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馥郁紹興酒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江南的青山綠水,不僅養育了許多的才子,也養育了鐘靈毓秀的女兒。
水鄉的柔風細雨,不僅造就了紹興女兒壹個如花似玉的容顏,也造就了她們如水如歌的情感。她們纖細多情、她們婉約敏感、她們明眸皓齒、她們衣袂飄飛。壹如這漫山遍野的茶樹,青蔥翠郁。也像這潔白、淡雅的梔子花,芳馨醉人。
在梅子細雨的時節,連綿數日的小雨,緊壹陣、密壹陣,把天上地下都淋得濕漉漉的。林蔭道邊的花墻濕漉漉的,小巷裏的青石板路也濕漉漉。這織壹片相思,織壹片戀情的細雨呀,把江南女兒的心也淋得濕漉漉的。
走進小巷深處的壹家小酒店。店雖不大,但處處體現主人的精細,古香古色的桌椅,簡單、雅致的小擺設,墻上掛著具有江南風格的紈扇。扇面是壹幅淡雅的水墨畫。幾個小菜擺上後,老板娘款款而來。端來了壹瓶紹興的佳釀——“女兒紅”。很早便知道了女兒紅這種酒,味甘洌,色橙紅,入口甜爽滑潤,口感極好。開啟瓶子後,果然壹股馥郁的米酒清香撲面而來。我們笑著問起了“女兒紅”名字的來由。老板娘告訴我們,古越民俗中,誰家生了女兒,都要將幾壇當地釀造的醇酒封藏在墻壁內或地窖裏,等到女兒十八歲出嫁時才掘出作為陪嫁之禮或開啟招待賓客。是啊,“女兒紅”,這埋藏了十八年的“女兒紅”,凝聚了多少的親情、多少的相思、多少的淚水呀。也許是因為把那麼多的情感釀在這酒中,才使得它馥郁、濃釅吧。如此動聽的故事真讓人感動,就是不會喝酒的我也會浮想聯翩,仿佛高朋滿座的婚宴之上,紅紅的酒倒入白色的瓷碗裏,人們歡笑暢飲,而壹旁靜坐的紅衣紅蓋頭的新娘,她美麗的雙頰也會透出這紅紅的酒色,更加嬌羞可愛……我深深地陶醉在這美麗、艾婉的故事裏。
與“女兒紅”齊名的“狀元紅”也是紹興最有名的傳統黃酒,它是家中生了男孩時儲藏的,待到男孩得以功名時再品嘗。這是傳統文化的產物,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可能造就。
“女兒紅”、“狀元紅”大小商店均有售,但彩繪精細,仿佛工藝品壹般的,實在不敢問津。而普通的酒,從零沽到瓶裝壇裝的,我們都嘗了壹點。有的清而淡雅;有的味甘而馥郁,即使不太正宗,飲後頰齒留香,也很有些回味。可見所謂正宗不正宗,那是比較著說的。
現在在紹興要找好酒,應該去鑒湖,這個在紹興西南的湖泊雖然不大,但它是紹興的主要水源,其水質比較醇厚,特別適合做黃酒,因此是紹興老酒的搖籃。最好的紹興黃酒釀造點都在鑒湖附近,在那裏可以買到真品,口味地道,只要是懂酒之人,怕是要千杯嫌少了。願鑒湖之水長流不息,紹興黃酒生機不竭。
黃酒是紹興特產。紹興以黃酒名聞天下。“中國黃酒數紹興,紹興十裏飄酒香”。紹興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壹座“酒城”。紹興酒有著源遠流長的釀造歷史。千百年來,紹興壹直浸潤在壹片酒香醉芬的氛圍之中。
作為世界三大古酒之壹(其余兩種為葡萄酒和啤酒),黃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少康時代。春秋時期。其源於中國,且為中國獨有的酒種。黃酒的品種眾多,如山東的即墨老酒、福建老酒、廣東珍珠紅酒、無錫惠泉酒等,而為釀酒界所公認的,最能代表中國黃酒精髓的,就只有紹興黃酒。
紹興黃酒又名“老酒”,基本定型為狀元紅、加飯、善釀三種。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踐以此佳釀獻給吳王,吳國軍士狂飲,積壇成山。到了壹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時期,紹興黃酒已被列為貢品。唐代王績寫的《酒經》中已對紹興酒的特點和制作,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而膾炙人口的“越酒甲天下,遊人醉不歸”詩句則出自南宋詩人陸遊之手。著名古典小說《紅樓夢》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就專門提到了紹興酒;《鏡花緣》第70回裏還有關於紹興“女兒紅酒”的描寫。南宋高宗趙構於紹興建臨時陪都時欽定紹興黃酒為宮廷禦酒,史稱“黃封貢酒”。有加飯酒、花雕、紅雕……
