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今天的宗教問題,21世紀宗教在中國的作用是變強了還是變弱了?

今天的宗教問題,21世紀宗教在中國的作用是變強了還是變弱了?

妳必須首先確定妳信仰的目的是什麽?為什麽要相信?就我們佛教弟子而言,為什麽要信佛?哦,因為我要追求宇宙生命的真相,所以要看全世界的宗教了。只有在佛教中才能找到滿意的答案。我們是真理的追求者,不是盲目的崇拜者。

所以,如果妳只是想找點心理安慰,那麽我個人覺得佛教比較好。如果妳也想追求宇宙生命的真相,升華靈魂,那麽我推薦佛教。

所以,妳要智信,智信是什麽?正是通過理性的辯論,我們才能接受和相信什麽是善和善良,這就是智慧和信仰。

如果妳對這個宗教持懷疑態度,那麽妳的信仰就是迷信。什麽是粉絲?只是迷迷糊糊。相信它。

所以,妳要理性的去了解他,然後看妳要不要接受。

至於《聖經》的問題,其實稍微有點現代科學知識的人都很容易發現《聖經》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上帝在7000年前創造了人類,那麽我們現在能追溯到的是7000多年的人類歷史?地球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地球有45億年了,就看妳是感性還是理性,睿智還是迷信了。無論妳選哪個,我都會祝福妳。

主要區別是10分,這也是佛教與大多數宗教最大的區別。

第壹佛是人,不是神。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壹個宗教領袖不是以超人自居的。這個神可以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在他面前頂禮膜拜,贊美謳歌,把壹切成就和榮耀都歸於全能的上帝,信他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人只有墮入地獄,沒有辯護和申訴的余地。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壹句話就是:‘天與世界是唯壹的。’這裏讀者要註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不是只指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全人類的每壹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百折不撓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必服從任何人或任何超越他的神。

釋迦牟尼把自己的覺悟、成就、造詣都歸功於人自身的努力和天賦。

釋迦牟尼認為,壹個人的吉兇禍福,成敗榮辱,取決於他自己的行為,善惡和努力。沒有人能把我推進天堂,也沒有人能把我推進地獄。贊美和悼詞不經歷苦難就不可能快樂。只有腳踏實地的修煉,才能凈化和升華人格,才能享受安心的快樂。

釋迦牟尼不可能像變法那樣點石成金。他主張“人們應該先種植他們想收獲的東西。”他不能讓壹棵荷花樹長出蘋果。如果妳想收獲蘋果,妳必須先播種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是告訴妳如何去修煉,讓妳將來能有豐富的收獲,但是修煉還是要自己去做。

梁啟超先生不是在《學習的興趣》壹文中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很舒服,但是‘太陽雖好,總要自己曬,別人不能替妳曬。’

釋迦牟尼說,49年來,他講了300多次會(次),無非是為我們指明了壹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完整的智慧和人格。但這條路是靠毅力、智慧和毅力走下去的。所以佛陀說,'妳必須自己做這項工作,因為我只教妳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就是壹點點努力。‘梅花香不散寒骨?’

第二佛是真正的平等。

當我說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時,我不是在胡說八道。我們先觀察壹下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

大家都知道,在釋迦牟尼時代,印度社會分為四個階層: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看到社會階級的不合理,身為王子的釋迦牟尼毅然樹立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主張眾生平等。

請仔細考慮壹下。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要求下層階級的“改良”和上層階級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壹個人像釋迦牟尼壹樣,願意‘降低’自己的王子身份,與平民和奴隸平起平坐。因為他無私無為的作風,我說他是真正的平等主義者。

同時,佛教提倡“無慈悲”、“同體大悲”,將平等的含義推進壹步。

我想壹定有同學不清楚“沒有憐憫”和“大悲”的含義。這裏我應該簡單描述壹下:

(1)不慈悲:佛教主張不僅要對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仁慈,如父母、親戚、朋友;同時,我也要善待與我沒有親戚朋友的人,比如與我沒有聯系或者素不相識的人,同樣要關心他們。

