棚室的農民,每個大棚補助300元。
棚建好了,鄉裏又從山東壽光、河北青縣和縣農業局請來了技術專家,長住在村裏,從建棚到種植全程指導。
葉三撥村黨支部書記葉丙軍介紹,
村裏第壹茬蔬菜上市後,效益不錯,壹茬下來,壹個占地1畝的標準棚凈賺了7000多元。當年,葉三撥就發展種植戶100來戶。那幾年,連在外打工的人也回來種菜了,木工、瓦工都轉行了,村裏也成了蔬菜種植基地,全村近壹半人都種上了大棚蔬菜。
全鄉的大棚蔬菜產業也逐漸成形,已占到大浪澱鄉農業收入三分之壹,成為部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蔬菜產業容易受到氣候、市場的影響,風險性很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必不可少。”滕國強告訴記者。1998年至2003年間,蔬菜價格不斷下滑,大浪澱的大棚蔬菜大量上市沒有銷路,當年成熟的黃瓜,靠鄉政府機關幹部出錢購買,才避免了滅頂之災。
“那時候,鄉幹部全部成了‘菜販子’,從老百姓手裏5毛錢壹斤買黃瓜,再3毛錢壹斤往外賣。”滕國強給記者講述著令人傷心的“笑話”。
為了提升競爭力,大浪澱鄉開始在蔬菜無公害上做文章,建起了集試驗、示範、推廣於壹體的高效農業科普示範園,高薪聘請專家駐鄉技術指導,制定嚴格的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提升蔬菜質量。同時,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大浪澱”牌商標,成為“河北省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化示範基地”,並被認定為第六、七屆中國(廊坊)農產品及優種交易會名優農產品。
目前,全鄉擁有8000多畝蔬菜大棚和日光溫室,種植區域達16個行政村,“大浪澱”蔬菜和北京四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簽訂了場地掛鉤協議,取得了進京通行證。
大浪澱的蔬菜出了名,銷售渠道有了新的變化。“以前都是自己送到市場去賣,對於我們婦女也是個難題。現在菜商都跑上了門,在大棚裏直接交易,我們都不用出棚了。”葉三撥村民葉祖雲笑著對記者說。
到了蔬菜成熟期,每到早上和傍晚,在大浪澱鄉的蔬菜大棚外都會停滿了大大小小上門“求”菜的農用運輸車。這些運輸車把大浪澱蔬菜運往附近城鄉百姓的餐桌。“大浪澱的菜就是好賣,就拿這黃瓜來說,壹斤就能比平常的多賣1毛錢。這壹批是我前幾個月就預定好的。”壹位泊頭的菜商告訴記者。
多年來,全鄉靠種植大棚蔬菜,讓群眾走上了發展綠色農業的致富之路。“種大棚都蓋上了新瓦房,生活明顯富裕了。今年趕上‘家電下鄉’,這些大棚戶又開始置辦空調、冰箱了。”白塔寺村黨支部書記楊學生說。
如今的大浪澱鄉圍繞大浪澱水庫形成“千畝成方、萬畝連片”的種植格局。並把銷售網點輻射到京、津、魯、遼等地,初步形成國內市場拉動本地市場、本地市場牽手千家萬戶的銷售格局。大浪澱鄉又計劃把蔬菜產業作為優質資源對外開展招商引資,依托國內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資金、技術發展本地蔬菜精深加工業。“目前,我們已與凈菜加工企業達成***識,計劃上馬凈菜深加工、鮮儲項目。”滕國強告訴記者。 (郭 彬 劉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