紹興老酒是壹種不經蒸餾的發酵酒類。它采用精白糯米、優質小麥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獨厚的鑒湖之水釀制而成。鑒湖水經巖層與砂礫過濾凈化,水質清澄,甘冽可口,含有多種礦物質,是釀造紹興酒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此酒具有色澤橙黃清澈,香氣馥郁芬芳,滋味鮮甜醇的獨特風格和越陳越香、久藏不壞的優點,人們說它有“長者之風”。
因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釀制方法,所以,紹興老酒分加飯、元紅、善釀、香雪、花雕等品種,各種酒具有其獨特的風味。加飯酒是在壹定的水米比例中,再增加糯米飯釀成,因其用飯量比其他黃酒品種多。因此,質厚味甜,味道特別醇厚,故稱“加飯酒”,是紹興酒中的代表品種。善釀酒是以陳酒代水,用酒釀酒制作而成,其味特別醇厚。香雪海是以加飯酒糟做成燒酒代替水,再加工成酒,便為“香雪”。狀元紅酒是用紅曲釀成,色深而味濃。
來紹興,千萬不能忘了品嘗壹下紹興的老酒。它醇香甘甜,醇厚可口,使人回味無窮。其中以善釀最佳,但最負盛名的卻是加飯,因為善釀呈甜味,有點膩口。紹興老酒酒度不高,酒性柔和,色香味別具壹格,據說格外適合女子。而“女兒紅”、“狀元紅”則是其中的極品。它含有十幾種營養成分,對人體有滋補作用,是飲料酒中之佳品,又可作料酒,用作烹飪,還能避腥添味,用紹興老酒作調料煮飪菜肴能增添美味,是壹種不可缺少的烹調佳品。紹興酒也是配服中成藥的理想藥引。紹興酒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壹種酒,目前年銷日本達2000噸。紹興酒出口近3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外銷量5000噸以上,占我國黃酒類外銷的首位。
紹興的酒,醇香自不用說了,而慕名而飲,沖著紹興酒來的,卻多是受到魯迅的《孔乙己》、《風波》等小說的影響。在紹興魯迅路、曲尺形的櫃臺、板卓板凳,仿古布置的鹹亨酒店,再現了歷史的原貌。
如今這裏每天顧客盈門,外地來的遊客總要到鹹亨酒店小坐,淺斟薄醉壹番。飲幾杯紹興酒,來壹碟茴香豆,感悟昔日古鎮酒店風情。同樣,紹興的鹹亨釀酒廠,也因魯迅的文章而名聲大振,馳名中外。
紹興黃酒至今依然延續著千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即便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陶土罐、竹耙、竹筐,甚至荷葉、竹葉、黃泥,依然是黃酒釀造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
紹興黃酒的釀造要經過浸米、蒸飯、攤飯、落缸、發酵、開耙、灌壇、壓榨、煎酒這幾道工序。壹般來說,1斤米可以做1。7或1。8斤黃酒。
酒廠從立冬開始做酒直到來年立春,稱為“冬釀”,整個壹年裏,只有這段時間適合做黃酒。紹興東浦鎮是紹興釀酒的發祥地。鎮裏幾乎人人都會做酒,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東浦酒廠生產紹興黃酒的全部四大系列,即:元紅(幹型,糖分15以下)、花雕或加飯(半幹型,糖分15—40)、香雪(甜型,糖分100以上)、善釀(半甜型。糖分40—100)。糯米用來做加飯酒,梗米做元紅(當地人稱之為“梗元紅”或“土紹”)。全部為手工釀制。發酵的程度就直接決定酒的好壞,發酵過頭酒太酸,發酵不夠酒又‘嫩’了,沒有味道。