用儒家的話說,‘不留情’就是:‘老人老人;年輕人和年輕人。“也就是說,‘不僅是親戚,還有兒子和兒子’,就像李雲的偉大著作所說的那樣。的含義。

(2)同體慈悲心:同體慈悲心是壹種人饑為己,人溺為己,將宇宙眾生視為壹人與我,骨肉共患難的精神。

儒家說:“然而,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他還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可以表現出‘同體大悲’的胸襟。還有地藏王菩薩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對悲傷的深切渴望是同壹身體巨大悲傷的終極。

最後,我想說明,最能表現佛教“真正平等”精神的人,是不把平等的概念局限於萬物的精神的人。佛教反對除了人類以外的所有動物都是為了養活人而被創造出來的說法。所有動物臨死時的哀嚎和哀號,真的太可怕了,太不堪入耳,連孟子都會說:‘我壹聽到它的聲音,就舍不得吃它的肉。’

佛教進壹步肯定,這些被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肆意捕殺的動物,都具有佛性——壹種將來成佛的潛能。即使人在形態和智慧上與其他動物不同,但在生存權上是平等的。就像壹個惡毒或者無知的人,他也有“人性”。我們要用“人性”對待他,用“人性”教育和影響他。)

古人雲:‘天道有好生之德。’他說,“壹切都是與生俱來的。”視萬物為壹,是平等的思想。只是沒有佛家說的那麽徹底。

第三佛不是生來就知道的。

釋迦牟尼是個普通人。他的姓是喬達摩,他的名字是悉達多。他出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北部,也就是今天尼泊爾南部邊境附近,距離卡德曼大約200公裏。

29歲時,他放棄了即將繼承的皇位,出家為僧,尋求擺脫人生煩惱的方法。六年後,35歲的釋迦牟尼在尼仁禪河邊的菩提樹下得道,正確而徹底地悟出了宇宙生命的根本真理。

從那以後,人們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為佛陀。意義:真理的覺醒;或者幹脆做:覺醒者。

我簡要介紹佛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妳,釋迦牟尼和我們壹樣,是壹個普通人,他可以通過修行來實現道,千千所有的數百萬人類都可以效仿,按照他展示的教法來修行。

釋迦牟尼——他只是人類無數預言中的壹個,我們才是後知後覺的人。佛和我們的區別不在性格和地位,而在‘感’字上。也就是韓愈說的:‘言有先後。’

第四,佛教不承認有頑固不化、沒教養的人。

按照其他宗教的說法,如果他們的領袖或者萬能的主,在經過了各種威脅和利誘,或者各種苦口婆心的規勸之後,仍然未能實現自己的覺醒,在上帝的旗幟下避難,懺悔並承認自己是壹個迷失的罪人,壹只可憐的羔羊,那麽壹旦最終的審判到來,他將全部進入十八層地獄,永遠無法重生。

古人雲:‘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的父母總是敞開大門,希望浪子回頭,即使自己的孩子是罪犯。從來沒有壹對父母希望或者忍心讓自己的孩子永遠在壹個又黑又熱的地獄裏受苦。

佛教認可人性本善,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佛陀甚至認為真正的‘囚徒’不是惡,而是無明,壹切惡都是無明造成的(佛教稱之為無明)。所以,日夜認真開導、激勵眾生,就成了佛陀的責任。佛眷顧眾生,‘如母念子’,不但不忍地獄眾生之苦,還傳播‘地獄不空,吾誓不成佛;菩提只有在眾生窮盡的情況下才能得到證明。“誓言。(菩提意為‘覺悟’或‘正道’,證菩提意為開悟或成佛。)

多麽善良啊!多麽悲傷的願望!這才是真正的博愛!這真的很可惜!

