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忠的創業故事
出生於1970年的丁世忠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動用的資源。像任何壹個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普通小鎮上的少年壹樣,他渴望自己的家庭能夠富起來,最起碼可以“買得起壹輛摩托車”。
丁世忠所在的晉江陳埭鎮是個面積只有38.8平方公裏的小鎮,是如今中國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運動鞋生產地。80年代初,這裏遍布鞋業作坊,丁世忠從小就在鞋業作坊中長大。
他初中畢業後就開始“自謀出路”,唯壹與日後所從事的“體育產業”有點關系的經歷是他父親的制鞋作坊裏正生產著“旅遊鞋”(那時候還不叫運動鞋)。從小丁世忠就看著家裏人把半手工做成的鞋以很低的價格作為OEM的訂單,貼上耐克之類的商標,運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他家這樣做,陳埭鎮上許多家庭都將這樣的訂單看成發家致富的途徑。大家都很滿意這樣安逸的狀態。
受到這樣的耳濡目染,丁世忠很早就有創業的意願。“這跟閩南文化的感染有壹定關系,閩南有壹首歌叫《愛拼才會贏》。早在讀書的時候、在改革開放初期,我看到壹大批晉江人跑到全國各地做生意。那時,像我們這種十幾歲的年輕人,很容易就被周圍的鄉親們所感染,從小就有了這種創業的意願。”丁世忠說。
1986年,16歲的丁世忠既沒有資本,也沒有經驗,他唯壹有的是無畏的勇氣。他帶著父親資助的600雙鞋來到舉目無親的北京,硬是以壹個少年毫不妥協的執拗和聰明,讓晉江鞋擺到了北京各大商場的櫃臺上,包括北京王府井(600859,)商場。這個頗顯丁世忠個性的勵誌故事從此壹再被人提起。“最初就是考慮把晉江的鞋拿到外地去賣,那時正好趕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我認為有壹定的商業空間,於是,就這樣走向了壹個創業的道路。”
在北京的4年,丁世忠不僅賺來了20萬元,積累起“第壹桶金”,更為他的人生打開了眼界:為什麽OEM的鞋只能賣十幾塊錢,而擺在商店裏的品牌鞋卻能賣到幾百塊?他也許是中國最早開始思考有關“中國制造升級”的那壹小部分人,而且壹頭猛紮進去並付諸於實踐。
做自己的品牌,做內銷市場,做中國人能買得起的鞋——他的判斷日後被證明是壹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在丁世忠身上所隱含的敢於冒險、愛好各種形式的創新——這種企業家精神的特質,令他即使在充滿創業激情的晉江土壤上,也算獨樹壹幟。但在當時,丁世忠的舉措卻令許多人不解——放著大筆的OEM單子不做,寧肯自己去建立全國的分銷渠道,去創建壹個默默無名的鞋子品牌,風險似乎太大了。事實上,等後來耐克等品牌撤走晉江,壹下子失去“財神”的工廠主們這才恍然大悟,要麽轉眼間關門,要麽開始學習丁世忠走上自有品牌之路。而此時,丁世忠已在路上。
1994年,丁世忠帶著從北京賺到的20萬元回到晉江,和父親丁思忍創建了安踏公司。父子決定將自家的鞋廠和產品命名為“安踏”,蘊含著“安心創業,腳踏實地”的意思。那時,丁世忠給公司設定了幾個目標:第壹階段是做定單,第二階段是做市場,第三階段是打知名度。
1999年,安踏請孔令輝出任品牌代言。當時安踏的效益還不到百萬,這個廣告壹下就花掉了80萬,安踏承擔的風險可想而知。
“那時,外面有很多人用不同的眼光看我們做這樣的事情,壹年妳要花那麽多錢去請壹個代言人到底好不好。當時,晉江很多鞋廠都在做國外的定單,都很安逸。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妳去做這樣壹件事情,等於是去走壹條跟別人不壹樣的路。但當初我們的夢想與別人不壹樣,我們最大的夢想是打造自己品牌的知名度,銷售自己的品牌。”丁世忠說。
此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安踏在運動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3%。於是,壹石激起千層浪,安踏的成功帶動了晉江鞋業的品牌革命,並引發其他企業的紛紛效仿。
孔令輝曾笑稱自己與丁世忠有緣,因為見過他們的人都說他們長得很像,更有緣的是,安踏與孔令輝壹同成長。孔令輝與安踏簽約的第二年,就獲得了悉尼奧運會男子單打的金牌。
從那以後,安踏完成了從生產到自營銷售體系的構建,並著重在二三線城市滲透。“我們需要變成價值鏈的領導者。”丁世忠說,面對越來越多的模仿者,他時時思考著如何跑得更快,在競爭愈演愈烈的晉江占據先機。
壹開始,丁世忠就把安踏的目標鎖定在更大的舞臺,安踏先後成立了安踏福建和安踏中國公司。2002年4月,壹家叫晉江世發的公司通過投資3000萬元的生產設備和相關資產,成為安踏福建的股東,持有其60%的股份。晉江世發是丁世忠家族100%控股的企業,丁世忠的父親丁思忍持有60%的股份,丁世忠兩兄弟及他們的妻子各自平均持有10%的股份。
後來,丁思忍將安踏福建和安踏中國的實益權益無償轉讓給丁世忠。同時,晉江世發全體股東也將晉江世發的實益權益無償轉讓給丁世忠,丁世忠成了安踏福建以及安踏中國的唯壹實益擁有人。
打破常規
最初高速的奔跑開始讓丁世忠感到有壓力。快速增長的營業額,不斷膨脹的團隊,讓他明白僅僅依靠經驗已無法超越管理的極限,安踏自身培養人才的速度也無法跟上公司成長的速度,“去家族化”成了安踏繞不開的坎。
2006年起,西裝筆挺的咨詢顧問們開始頻繁出入安踏的各個部門:科爾尼幫公司規劃了戰略,浩騰代理了媒介投放,畢馬威擔任了會計,智威湯遜則外包了品牌管理。安踏的高層們花了大量精力,與咨詢顧問們壹起發現和解決問題。
做完內部的梳理後,安踏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這可以看做是公司從家族控制走向系統化運營的壹個標誌。與此同時,職業經理人們被丁世忠相繼請到了安踏,管理團隊正日益變得多元化。充足的人才儲備,也讓丁世忠越發有底氣進行新的冒險。
有了充足的後備資金,丁世忠盯上了遠隔重洋的美國職業籃球(NBA)賽場,贊助NBA。公司上市當年,丁世忠便簽下了火箭隊的佛朗西斯、斯科拉和邦齊維爾斯。在NBA球星的品牌營銷戰中,安踏與國內鞋企匹克、李寧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丁世忠選擇佛朗西斯是因為,他是廣受中國球迷喜歡的火箭隊隊員,和姚明又是好朋友。不過,對於安踏來說,佛朗西斯的受傷和退役,使安踏品嘗了贊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