堆滿了廠裏的那些看似粗陋的陶土壇子也是頗有講究的。至少到目前為止,陶土壇在整個黃酒釀造中的地位正如葡萄酒之與橡木桶,同樣是獨壹無二的絕配。陶器特有的細微的透氣性對發酵的菌種“活”性相當重要。事實上,還沒有壹種器皿可以代替這種古老的酒壇。而且,新的壇子還不能用來裝成品酒,只有那些裝過半成品酒的舊壇才行。因為新做的陶土壇難免有細小滲漏或難以發現的疵點,會導致成品酒氧化變質。
開耙是黃酒制作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壹個環節,酒味是酸還是甜都在這個環節決定。開耙師父在當地是很有地位的,被稱作“酒頭腦”,每個酒廠在開耙時都會請酒頭腦到場,由他們根據每缸酒的表面顏色、缸內的“嗞嗞”聲、手感觸的溫度來決定時否“開耙”。
開耙後,黃酒還要進行壓榨(濾去酒中雜質)、煎酒(用高溫煮沸殺菌)等工序,最後再進行灌壇分裝。如今,手工制作的紹興老酒仍延用宜興陶壇裝灌,用箬葉和黃泥封口。雖然古老的黃泥封口早已遠離了現代生活,但在釀坊看來,這仍是紹興手工黃酒風味的標誌之壹。
在數字化的今天,古老的紹興黃酒依然遵守著千百年來的規則不曾改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本就無需改變。古越龍山、會稽山和女兒紅。是紹興黃酒的“三劍客”。悠悠鑒湖水,造就了紹興黃酒在歷史上深厚的民族文化內蘊,也造就了它的經久不衰的聲譽。我們的國宴酒為黃酒,生產企業便是中國紹興黃酒集團公司下屬的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產品“古越龍山”,是黃酒行業唯壹中國馳名商標,唯壹國宴專用黃酒。1915年“會稽山”加飯酒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就為紹興、為中國酒贏得了最早的壹枚國際金質獎。其廠家便是紹興東風酒廠,它地處紹興鑒湖水系中上遊,水質清冽尤好,為釀制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質水源。如今,該廠是中國最大的黃酒生產基地之壹,經濟效益和出口創匯均屬全國同行業之首。紹興女兒紅釀酒總公司獨家開發生產的“女兒紅”黃酒,色如琥珀,澄黃透明,味比瓊漿,醇厚甘鮮,酒體協調,滴滴入口,唇齒留香,並富含多種氨基酸。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賽會和1925年的西湖博覽會上,紹興老酒都獲得了特等獎狀與金牌。建國後,紹興老酒是全國18大名酒之壹,每屆全國評酒會均被授於質量金牌獎、1984中奪得全國金杯獎。1985年在西班牙馬德裏國際酒類大獎賽中又榮獲金牌獎章。
壹杯“女兒紅”下肚,酒力上來,立馬感到熱血沸騰,有壹點飄飄然不知身在古今。此時,我立刻發現了紹興人鹹、曬、黴等方法制作食物的好處來。紹興先賢有人曾經作過探索,魯迅便是其中之壹。他說:“我將來很想查壹查,究竟紹興遇到過多少次大的饑謹,竟這樣嚇怕了居民,專喜歡貯藏幹物,有菜,就曬幹,有魚,就曬幹,有豆,又曬幹……”魯迅的話是有道理的,卻不想他自己也進入了這樣的曬腌文化之中。
酒的余力使我想起了朱安——魯迅先生的原配。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是知曉的,可為什麽魯迅偏要把朱安“貯藏”起來,讓歲月來風幹朱安的青春呢?壹開始便將壹個女人放在那樣的被動地位我感到了心裏的不安。魯迅呼籲婦女解放,關註祥林嫂的命運,但對家裏的朱按卻壹籌莫展——憐愛不得又拋棄不能。魯迅在母親面前彎曲了,他在朱安面前逃避了。“原來偉大者在強大者面前也無奈過,徘徊過;原來魯迅也曾年輕過,沒有高度過;原來魯迅也曾不魯迅過。”