第五佛不是唯壹的。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上面第三點,我已經提到了佛和眾生,只是按照覺醒時間的順序。韓愈說:‘故事是有順序的。’可以作為輔助解釋。

佛只是對開悟者的統稱。就像我們把會“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叫做老師壹樣,老師不止壹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師,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老師。同理,佛也不只是釋迦牟尼。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到處都可以有佛,不僅在這個世界,在宇宙的無數星球上也可以有佛。(當然有眾生。)

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其他宗教只能承認自己“獨壹無二”的神,極力批判和否定自己所教導的神是“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導下,人類再怎麽努力奮鬥,也永遠無法與神並駕齊驅,處於平等的地位(永遠是主仆關系)。因為上帝是造物主,而人只是上帝創造的‘物’之壹。

第六,佛教不承認有壹個創造萬物的神。

根據壹些宗教,宇宙中的壹切都是由全能的上帝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微懂點思想的人,馬上就能明白‘上帝’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是靠自己的思想和形象來造神的。人造神的目的之壹是解釋宇宙生命的起源,佛教徒稱之為第壹因。但是“上帝”本身從何而來?異教徒不僅拒絕追究,還非常肯定地說:‘上帝是萬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上帝可以“自己存在”,換句話說,他可以不被別人創造而自己存在,那麽“上帝創造了宇宙和生命”這種觀點還有什麽意義呢?(因為同理,宇宙中的生命也可以自然存在。)

這裏我們列舉壹個數學公式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是很恰當,但多少能幫助學生理解:

假設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是x。

找x =?

異教徒的回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參考定理或已知假設,只需寫出答案:

X =上帝

但上帝從何而來?請看下面的公式:

X =上帝= y

稍微有點數學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壹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壹直沒有答案。

佛教從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不承認宇宙有第壹個‘開端’。壹件事的所謂‘開始’,只是前壹件事的‘結束’。在壹系列因果關系中,壹個事物的消失構成了另壹個事物誕生的條件。

張博士在《什麽是佛教?》壹書中寫道在書中,對這個問題做了如下解釋:

“開始”這個概念是由於人類“有限”的心理,它無法涵蓋成千上萬的因果關系。"

比如我們去看第三部電影《亂世佳人》,7點開始,10點10分結束。但仔細想想,第三部電影的“開始”其實是第二部電影的“結束”,第三部電影的“結束”並不是第四部電影的“開始”。

所以‘開始’這個概念只對壹個具體的事物有意義;對於整個復雜的因果宇宙來說,毫無意義。時間總是在流動。誰能從中找到所謂的‘現在’呢?並且說這是‘開始’?

實際上,佛教對討論這種對生命無益的問題並不感興趣,因為宇宙無始無終,人再怎麽努力追求‘宇宙第壹因’也是徒勞的。當妳苦苦尋找‘第壹因’時,妳必然會發現在它之前還有另壹個‘因’。在這個循環中,妳永遠找不到壹個固定的‘第壹因’。

同時,人生短暫,無常。如果還想刨根問底,可能還沒得到‘宇宙第壹因’的答案就已經死了。

在佛經中,有壹個絕妙的比喻:

壹個人被毒箭射傷了,他的親戚朋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如果男人說:“我不想把這支箭拔出來,我想知道是誰射的我。他是赫提力人嗎?”婆羅門種?吠陀嗎?還是首陀羅?他的名字和家族是什麽?他是高、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皮膚是黑色、棕色還是金色?他來自哪個城市和城鎮?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麽弓射中的,否則我不想取出這支箭。弓弦是什麽樣的?什麽樣的箭?笛子羽毛是什麽羊毛做的,笛子串是什麽材料做的?......“所以;這個人必須死,不知道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費空間和時間,苦苦追尋‘宇宙第壹因’的問題。因為追求也是無用的,也是對生活無用的,它與人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也不能使人獲得寧靜和解放的快樂。

題目有點牽強。現在來說說佛教反對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壹切都是‘因緣’造成的。

比如,眼前的壹座山,是泥土和石頭的產物;這個湖是由凹水構成的;看教室裏的桌椅,是木匠用木頭做的。

土石散了,就不再成‘山’了;如果把湖裏的水抽幹,就會變成凹地。‘湖’的影子是什麽?壹塊壹塊地拆除木板。課桌和椅子在哪裏?

我們可以把這些看得見的東西簡稱為“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的暫時聚合”,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恒的實體。

這就是佛經中“色即是空”的樸素道理。

但佛教說“色即是空”,這個“空”字不是空,也不是空無壹物的空,而是壹個有奇的真空。

這句話怎麽說?讓我舉壹個例子來說明:

我面前有壹杯水。水加熱後變成蒸汽,再也看不到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意味著水真的消失成了‘空’,水蒸氣冷了就會還原成‘水’。

而且懂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化合物。換句話說,“水”只是氫和氧的暫時結合。電解後,水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以此類推,宇宙萬物都不是因緣臨時聚合產生的,沒有什麽是永恒的。業障合則生,業障散則滅。創造萬物的‘神’在哪裏?有沒有創造出來的‘萬物’?

