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西方帝國主義顧不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壹個發展的機會。江浙壹帶更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中心。原本就從事布匹印染的劉國鈞,看準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毅然棄商從工,請結義兄弟蔣盤發邀集常州工商界人士,集資9萬銀元,組成大綸紡織公司,由蔣盤發擔任經理,劉國鈞任協理。辦事穩重的劉國鈞,雖然手中有資本3萬銀元,但只投資了1萬,留下了萬壹失敗的退路。
1916年,大綸紡織廠開工投產了。新辦的工廠,技術力量薄弱,碰到難題就無法解決。劉國鈞決定親自到上海去,設法學習壹些新技術回來。可是,上海的紡織廠雖多,卻都十分保守,根本不允許別人進廠學習。上下班的工人,都穿著廠裏統壹的“號衣”。劉國鈞急中生智,找到了英國商人開的怡和紗廠的壹個工人,坦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要借他的號衣用。那個工人同劉國鈞談得很投機,便答應下來。第二天,劉國鈞就穿上號衣,代替那個工人進廠上班。他壹邊同別的工人壹樣操作,壹邊偷學技術,壹雙眼睛壹刻都沒有停過。沒過幾天,這個勤勞好學的工人就引起了英國職員的註意。兩個英國職員叫住劉國鈞,壹查問,發現他不是本廠工人,便要把他抓走。幸虧周圍的中國工人幫忙,劉國鈞才能趁亂翻墻逃走。然而那個借號衣給劉國鈞的工人,卻被英國商人打得遍體鱗傷。劉國鈞知道後,立即為受傷的工人聯系醫院,並承擔了全部醫藥費。這位工人傷好後,基於愛國熱情,就主動邀集另壹位技術工人,利用星期天趕到常州,幫助大綸廠解決技術難題。
由於劉國鈞管理有方,大綸紡織廠投產當年就盈利,第二年盈利過萬,第三年的發展勢頭更好。可是常州壹批股東,這時不但不感激劉國鈞這個有功之臣,反而想排擠掉他這個外鄉人。劉國鈞憤而辭職,收回自己的1萬元投資,只將盈利部分留在大綸廠作為股金。朋友們都為劉國鈞抱不平,劉國鈞卻說:“我在大綸廠學到了壹套辦廠的本領,投資又如數收回,等於壹文學費沒花,這是我平生最便宜的壹筆交易。”
1918年,精明強於的劉國鈞決意獨資辦廠。他購買了80臺布機,自己任經理,讓母親管理搖紗,讓妻子管理布機兼燒飯,壹家人齊上陣,辦起了“廣益布廠”。雖然設備落後,資本微薄,但他狠抓設備的保養和維修,努力提高工人的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第壹年就盈利3000銀元。到1923年,他憑廣益布廠積累的利潤,創辦了廣益二廠。它是當時常州最大的染織廠。
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外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使我國的民族工商業再次面臨嚴峻的局面。為了確保廣益廠的生存和發展,劉國鈞壹面努力學習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壹面加強對國內外市場行情的了解,以決定工廠的經營方向。1924年,劉國鈞和友人壹起,專程到日本考察,研究日本發展工商業的經驗。他發現,日本工廠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科學管理和精簡工序。回國後,劉國鈞綜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果斷地決定改變“廣益”的生產方向,由原來生產斜紋布和白平布,改為生產藍布、絨布、貢呢、嗶嘰等色布,避開與其它廠的重復。與此同時,他又大力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舊設備,采用先進工藝,減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潤。“廣益”生產的各種布,在南京舉辦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壹舉奪得優等獎,使壹些資金雄厚的紡織廠也不得不佩服。劉國鈞所采用的產品商標也很有意思,壹個叫“蝶球”,圖案是大小蝴蝶飛舞在地球之上,寓意是“無敵於天下”,因為上海話“蝴蝶”與“無敵”發音相近;另壹個叫“征東”,圖案上薛仁貴橫刀立馬,寓意是“征服東洋貨”,顯示了劉國鈞要同洋貨壹比高低的誌向。這兩種商品的質量都很好,不僅在國內市場站住了腳,而且還銷往國外。
劉國鈞的廣益廠蒸蒸日上,趕走了劉國鈞的大綸廠卻江河日下,幾年來連續虧損。負責人喪失信心,不得不出賣產權。
劉國鈞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經過談判,大綸的出讓價商定為40萬銀元。當時大給的股東,都想早點擺脫這個倒黴的廠,見有人肯出錢接收,紛紛要把股本提走。可是劉國鈞壹個人也拿不出這樣壹筆巨款,他先在大綸的原股東中做工作,使壹些賠了錢不甘心的股東,決心同劉國鈞壹起再搏壹搏,沒有退股;接著又招募到壹批新股東。這樣他成功地接下了這個廠,改名為大成織染股份有限公司,劉國鈞自任經理。
可是這個半死不活的廠,資金缺乏,機器殘舊,壹時難以投入生產。劉國鈞想,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事情做好,沒有好的設備是不行的。所以他以工廠地皮作抵押,向上海銀行貸款40萬銀元,大刀闊斧地整修設備。該修的修,該換的換,該拆的拆,半年時間用去了20萬。股東們紛紛議論,認為開銷這樣大,將來收不回,豈不是大家又要賠錢?有的人就來對劉國鈞的辦廠方針進行幹涉。劉國鈞信心十足地對股東們說:“諸位不必擔心,資金不夠,可以從我的廣益廠周轉。誰害怕投資虧損,可以不算入股,算存款在大成,到時候本息照付,決不賴賬!”股東們見劉國鈞這樣有把握,又想到他經營廣益廠確實有壹套,才算放了心。
有了好設備,還要有好的操作人員。過去大綸廠虧損嚴重,就是因為產品質量不過關。大成開工以後,又出現了棉紗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劉國鈞非常焦急,日夜在車間裏摸情況,卻找不到改進的辦法。於是,他不惜重金,禮聘國內著名的紡織專家陸紹雲工程師進廠。他將陸紹雲的年薪定為5000銀元。而當時壹擔米才值三四元,等於陸紹雲每天能拿到好幾擔米,有人覺得付的代價太高了。劉國鈞卻說:“我寧可以100元的月薪用壹個能人,也不願以25元的月薪用4個庸人。像陸總這樣的專家,壹個人就抵得上我們所有的人。”
陸紹雲果然沒有讓劉國鈞失望,在他的指導下,棉紗質量很快就達到標準。工人的操作水平也提高了,產量不斷上升,生產走上了正軌,第壹年就盈利10萬余銀元;第二年又大獲厚利,除了發放股息、紅利外,還凈余50為銀元。股東們壹致同意將這些錢全部作為投資,公司的資本猛增到100萬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