看著我們著實不勝酒力,老板娘用壹個橙亮的黃銅壺濕了壹壺香氣四溢的黃酒,然後加壹點糖,最後加個雞蛋,其溫潤暖和的感覺可以滲入心底。老板娘看出我的疑惑,便解釋起來:在我們當地,不會喝酒或年老不能多飲者,以雞蛋同黃酒蒸著吃,如吃燉蛋壹般;女輩壹般不善飲,則以黃酒、雞蛋、糯米、紅糖各四兩蒸食,有補腎之效……
最後的壹道殘陽鋪在酒的波紋裏,轉忽不見了。時間固有它自己的力量。光滑的石井欄裂碎了,高大的皂莢樹更加高大了,紫紅的桑葚還未成熟,短短的泥墻根壹帶的何首烏開始茂密起來了……而朱安女士那只曾被擱置的小船現在僅作了壹個失敗的花朵標本。
繼續舉起壹碗酒,和著壹個女人的哀怨,和著壹絲愧疚幹杯。當暮色忽然籠罩下來的時候,我輕輕地放下了被我喝幹了的兩個酒碗。我想,我肯定是醉了。
拜謁紹興
從念小學時候起,魯迅先生的作品就壹直是我心目中最鐘愛的篇章。曾經遙想在那樣錚錚清越的文字裏出現的故鄉壹定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後來知道那就是紹興,壹個讓無數人藉以尋找鄉土情結和精神家園的江南水鄉。
還是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那陣子,壹首《釵頭鳳》便在心中余音繞梁揮之不去。曾經勾勒過那樣壹個鐫刻著紅塵絕戀的園子,那定然讓世間多少園林亭榭相形見絀。後來知道那個傷別離的沈園就在紹興。壹個出產了“紅酥手、黃藤酒”,留下了“錯錯錯”的千古嗟嘆的煽情古城。
僅憑這些,心中的紹興便值得前往拜謁壹回。這樣的心思經由性情影友的壹番慫恿促成,在五月的壹個艷陽天裏便如願以償了。於是背上相機和簡單的行囊,走,我們到紹興去。
烏蓬漿搖過橋來
同團出遊的萍是壹家新聞單位的實習生。想象不出,天生玲瓏氣質的她還是壹個執著的魯迅迷。壹待落腳紹興,她便津津樂道地念起了魯迅作品中關於三味書屋和百草園、關於孔乙已和少年閏土、關於烏篷船和社戲的章節。於是在魯迅筆下被濃濃渲染的故鄉情結的引領下,文化遺存最豐厚的魯迅中路成了我們的首選。以至於當晚顧不上洗卻壹路行車的勞頓,便急急找到鹹亨酒店,在南腔北調人影憧憧中去曲尺櫃臺前買壹碗老酒,壹碟茴香豆。而後,咂壹口再咂壹口,直到陳年老酒的醇香和強勁在不知覺中把自己惹出醉意來,才知趣地摸摸塑在門口的孔乙已謙躬的手,撤離。
次日壹早踩著樹影婆娑的石板路開始了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的遊程。三味書屋臨水而築。它那墻邊伸向水面的石階,臨河的墻角濕濕的苔蘚,連同黑油的竹門、古色古香的門窗檐瓦依然如舊,風景未殊。而那書房當中的扁、扁下面有著梅花鹿和古樹的畫及長案、書桌等擺設亦如中學課本中的描述。清晨的陽光清幽幽地浮遊在天井裏、過道上、竹樹林中,隱約讓人感到壹股悠遠的翰墨書香在這個舊時私熟中飄逸開來。這樣的壹方凈土足以與那墻外的繁華和喧囂相抗衡。出三味出屋百步之遠,便依次是魯迅祖居、魯迅故居和魯迅紀念館。最偏愛的是那個藏在魯迅故居後面的情趣盎然的百草園。這個由碧綠的菜地、高大的皂莢樹和矮矮的泥墻根、光滑的石井欄構成的童年樂園如今已難得聽到“叫天子”和油鈴蟲、蟋蟀的鳴叫聲了。即便如此,當我打量壹個安靜的角落,打量那滿園子初夏的落英飄絮時,還是被那淳厚的童年氣息包圍著。魯迅已乘黃鶴去,但百草園留下來了,他的文字的靈氣留下來了,壹個色彩斑斕的童趣世界留下來了。這樣的童趣世界,也許是誰都心馳神往的。怪不得萍在那塊鐫刻著“百草園”的紀念石上讓影友給她連著拍照時滿臉樂盈盈的貪婪,神情也極盡投入。魯迅後來離開紹興後便再也沒有回到故鄉,沒有回到百草園來領受那桑椹和覆盆子的味道。想必百草園裏的味道壹定是他風雨人生中心頭永遠的溫馨。
庭院深深
遊完魯迅故裏,那滿街飄來濃濃的油炸臭豆腐和黴幹菜的味道,才使我們意識到是餓了。於是在三味飯館美美地進了午餐。沿魯迅中路步行百米來到沈園。