第七佛教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佛陀對眾生的看法是針對不同的根源機制,設立不同時空的教義。

因為開悟的對象不同,佛教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對於壹個智慧高的人,佛陀告訴他,他可以直指人心,看清自然,悟到當下;對於智慧較低的人,佛陀告訴他要循序漸進地修行。

再比如:對於熱衷名利的人,佛陀告訴他壹個道理,名利都是空的;對於那些消極悲觀,認為人生毫無意義,充滿虛無的人,佛陀告訴他‘人生難得,生命可貴,人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幸福和快樂。’來激發他的勇氣和信心。

同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不同,佛陀也有不同的比喻和解釋:

例如,臺北人問佛陀,‘我怎樣才能到臺中的達摩?’佛陀的回答是:“南方。”至於回答高雄的,他們說:‘北。’以此類推,只要眾生在不同的地方,佛陀的回答也是不同的。

三藏佛教十二派,八萬四千法(法是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的方法是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本,為了治愈眾生的煩惱而創造的。

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教的存在。佛教就像“藥”。如果眾生沒有煩惱的“病”,就不需要藥物。

佛教流傳了2500多年,能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眾生。這是因為它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這種教育方式是佛教的特色之壹。

第八佛教是WTO成員。

雖然佛教的最終目的是出世,但與入世精神並不沖突。(所謂“出世”,不是逃避世界,而是改造和重建世界。)

佛經上說:‘佛法在世間,與世間不可分。離開庫博特就像找到壹只兔子的角。也就是說,修行要在人間,意識也要在人間。任何壹個有心為道的人,都不可能拒絕這個世界,逃避這個世界上的人類,而通過“獨善其身”獲得正果。因為壹個人要成佛,不僅要有智慧和智慧,還要有寬廣的誓願和慈悲去幫助眾生。要交互運用這兩種‘悲’和‘智’,相輔相成,達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在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壹直都是在這個世界上進行的!

雖然佛經中有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凈土勸人讀佛,在他國生活,但稍微了解佛教真諦的人都知道,這是佛菩薩改造眾生的權宜之計,方便之道,而佛教的最終目的是‘化人間為莊嚴凈土,化地獄為天堂’。這才是佛教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大家逃離這個世界,躲在西方的凈土裏享受快樂。

第九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多數宗教只承認自己信仰的宗教教義是唯壹的‘真理’,而排斥其他宗教是‘異端’。

佛教認為所有的宗教只有教義深度的差異,很少有善惡善惡對錯的差異。任何能在世界上存在壹千多年的宗教,壹定或多或少對世界人民有益。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被時間的浪潮所沖刷。

唯壹的問題是,有些宗教只能給人短暫的、很少的樂趣;而有些宗教能給人永恒的、最大的快樂。佛教屬於少數後者之壹。

在佛教代代相傳的近2500年間,佛教壹直與其他宗教和平相處,歷史上從未因傳教目的與其他宗教發生過流血沖突。

在這裏,我想邀請我的朋友來看看印度的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遵循釋迦牟尼慷慨、慈悲、包容的遺產,有壹塊石頭上刻著的碑文至今還存在:‘不要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貶低別人的宗教。我們應該尊重其他宗教。這樣做既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又能履行自己對其他宗教的義務。另壹方面,不僅會給自己的宗教挖墳墓,還會傷害其他宗教。"

所以,和諧是好的。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傾聽,並願意傾聽其他宗教的教義。”(用心聽就是用心聽。)

從這段話來看,這種包容和真誠是佛教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壹。

在佛教看來,‘真理’是沒有國界的,它不需要任何宗教的‘商標’。它不屬於任何宗教,也不屬於任何時代的任何人。所以,佛陀所說的真理並不是他獨有的,因為佛陀只是壹個‘真理的發現者’,就像牛頓的‘地心引力’,並不是牛頓獨有的。

所以佛教認為壹切合理永恒的真理都是‘佛教’。

妳必須愛妳的敵人。雖然出自《聖經》,但佛教無疑承認它是具有德性的真理。(和佛教的“無慈悲”、“同體大悲”是壹樣的。)

佛教就像浩瀚的河海,可以容納地球上所有的河流。所以佛經上說,‘壹切法都是法’!

