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為什麽我要用自己的血汗錢給老公還債?嫁給他三年。。感受自我

為什麽我要用自己的血汗錢給老公還債?嫁給他三年。。感受自我

到了中年,他們在城市裏為了溫飽,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建築工人,環衛工人,清潔工,洗碗工...由於缺乏技能和教育,他們大多做著城市裏最辛苦、最累、最臟的工作;年齡大了,往往會被不招“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用人單位年齡歧視,對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要求低,對社保要求更低;他們中的很多人想在城市工作到不能動,然後回到農村養老。孩子是他們的希望。很多人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壹代身上,最怕“全家都在工作”的尷尬。讓我們走近農民工。農民工對工作並不挑剔,但還是要面對年紀大、沒技術、找工作的苦惱。7月4日早晨,最高氣溫35攝氏度,陽光明媚。昌平區北苑路上,穿著秋褲、戴著太陽帽的環衛工人陸大姐正在清掃路邊的垃圾。陸大姐今年44歲,老家在黑龍江。從那以後,她壹直在做環衛工人。“每天8個小時,工作也不復雜,就是這壹段路大概幹凈100米。”通過計算,她每天上班不停歇需要走12公裏。“衛生幹,工作條件差,收入低,年輕人也不愛來,都是我們這樣的大齡農民工。”露姐說,她的基本工資是元,加上吸塵補貼等日常補貼,壹個月能掙元左右。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20年來,年輕力壯的農民工壹般都是年近半百。據統計,目前像路姐(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這樣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40%左右,超過65438+億。相對於年輕壹代的農民工,農民工對工作並不挑剔,大多做著城市裏最臟最累最苦的工作。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正遭受著“年紀大了,沒本事了,找工作難了”的困擾。每天中午,在壹家機關食堂做洗碗工的張海都,和五個同伴壹起洗65438+10萬多個碗、盤等餐具。“我這半年洗的碗,都快趕上我壹輩子洗的碗了。”五十多歲的張大海,身材略有些佝僂,走路也很慢。張大海告訴記者,他有多年的駕齡,最初想找壹份開車的工作。“開出租車要有戶口,開貨車的要強壯的男生,年齡上限35歲以下。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完全不考慮正式招聘,只能刷碗端盤子。”張大海洗碗壹個月人民幣左右。他不奢求高工資,只要不拖欠就好。這兩年,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招工難”。但細看企業的招聘條件,往往有壹個“硬杠杠”——年齡壹般不超過35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的壹項調查顯示,“18-35歲”幾乎成為企業招聘普工的通用標準。有的企業甚至要求“28歲以下”,實在招不到,標準放寬到最多40歲。在采訪中,許多農民工表示,由於年齡大,缺乏技能,受教育程度低,他們越來越難找到工作。他們只能選擇工作條件差、工資低的行業,年輕人不喜歡做,因為害怕被辭退而不敢漲工資。他們年齡越大,就越難重新找到工作。42歲的朱愛榮在壹家事業單位做清潔工,丈夫在同壹單位做保安。他們的月薪只有人民幣。工資不高,但這是她和丈夫經過多次比較後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朱愛榮最懷念的是年輕時在工廠當女工的時光。“當時在編織袋廠貼商標,計件速度快,賺的最多。”後來兒子在秦皇島租的城中村要拆遷了,朱愛榮就和丈夫來打工。對她來說,四十多歲找工作不容易。“每個人都想要年輕人。在我這個年紀,除了看孩子和打掃衛生,我什麽都不會。”朱愛榮說。但是,朱愛榮並不認為這是不正常的。在她看來,40歲以後還能找到收入不錯的工作的農民工,壹定是有技術有能力的,而她那壹代人出來工作的時候,大部分連初中都沒讀完。農民工的生活負擔最重,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子女能有壹個好的發展。對於農民工來說,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生活負擔最重。孩子既是他們的動力,也是他們的希望。為了給孩子壹個好的環境,他們在城市裏想盡了辦法。“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我們也不會在城裏這麽辛苦。”在地鐵13號線北苑路出口附近,拿著卷餅的農民工周濤姐姐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是1998年從山東荷澤曹西安縣老家來打工的。這十幾年來,他們換了七八個城中村,開了幾家小飯館,但因為拆遷,位置偏僻,都沒賺到錢。現在,她老公在家和面,準備材料。