那沈園的靈氣,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在古箏淙淙流淌的背景音樂裏,滿池瘋長的田田荷葉、傍水搭建的樓臺亭閣、竹樹掩映中的石徑小橋仿佛把那800年前陸遊和唐琬的邂逅從中文教材裏導出,在南來北往客面前壹說再說。但那邂逅卻是難咽的苦果,是長別離的前奏。君不聞滿眼柳色總是烘托別時無多之苦?愛而不能的人穿行在沈園風過影搖的柳蔭下,當是肝腸寸斷的。難怪陸遊在《釵頭鳳》裏寫出“滿城春色宮墻柳”便急轉直下成“東風惡,歡情薄”。而那癡情唐琬壹顆柔弱的心更是擔不住壹份無解的錯。聽任那塵俗的風雨將心中深深的情零落成塵輾成泥。在不勝悲慟中和得“世情薄、人情惡”的詞句,不久便在憂郁中如花雕逝。人到訣別處,不如不相遇。原來那遠古的愛情也長著壹樣的愛愈深則傷愈切的面目。陸遊和唐婉的悲情故事終歸成為昨日絕唱,但苦樂交纏的愛情依然在人世間千回百轉。於是乎,那鐫刻在烏黑碑壁上的蕩氣回腸的兩首詞,則如深深的印痕,烙在從這裏走出去的遊人心頭。而那“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沈園,則讓這個溫情脈脈的古城,還抹上壹層深沈的悲涼。
遊過魯迅故裏,品過沈園,翻看手上的旅遊冊子,才驚悉,那歲月帶不走的壹串串熟悉的姓名及其背後的故事,原來都在這個名士之鄉的街坊臺門中、古跡勝地和名人故居中傳揚著。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鍥而不舍治水的大禹;筆墨鑄就經典作品《蘭亭集序》的王羲之;凜然正氣的鑒湖女俠秋瑾……但發燒影迷小繆早已抵禦不住水鄉古鎮自然景觀的誘惑,頻頻建議轉換視角了。於是擠用僅剩的不到半天時間去走街竄巷,去搭乘烏篷船,去領略壹個鄉土紹興真實的心跳。
安昌古鎮據說是當年紹興最大的繁華集鎮。我們到來的時候遊人出奇的少。才在鎮口稍壹定神品味這魯迅筆下的魯鎮依稀的影子時,河面上已經忽悠悠搖來壹條細長的烏篷船。那戴著烏氈帽的船公很幹脆地報出5元錢的價格後便熱情地把我們扶上船去,壹路上手足並用,搖槳劃櫓,並用那難以聽懂的方言和我們搭話。那溝壑縱橫的臉上透出的熱情和友善讓人心頭倍覺溫暖。就這樣的人在烏篷中、烏篷在水中。目之所及是枕河民居和臺門建築的粉墻黛瓦、曲折的石板巷、斑駁古舊的跨河古橋以及村婦浣衣的身影,恍如時間的流水在這裏打了個漩渦,把壹些過往的東西沈澱下來又輕輕攪起。與老船公揮別後上了岸來,壹切都是那樣慵懶得富有詩意。我們或者信步踩踏沿河的青石板老街,或者流連橋頭忙著擺拍,或者進到幽深的師爺府壹探究竟。也時而展開手上的導遊圖和村民比照問路,沒想這裏連花白了頭的老太太們也是滿臉微笑從容大方。盡管沒能幸遇水上迎親和社戲,但安昌那撲面盈懷的水鄉氣息已讓我飄飄然不知身在何夕,壹種夢遊般親近江南的迷離況味已直透到內心深處了。
江南水巷
傍晚時分,搶著還有夕陽余輝,便匆匆回到市區,直奔念念不忘的倉橋直街地段而去。踩在這樣壹條歷史悠久的街巷中,壹樣的是人流如梭,南來北往。但聽著腳底下松動的石板不時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看老字號店門外豎起壹面面古樸的招牌布幡,夕光打在瓦陳屋脊上像撫摸歲月的臉,妳便忍不住想在這裏流連再流連。而與街面隔屋平行的水弄堂裏,流淌了千年的水依然不舍晝夜,生生不息;河面的每座石橋每塊石階,任由歲月的塵埃侵蝕,穿越歷史雲煙依然忠實刻錄著種種往事道道足痕,並把今日載入陳跡;那“小橋流水人家”的境界依然飄著蒙蒙的韻味,使過往看客在烏篷穿行中讓繁華和浮躁躑躕體外,還心靈恬淡如菊。紹興,妳對於魯迅而言是故土,是心靈憩園,而對於外來人,對於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的過客而言,又何嘗不是?
即行至此,今夜的我當在這裏駐足。我是真的希望自己就此迷失,不知歸路。