第十佛教是民主自由。

在其他宗教中,領袖所說的是不可抗拒的‘命令’,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任何不服從或表示壹點懷疑的人都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在外教的經典中,明確記載了人類的始祖因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被永遠趕出了伊甸園;他們的後代,即成千上萬的千千人,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人,遭受了莫名其妙的痛苦。

按照外教的解釋,這叫‘原罪’的傳承。然而;只聽說過有些病可以遺傳,沒聽說過‘罪’也可以遺傳。除了在暴政野蠻的古代,壹個人犯罪,整個家族都會受到懲罰,這樣就徹底殺光了。現在,在任何壹個進步文明的國家,父親犯罪,父親坐牢,都與妻兒無關。

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佛教認為壹個人做事,壹個人承擔,父親殺人,兒子不能下地獄。兒子不能代替他的父親。)

我有壹個親密的朋友,他是壹個虔誠的基督徒。以前我們經常因為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驅逐出境’,吵得面紅耳赤。

以下是我們當時的對話:

亞當,他們為什麽被趕出天堂?我問。

因為夏娃不聽上帝的話,被毒蛇引誘,吃了禁果。她違背了上帝的命令。'

請問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嗎?'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否提前知道夏娃不能被毒蛇誘惑?'

我不知道,因為上帝想測試亞當和夏娃是否聽他的話。'

既然上帝事先不知道,那他還能被稱為全知全能嗎?'

哎?哦,不,當然上帝提前知道夏娃經不起誘惑。因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該死的,我剛才褻瀆了,說他事先不知道。朋友見風使舵,沒想到對岸是死路壹條!

好吧,既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主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誘惑,卻還想讓毒蛇勾引她而不加以阻止,事後還會加以懲罰。這不是居心不良,故意收人罪嗎?"

啊?朋友終於無語了。

亞當和夏娃就是這樣被趕出來的。我們也在這樣煎熬。

無論如何,神的話永遠是對的,違背神的話的後果是如此的悲慘。但是上帝自己並不反省自己。他自己的‘話’合理嗎?矛盾嗎?是否過於武斷?太專制?

此外,在各種宗教經典中,也經常記載著神對人的不服從感到憤怒的故事,懲罰方式包括用可怕的洪水淹沒人類;用瘟疫殺死人類。

佛教經典中,絕對沒有佛祖發怒的記載,更沒有如此殘酷無情的懲罰。在佛陀教育的四十九年中,弟子們壹直看到他們的導師,他是善良的,慈悲的,和平的,他對好人和壞人都是那麽好。

佛陀從不強迫他的弟子接受他對自己說的話。他鼓勵他們懷疑和提問。直到八十歲,彌留之際,他依然諄諄教誨,反復詢問弟子有無疑問。

佛說,‘大疑則悟,小疑則小悟。如果妳不懷疑,妳永遠不會意識到這壹點。

佛陀在他最後的遺言中也說:‘我從來不認為妳的弟子是我的,眾生是我的.....我只是妳們中的壹員,我永遠和妳們在壹起。.....‘我從不壓迫別人,也不會要求任何人服從我。’這是多麽善良而感人的遺產啊!

我覺得佛教這種允許和鼓勵信徒對教主本人的真理自由懷疑和提問,然後深入討論的精神,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朋友們,真相是不允許強加給別人的。強迫人們接受他們不理解或不喜歡的東西是政治,而不是宗教。只有在民主和自由的前提下,真理才能通過反復的思辨更加清晰地顯示出它的精神和價值。

在世界各宗教中,只允許對佛教的領袖和經典進行懷疑、討論和考察。

歡迎有研究精神、有獨立人格、有智慧、有才智的同學學佛,佛學的大門永遠為妳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