她在地鐵口擺了個卷餅,壹個月賺好幾倍的收入。雖然辛苦,但說到壹雙兒女,50歲的周濤壹臉欣慰。“我女兒大學畢業,在新東方英語學校當老師。我兒子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建築專業,再過兩年就能工作了。”現階段,周濤最擔心的是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學費壹年多,住宿費壹年多,每月生活費654.38元+0.5萬元。我不怕妳的笑話。我現在很想我的孩子,也很害怕帶他們,因為我要給孩子寄錢。”周濤苦笑著說道。朱愛榮的兒子也上了大學,在濟南壹所醫科大學學習針灸,畢業後去了壹家私人診所。讓朱愛榮擔心的是兒子的婚事。“孩子上大學的時候談了壹個女朋友。但是人家覺得我們家條件差,說我們家有工作,爺爺奶奶有工作,父母也有工作,不願意讓女兒和我兒子交往。”不像城裏人,孩子四十多歲就結婚生子的農民工不在少數。努力工作,攢錢娶媳婦,成了這些農民工生活的重心。“城裏的兒子養不起,卻要在老家結婚。”來自家鄉四川的余光舉說。45歲時,她和丈夫花了65438+萬元,在老家縣城結婚當了長子。大兒子雖然在上海工作,但壹年也不回去壹次。“好吧,即使他們已經盡了他們的責任,活不活也是他們的事。”這654.38+萬花光了她所有的積蓄,還向親戚借了2萬。現在,余光菊和丈夫正在攢錢還債,為18歲的兒子結婚。讓她擔心的是,前幾年丈夫靠挖地鐵壹年賺了3萬多,現在卻因為腰肌勞損不能幹重活。他只能在小區做清潔工,月收入只有多元。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做小時工的余光舉身上。■“在城裏幹到不行”、“幹不了就回老家”,這已經成為農民工的普遍心態。他們四五十歲了,城裏還有單位上班。十幾年後我該怎麽辦?在外打拼多年,朱愛榮漸漸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穿衣待人都像城裏人。但每當提到家鄉,朱愛榮眼裏閃過的都是失望。“我想回去。鄉下空氣清新,孩子們寬敞明亮。我在前後種自己的菜,做飯的時候隨便挑。”朱愛榮說,現在30多畝地承包給了小姑子,每畝給了承包費人民幣。但是種田收益還是太少,風險很大。朱愛榮想起來就嘆氣。“去年東北下大雨,嫂子種的大豆都被淹了,還吵著要來打工。”朱愛榮說,她和丈夫的兄弟姐妹幾乎都出去打工了。甚至她年近七旬的公公婆婆還在天津做保姆。“我婆婆很能幹。她上世紀90年代去哈爾濱當保姆。現在想在天津再幹兩年,70歲就不幹了。”公公婆婆的現在,似乎就是朱愛榮的明天。“我們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工作總是在換;沒有參加新農保,以後只能靠自己了。孩子能管好自己就不錯了,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多做點,多存點錢。”張大海告訴記者,妻子快60歲了,在鼓樓街壹戶人家做保姆,月收入人民幣,休兩天假。“我們想回老家再待兩年,現在正努力攢更多的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農民工都有著和朱愛榮壹樣的想法,“自己養老”、“在城裏幹到不行”、“幹不了就回老家”已經成為普遍心態。但張大海和朱愛榮都覺得年紀越大,在城裏掙錢越難。工資越來越低,物價越來越高,再怎麽攢也攢不下錢。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指出,年齡較大的農民工大多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建築業和服務業,他們幾乎沒有精力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即使他們有參保意識,社保所強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會成為他們的大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進壹步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這壹代農民工的養老保障設施和服務,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設施的投入。專家還建議,社會應該給予農民工更多的關愛,重視他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公平就業權。從允許進入勞動力的16歲到法定退休年齡60歲(女職工目前50歲),壹個職工的職業生涯能達到40年左右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壹旦超過40歲,企業就不願意招人了,相當於提前放棄了壹半的勞動力領域,對勞動者不公平。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對老年職工的技能培訓,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善待老年職工,發揮他們吃苦耐勞、沈穩務實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